2017-12-21 15:15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應磊 通訊員 劉克嵐
這幾天,位於象山海域的漁山列島國家級海洋牧場綜合示範區有些熱鬧,1968個人工魚礁在這裡投放,計劃將在12月底前完成全部礁體投放。根據規劃,這個示範區將建設規模化人工區、海珍品底播養殖區、海藻移植區,並進行土著魚類的增殖放流,並通過漁政管理,優化牧場區捕撈作業方式,實現資源的有效恢復並帶動海洋休閒旅遊發展,使之成為資源保護與增殖、海珍品農牧化養殖、休閒垂釣於一體的海洋牧場綜合示範區。
據悉,2016年底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與象山縣海洋與漁業局組織啟動了漁山列島國家級海洋牧場綜合示範區人工魚礁建設項目,由浙江大學與浙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聯合中標,計劃總投入2300萬元。浙江大學組織強大的科研團隊,對漁山列島海域開展了科學詳細的本底調查、海洋環境評價、海域論證和可行性研究,最終確定了適合漁山列島海域地質、洋流、生物特徵等因素的人工魚礁礁體類型,並形成了人工魚礁施工圖設計方案,計劃投放HUT型礁計劃總量1518個、單層十字礁75個、雙層十字礁計劃總量375個,總計1968個礁體(3.82萬空方)。
根據人工魚礁施工圖設計方案,浙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定製礁體澆築模板,確定澆築方式為分層澆築,並選定寧海縣胡陳港為礁體製作地點,克服了高溫和颱風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響,於11月中旬完成全部礁體製作,礁體質量通過了專家組的現場驗收。
施工單位先將礁體吊裝到運輸船上,運輸到漁山列島海域,根據人工魚礁施工圖設計方案,通過船上GPS定位系統,確定礁體投放位置坐標,將運輸船拋錨定位,通過船吊裝備將礁體投放在指定位置,在投放過程中礁體必須平穩接觸到海底後才能脫鉤,以防礁體傾斜和觸底不穩。
在礁體投放完成後,通過後期增殖放流,浙江大學科研團隊將實施跟蹤監測,建立人工魚礁大數據管理系統,集成搭載海流計、波浪儀、CTD、葉綠素、溶解氧、營養鹽、多參數水質儀以及水下高清攝像頭等各種觀測儀器,從而實現對海洋牧場人工魚礁區域的海洋生態環境的可視、可測、可控,對海流、波浪、水位、鹽度、溫度、濁度、葉綠素、溶解氧、PH值、營養鹽等海洋環境要素及水下高清實況視頻的長期、實時、連續、在線觀測。其中海底觀測平臺負責傳感器設備及高清攝像頭的集成搭載,進行電源管理與數據及視頻採集控制;通過地面傳輸網絡完成岸基監測站與遠程監控中心的通信,進行生態環境數據及海底實況視頻網絡同步展示與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