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超級工程,沙漠大運河!|地球知識局

2021-01-09 地球知識局

位於中亞的土庫曼斯坦,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內陸荒漠國家,全國以平原地形為主,且80%的領土都為卡拉庫姆沙漠所覆蓋,水資源非常緊缺。

中亞五國深居亞洲內陸

季風難以進入,遍布荒漠,水源多靠高山融水▼

這個國家的南部、東部分布著一些山脈,上面的積雪和降水是當地水資源的主要來源。但無論從總量還是分布上看,那些水源多明顯不夠上百萬的土庫曼人使用。

這個國家水源一個是北部邊界線上的阿姆河

一個是南部山地孕育的諸多河流

如何將南北兩線連起來,就是今天的主體

(橫屏觀看,底圖:shutterstock)▼

於是在這樣絕境中,蘇聯政府於上個世紀中後期,發動了數以萬計的人民,在當地開鑿了一條綿延1400公裡長的卡拉庫姆運河。它灌溉了周邊30萬公頃的土地,並把水資源從阿姆河源源不斷地送到土庫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

河水在沙漠中緩緩流向卡拉庫姆運河

(圖片:shutterstock@Greenburd)▼

天馬行空的計劃

土庫曼斯坦雖然是世界上最乾旱的國家之一,但在七八千年前,土庫曼斯坦南部沿山地帶,卻也存在著不少綠洲和定居點,並隨之衍生出了發達的灌溉系統。

雖然大部分國土是荒漠

但在科佩特山脈山腳下還是會形成不少綠洲

(阿什哈巴德,圖片:shutterstock@velirina)▼

但隨著公元5世紀左右遊牧民族的西遷和侵襲,當地脆弱的綠洲農業社會很快受到了衝擊,變得不穩定起來。綠洲和灌溉系統也因為頻繁的戰爭最終被廢棄,很快變成了沙漠。

這裡的農業模式與中國西北類似

都依賴於發達的灌溉設施

一旦這套設施在戰爭中被破壞,就很難恢復起來

(圖片:google map)▼

但土庫曼斯坦周邊卻存在著一條水量充沛的河流——阿姆河。

發源於阿富汗興都庫什山北麓的阿姆河全長2485公裡,水源極其豐富,不但是中亞最大的內陸河,也是流經土庫曼斯坦的最大河流。然而阿姆河經過土庫曼斯坦的路線卻十分偏僻,與南方和東南方的諸多綠洲被卡拉庫姆沙漠所隔離。

阿姆河雖然水量相對充沛

但是和科佩特山脈沿線綠洲(如阿什哈巴德)

以及土國南部綠洲城市(如馬雷)之間都隔著沙漠▼

俄國對當地的關注,很大程度上也始於卡拉庫姆沙漠。

相傳,在當地土庫曼人中存在著一個傳說,即阿姆河可以經過沙漠到達裏海。為了證明這一點,彼得大帝就曾派遣遠徵隊深入中亞腹地探險,並在當地發現了一條當時已經乾涸的河床——烏茲博伊河。這進一步激發了俄國的擴張野心,在俄國人看來,如果利用這條河床來修建水路,將極大改善中亞交通,從而有助於俄國在中亞的擴張。

這條古老的河流應該是從阿姆河的某一分支出發

經過薩雷卡梅什湖人裏海

如今還能看出曾經的痕跡但河已經不在了

(底圖:NASA)▼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俄國軍事力量已經深入到現在的土庫曼斯坦地區,並對當地的土庫曼人進行了殘忍的鎮壓。不過由於土庫曼人的堅決反抗,俄國直到1881年才進入阿什哈巴德,五年後才正式確立俄國在土庫曼斯坦南部的邊界。

沙俄確立了帝國的大致規模

之後的蘇聯再予以繼承

土庫曼一直是帝國的南疆以及很多關鍵物資產地▼

俄國將土庫曼斯坦納入自己統治後,本著不浪費任何一片土地的原則,迅速派遣工程師、農牧業專家組成的專家小組前往當地調查,以評估當地的農業潛力,尤其是大規模種植棉花的能力。

除了棉花這種纖維原料

中亞國家還能大大豐富俄國人的日常食譜

這些可都是在北方苦寒之地種不出來的

(圖片:Greenburd / Shutterstock)▼

此時土庫曼斯坦的環境早已不如當年,綠洲面積大為減小,水源也十分匱乏。就在這時,原本開鑿運河的計劃再度被俄國殖民者提起。尤其是1878年的一次洪水後,當時阿姆河的河水溢流到了古代河床上,似乎進一步論證了修建人工運河的可行性。

如果能修一條運河將中亞兩大河流引至裏海

沙皇或許可以坐船從莫斯科出發去撒馬爾罕旅遊了

(這夢想還是做得有點大)▼

不過隨著外裏海鐵路在1888年的建成,俄國殖民當局開始逐漸把修建運河的目的從提高擴張能力轉變為灌溉周邊農田。

進入20世紀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出從阿姆河引水到穆爾加布河、捷詹河流域的想法。1908年,俄國工程師M. N.耶爾莫拉耶夫建議將阿姆河向西引流,以灌溉卡拉庫姆沙漠中的56.5萬公頃的土地。1915年工程師F.P.莫爾格琴喬夫經過計算,發現如果阿姆河沿古代烏茲博伊河床引流,那將足以灌溉140萬公頃的土地。

其實南方這個方案是相對可行的

利用現有的穆爾加布河作為中繼站

進一步開發已有的農業用地▼

只可惜當時的帝俄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沒有財力將這樣的雄偉計劃付諸行動。

從阿姆河到阿什哈巴德

十月革命後的1920年,列寧頒布了一項旨在重建中亞棉花種植業的法令,而為了發展這一產業,擴大灌溉系統就成為當務之急。1925年,在土庫曼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也重申了要在土庫曼斯坦南部發展灌溉系統的計劃。

蘇聯的棉花是可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原材料

對於社會主義新國家自給自足不可或缺的一環

(圖片來自Kinolibrary.com)▼

1926年,蘇聯率先在當地開始修建一條帶有試驗性質的灌溉渠(博薩加—克爾金灌溉渠),而這也是日後卡拉庫姆運河的前身。事實證明,從阿姆河引水經過荒漠確實可行。不過就當灌溉渠想進一步向南延伸400公裡的時候,被30年代的政治動蕩和40年代的戰爭阻止了。

從阿姆河身上開個口子

分一些水量向西馳援農業開發

(圖片:google map)▼

戰爭結束後,修建中亞運河的計劃再次提上議程,並完成了勘探和技術設計工作。不過這時候的史達林,所想的並不是一條從阿姆河引水到卡拉庫姆沙漠的運河,而是一條從阿姆河引水到裏海的大運河(土庫曼大運河)。

這個計劃也算是一個超級工程,可惜爛尾了

(圖片:zen.yandex.com)▼

但隨著史達林的突然逝世,以及隨之而來的蘇聯內部權力鬥爭,通往裡海的土庫曼大運河計劃又迅速被束之高閣。成功穩住自己地位的赫魯雪夫,也對史達林時代的這種雄偉計劃並不感冒,再加上他本身就反對史達林主義,因此通往裡海的這條運河修建計劃迅速遭到了廢棄,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實際的卡拉庫姆運河。

土庫曼大運河與卡拉庫姆運河大致比較

(橫屏觀看,底圖:shutterstock)▼

1954年,蘇聯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正式重新開始修建卡拉庫姆運河。按照蘇聯傳統,整個運河線路都經過了精心計算,以保證能實現最大灌溉面積。同時,運河還需要滿足常年通航的條件,以滿足當地運輸貨物的需求。

在修建過程中,工程師們也採用了一種較為新穎的開挖方式。首先,施工方先用機械設備開挖出一條4~12公裡較小的引水河,開挖完畢後迅速放水,隨即再使用挖泥船在引水河中開挖,一直挖掘到運河規定的設計尺寸為止。與此同時,施工方也開挖下一段引水河,如此反覆。

這樣的帶水施工法,不但保證了交通,而且改善了當地水文條件,減少了運河通航時的水源損失。

運河沿途

(圖片:google map)▼

整個工程建設分為四期。其中第一期工程,主要是將阿姆河水穿過沙漠引流到穆爾加布河流域,全程400公裡,在沙漠的河段就長達300公裡。1959年,通往穆爾加布河流域的運河一期工程施工完畢。次年,總長540公裡、通往捷詹河的二期工程也順利完工。到1965年時,阿姆河水已經流到了土庫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

山腳下、運河邊的阿什哈巴德

(圖片:deposit / 圖蟲創意)▼

1962年第三期工程開始後,為了向土庫曼斯坦的西部工業區供水,蘇聯政府選擇在科佩特山興建了一個庫容為2.186億m的大型水庫。到1981年第四期工程完工時,阿姆河水已經成功被引流到1100公裡以外的卡贊吉克。1986年,直徑1.5米的輸水管道已經聯通達裏海沿岸的克拉斯諾夫斯克港口(後改名為土庫曼巴什)。

這場浩大的工程可以說集合了全蘇聯的力量,充分體現了蘇聯體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這運河能從東修到西,橫穿全國,也是非常厲害了

(橫屏觀看,底圖:shutterstock)▼

卡拉庫姆運河的現狀

隨著卡拉庫姆運河的逐漸通航,其帶來的經濟效益也越來越明顯。

自1963年開始,運河還在施工狀態時,蘇聯政府通過運河獲得的收入就大於支出,到1973年,每年蘇聯政府能從中獲得2.5億盧布的利潤。到第四期工程完工時,整條運河已長達1370公裡,土庫曼斯坦將阿姆河三分之一的水量引流到了乾旱的內陸地區,並在沙漠邊緣開發出了呈帶狀的人工綠洲。而該國的大部分城市和人口也集中於此。

其實最大的問題在於對阿姆河和河水的分配

土庫曼斯坦也是在自己等到的這一段開個口子

儘量往自己的南部導流.....

剩下的最後全都給了北方鄰國烏茲別克斯坦

(橫屏觀看,底圖:shutterstock)▼

運河灌溉區的棉花產量藉助阿姆河水的灌溉而大幅上漲,到1980年時達到了50.36萬噸,是1958年的3.5倍。得益於灌溉農業的飛速發展,當時的土庫曼斯坦的農業部門已成為全蘇聯機械化最高的農業部門之一。到蘇聯解體時,農業已成為土庫曼斯坦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耕地面積多達130多萬公頃。

然而卡拉庫姆運河的開鑿,也帶來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最為顯著的就是鹹海的消失。

由於運河的引流和阿姆河周邊地區的灌溉系統,自上個世紀中期以來,流入鹹海的阿姆河水已大為減少。現在的鹹海不但已分裂成三個互不接壤的小湖,而且已接近乾涸。

沿途各國的使用、卡拉庫姆運河的分流

加上阿姆河三角洲農業開發的最後一擊

流到鹹海的阿姆河水越來越少了

(圖片:NASA)▼

也正是因為出現了這樣的現象,中亞各國在沒有蘇聯中央政府調解的背景下,也出現了阿姆河水資源分配的紛爭。不少人指責卡拉庫姆運河過度使用了阿姆河的水資源,土庫曼斯坦與上遊塔吉克斯坦的矛盾尤其突出。

此外,蘇聯解體也對運河維護造成了致命打擊。由於不再有中央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今天的土庫曼斯坦對運河設施的維護都顯得很吃力,甚至還要每年大規模裁員。原有的俄族專家,也因為該國大力提倡伊斯蘭教文化而大量外流。曾經給國家帶來財富的運河,現在已經成為了沉重的財政負擔。

這美好的城市生活,終究是建立在水的基礎之上

(圖片:shutterstock@mbrand85)▼

(圖片:shutterstock@Jakob Fischer)▼

當年那些參與過轟轟烈烈的運河建設計劃的蘇聯前輩們,或許怎麼也想不到,僅僅幾十年的時過境遷,就足以讓運河的地位與命運,發生如此劇烈的轉折。

這條人工大水管兒,終究還是顯得太脆弱了

(圖片:shutterstock@Greenburd)▼

參考文獻:

1.Brite E B. The hydrosocial empire: The Karakum River and the Soviet conquest of Central Asia in the 20th century[J].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 2018: 123-136.

2.Ohara S L. Irrigation and Water Management in Turkmenistan: Past Systems, Present Problems and Future Scenarios[J]. Europe-Asia Studies, 1999, 51(1): 21-41.

3.Hannan T, Ohara S L. Managing Turkmenistan's Kara Kum Canal: Problems and Prospects[J]. Post-soviet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1998, 39(4): 225-235.

4.Ohara S L. Irrigation and Water Management in Turkmenistan: Past Systems, Present Problems and Future Scenarios[J]. Europe-Asia Studies, 1999, 51(1): 21-41.

5.Hannan T, Ohara S L. Managing Turkmenistan's Kara Kum Canal: Problems and Prospects[J]. Post-soviet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1998, 39(4): 225-235.

6.楊立信.土庫曼斯坦列寧·卡拉庫姆運河調水工程[J].水利發展研究,2002(05):42-45.

7.楊立信.土庫曼斯坦列寧·卡拉庫姆運河調水工程[J].水利發展研究,2002(05):42-45.

8.Hannan T, Ohara S L. Managing Turkmenistan's Kara Kum Canal: Problems and Prospects[J]. Post-soviet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1998, 39(4): 225-235.

9.Ohara S L. Irrigation and Water Management in Turkmenistan: Past Systems, Present Problems and Future Scenarios[J]. Europe-Asia Studies, 1999, 51(1): 21-41

10.姚俊強,劉志輝,張文娜,胡文峰.土庫曼斯坦水資源現狀及利用問題[J].中國沙漠,2014,34(03):885-892.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shutterstock@GTW

END

相關焦點

  • 蘇聯超級工程,沙漠大運河!| 地球知識局
    不過這時候的史達林,所想的並不是一條從阿姆河引水到卡拉庫姆沙漠的運河,而是一條從阿姆河引水到裏海的大運河(土庫曼大運河)。但隨著史達林的突然逝世,以及隨之而來的蘇聯內部權力鬥爭,通往裡海的土庫曼大運河計劃又迅速被束之高閣。
  • 蘇聯超級工程,沙漠大運河
    不過這時候的史達林,所想的並不是一條從阿姆河引水到卡拉庫姆沙漠的運河,而是一條從阿姆河引水到裏海的大運河(土庫曼大運河)。但隨著史達林的突然逝世,以及隨之而來的蘇聯內部權力鬥爭,通往裡海的土庫曼大運河計劃又迅速被束之高閣。
  • 蘇聯超級工程,北冰洋大壩!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上世紀下半葉的蘇聯有能力製造強勁的核動力水泵,白令海峽最窄82公裡,平均不到100米的深度,以蘇聯的工業能力或許可以將其填平。 更何況蘇聯也不需要修建82公裡的堤壩,在海峽中部大小代奧米德島可以作為中繼站,堤壩工程分三段進行,大大降低了建造的難度。
  • 這個沙漠民族,正在消失 | 地球知識局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地球知識局沙漠還是那麼巨大,甚至更大了但沙漠之子貝都因人卻要逐漸離開這裡了、帳篷」,由此不難推斷出貝都因人指的就是住在沙漠或帳篷裡的人,與定居的城鎮居民相對應。他們的高機動性和剽悍的冷兵器作戰能力,使他們成為了人跡罕至的沙漠草原地帶上的「地頭蛇」。
  • 巴爾喀什湖,會消失麼 | 地球知識局
    (⊙_⊙)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地球知識局,這一宏大水利樞紐工程建成於1970年,以發電、灌溉、航運和漁業為目的。或許不光是人禍不過,要說這些大型工程對環境僅僅是破壞也並非完全正確。卡普恰蓋水庫對於維持巴爾喀什湖水量平衡的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根據相關研究,假設上世紀70年代以後人類並未對流域進行一系列工程建設,此時的巴爾喀什湖也進入了自然退湖期。
  • 美國天眼塌了|地球知識局
    頗為有趣的是這座「美國之眼」其實不在美國本土而是在——波多黎各自治邦▼反導產物上世紀50年代後期,美蘇冷戰第一階段期間,蘇聯在拜科努爾發射了斯普特尼克1號衛星,成為首個將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太空的國家在美國計劃局成立的第二年蘇聯就著手設計了射程可達16000公裡的洲際飛彈▼由此,為了避免被蘇聯核平,美國製造一個超級雷達就顯得頗為緊迫,但是沒有可參照的案例,也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 巴爾喀什湖,會消失麼|地球知識局
    你會在哈薩克斯坦境內伊犁河上發現一個巨大的「湖」其實是因為「湖」的西端修了一個大水壩(圖片來自:google map)▼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卡普恰蓋水利水電樞紐工程,這一宏大水利樞紐工程建成於1970年,以發電、灌溉、航運和漁業為目的
  • 一項超級工程如何加速美國的擴張?|地球知識局
    這一工程打破了美國五大湖區和東海岸兩處之間的地理屏障,讓美國東部變成了一個整體。連接五大湖和紐約港的水運路線終於打通▼那麼這個成功可以複製到密西西比河流域嗎?經濟危機中的工程起碼從地理上來看是可行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和五大湖都位於美國中西部平原,距離最近處是密西根湖和密西西比河的支流伊利諾伊河,兩處水域最近只相隔十二公裡,中間只隔了道被印第安人稱為「芝加哥」的小丘。
  • 英國油田,正在枯竭|地球知識局
    英國與挪威、歐陸之間的北海▼超級油田的誕生地處設得蘭群島、大不列顛島、荷蘭低地、日的蘭半島和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南端之間的北海,是總面積約57.5萬平方千米的超級油田所在地。如果不是1969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孤注一擲打完最後一口井,這一超級油田的命運也許永遠都只能埋藏在不為人知的深海之下。
  • 蘇聯超級工程:成也暴風雪敗也暴風雪!
    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同樣雙方在航空領域也爭的不可開交,而蘇聯的航天技術曾經也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第一,但是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繼承的航天技術也迅速隕落。當然說到美蘇兩國爭霸航天領域,就不的不提到蘇聯的超級航天工程——暴風雪計劃。
  • 一場被隱瞞的核洩漏|地球知識局
    作為世界第三大核災難,蘇聯「克什特姆核事故」卻鮮有人提及。克什特姆紀念碑(圖片:Marina Zezelina / Shutterstock)▼克什特姆核事故1957年發生在蘇聯東部烏拉爾山脈的深處,核輻射的影響甚至延續至今。不過當時的蘇聯對此事件秘密處理,閉口不提,因而也就沒多少人知道它。
  • 以色列,也怕被卡脖子|地球知識局
    最主要的輸油線路摩蘇爾-海法輸油管被伊拉克切斷,以色列依靠進口西方國家的煤炭和北海沿岸國家、蘇聯、墨西哥、安哥拉的石油才勉強保證了能源的基本供應。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冷戰格局也明顯日趨白熱化,蘇聯對於以色列的態度從同情逐漸轉為負面,以色列與蘇東集團的能源合作結束。
  • 自留地,拯救俄羅斯|地球知識局
    :它提供了低成本的度假地點和副業與副食以改善生活,擁有它也成為了社會各階層可以有機會實現的理想,成為了蘇聯夢的一部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住宅用地的收入增長超過了通貨膨脹,這大大降低了農村貧困家庭的比例(圖片來自Vmenkov/ Wikipedia)▼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農村地區因原有的土地產權變更迅速,農業生產一度失序。
  • |地球知識局
    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開始了。新西伯利亞,尼古拉二世的紀念碑(圖片:Maksim Gulyachik / Shutterstock.)在蘇聯政策推動下,一系列政府機構進駐了這座城市,議院、執行委員會、勞動宮等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可以看出蘇聯在有意打造一個西伯利亞地區的國家中心城市。新西伯利亞火車站(圖片:StockphotoVideo / Shutterstock.)
  • 蘇聯曾放話:挖穿地球,為何到12262米放棄了?至今是一個謎團
    蘇聯曾放話:挖穿地球,為何到12262米放棄了?至今是一個謎團二戰結束之後,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冷戰,冷戰期間,各國都迅速擴張實力,希望能創造更多的實力,以便戰爭的時候,能得到先機,贏一場,而兩個國家在冷戰期間做的一些事情,確實讓人覺得匪夷所思,導致中國有一段時間也跟著失去了理智!
  •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748 由烏魯木齊直接穿越中天山與庫魯克塔格山,再經甘新庫木塔格沙漠(莫賀延磧/哈順戈壁)、羅布泊、塔克拉瑪幹沙漠的交界地帶,後翻越阿爾金山與祁曼塔格山,即來到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腹地。這裡已屬於青藏高原,景觀出現「一錯再錯」的景象,但此時仍未離開新疆,沿途湖泊仍冠以「庫勒」或「湖」之名。
  • | 地球知識局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NO.1566  這場戰爭的跨度和長期意義都相當巨大  美國一方面鞏固了自己在後院加勒比海的地位  一方面將自己的戰略前沿直接跨過了太平洋  也就是跨過了半個地球▼
  • 超級工程,一座改變埃及國運的大壩
    超級工程,一座改變埃及國運的大壩 發布時間: 2020-03-12 13:12:41   來源:地球知識局  作者:斑馬   埃及是不幸的,東西皆為瀚海,沙漠面積佔到了國土面積的96%。
  • |地球知識局
    (⊙_⊙)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NO.1759-埃塞與厄特作者:中年維特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衣索比亞內戰逐漸進入尾聲,然而戰爭帶來的重重矛盾與疑雲卻沒有因此消失,反而因為針鋒相對的輿論戰而變的更加複雜。
  • 蘇聯的挖穿地球計劃
    在蘇聯和美國長達數十年的冷戰時期,兩個最強大的國家,憋著勁向著奇怪的方向發展,在老百姓看來是不切實際的想法。比如當年美國的星球大戰設想以及蘇聯的挖穿地球計劃。或許蘇聯看到美國航天領域領先一步無力趕超,榆樹把目光放到了地下,推出了挖穿地球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