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6 18:45
■寧海老木匠王世清聚攏團隊搭藻井
浙江新聞客戶端-浙江日報記者 應磊
縣委報導組 陳雲松
天色漸暗,戲臺明亮,鑼鼓齊鳴。戲臺下人影攢動,演員們粉墨登場。昔時,這是寧海鄉民的日常生活。作為全國古戲臺文化之鄉,寧海還保留著122座古戲臺。
寧海平調、寧海耍牙就在這些戲臺上萌發著,無論華麗或是簡陋,高雅或是鄉土,戲臺都默默承載著。站在戲臺上,抬頭,映入眼帘的是華麗到極致的藻井,雕花木板呈螺旋式排列,密密匝匝,盤旋頭頂,讓人頓生崇高感。
藻井讓寧海老木匠王世清痴心,幾十年沉浸在這種木質建築的魔術中。
不用圖紙,瞭然於胸
這是第3個年頭,王世清和他的團隊為寧海岔路鎮東山村的章氏宗祠搭建戲臺。精美華麗的藻井,是戲臺的關鍵所在,70歲的王世清必須親自操刀放樣。
在中國的傳統裡,藻井被認為是人與神交流之處,由細密的鬥拱承託,象徵天宇的崇高,只有最尊貴的建築才能裝飾。農村宗祠的藻井,則是家族實力的象徵。
藻井技藝,是木造建築最繁複的技藝之一,只有頂級木匠才敢攬接這種活。作為當地藻井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王世清自信於自己的手藝。
無需圖紙,一切都在老木匠的心中。放樣,決定著戲臺的成敗。王世清深諳其中奧秘,精確的計算和力學承重原理,一切都已融會貫通。
不用一根鐵釘,藻井層層盤旋。木料剖成板料和檔料,讓其自然乾燥,才不變形。一個藻井,約需數百塊大小和形狀不同的木構件。
製作時,尺寸必須算準,包括承託藻井的簷枋鬥拱,井沿的方邊、圓口和四角的天花板。井口的圓形木圈要一段段榫接,再安裝16條螺旋線的「陽馬」,之後嵌入一塊塊雕花板。「陽馬」伸出的昂頭,刻成如意捲雲狀,木工師傅稱為「鵝頭」。一般傾斜的花板橫線有20餘圈,「鵝頭」有近400隻,盤旋至穹窿頂與中心圓面相接。
「站在腳手架上做針線活,還要分毫不差,」王世清這麼形容盤藻井的活。如今,他已經無法掌控這項空中活計。團隊裡,年輕木匠柴世存收放自如,離地數米,操縱起榔頭鋸子來得心應手。
需膽大心細,才能排列成這恢弘的布局。「每一塊木頭都有自己的結構和位置。盤藻井,思路一定要清晰。」拉著鋸子,柴世存吐露心聲。
經驗大過一切。對於王世清這樣的老木匠來說,唯有時間才能保留神奇,唯有手中的老繭才能證明匠心。
數十年的木匠生涯,讓王世清接受了最傳統的木質建築營造技藝,同時他又設法融入新時代的美,「你看,這藻井要比過去規模更大,也更精細。」老木匠不無驕傲。而今,他的團隊也會適當應用電鋸、電刨,工作效率大為提高。
有人想學,我就會教
「藻井有吸音和共鳴的物理特性。」王世清向我們介紹,古代沒有擴音器,藻井卻能使演員發出的聲音聚集起來,聽起來更加洪亮,並且圓潤和清純。
讓設計繁複的藻井,在當下能有更完美的展現,王世清努力在木頭中尋找更多可能。他賣力地推著刨子,一起一伏,刨花四濺,木料逐漸平整。這是個力氣活,汗液在額頭滲出,自腰部發力的動作,老木匠重複過無數遍。
幾十年與木頭接觸,王世清摸透了木料的品性,有的溫和,有的濃烈。《營造法式》說:「凡構屋之制,皆以材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材為匠用,不同的匠對材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在王世清的手中,不論大料還是小料,總能各盡其所。
搭建一座戲臺,盤一個藻井,絕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王世清需要控制節奏和品質,所有的壓力和風險都在他身上。「這個藻井,已經做了幾百工,靠的是團隊的力量。」指著章氏宗祠裡初步成型的藻井,老木匠十分得意。如今,幾個年輕木匠跟著王世清盤藻井、搭戲臺,雕刻、搭建、上漆分工明確,在寧海當地形成了產業。
「只要有人想學,我就會教!」王世清把這門絕技傾囊相授給年輕的知音。年輕木匠若是能獨自上手盤藻井,老木匠就很是欣慰。如今,已經有幾十座藻井出自王世清和他的團隊之手。衝著老木匠的手藝,台州、奉化等地常有人來邀請王世清操刀搭藻井,訂單絡繹不絕。「木匠師傅工錢最少要300元一工,」王世清笑說。而像他這樣的老木匠的工錢,則是商業機密了。
■視頻:王世清團隊盤藻井的過程
【制木者說】
木匠是一門老行當,我做了幾十年。但盤藻井,我依然感到神聖,這是木匠的絕活,也是我們的驕傲。希望未來不斷有年輕人來學盤藻井,讓這門技藝傳承久遠。
143090912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