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倫敦「公共汽車」,是馬牽引的,雙層,起始站是格林尼治到滑鐵盧車站。
倫敦交通博物館裡,簡直就像現實中的街道一樣熱鬧。
老式公共汽車
無論是到哪兒的遊記,我都會先寫關於公共運輸的印象,因為自助遊的第一步就是熟悉交通工具,否則哪兒也去不了,何況咱還是幹這個的。年初我去東京的時候,曾經就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鐵進行了簡單的比較,當時就為沒有體驗倫敦地鐵而遺憾,這次總算有機會了。
早期的馬拉公共汽車
實際上,倫敦的公共運輸,以其歷史悠久和發達,足以為世界典範。我將倫敦的交通,尤其是地鐵比做血管,這真是維繫城市通暢的關鍵,以前有電影描寫過因為災難導致倫敦交通崩潰的場景,2005年7月國王十字車站的爆炸就是現實版,血管一堵,全身就出大問題。
在柯芬園的倫敦交通博物館,入口處繪製了很多各城市地鐵圖,其中包括上海。
在柯芬園附近,有家交通博物館,就充分體現了倫敦對自己交通的自豪。雖然參觀者以兒童為主,但對我來說,仍然很有意思。這裡以時間為軸,展現了倫敦交通演變的歷史,輔以大量的實物。觀者從3樓看起,這裡展示的是類似公共汽車的馬車,能坐很多人,但是以馬為動力。
車廂內部
樓梯在後面
最有意思的還是1層,比如地鐵,那是我們還是大清的同光年間,首次出現了鐵路,建在上海郊區,因為居民抗議影響了祖墳的地氣,被官府買下拆除,後來北京的北海出現了火車,怕吵著老佛爺,由太監拉著。在那個時候,倫敦居然已經出現了地鐵線路,貫穿鬧市區,那時的地鐵,都是從地上開挖,建好後再回填,工程量浩大。
Baker Street車站,站內鑲嵌的瓷磚是福爾摩斯頭像。
地鐵站站臺
貝克街車站內部也顯得比較陳舊
倫敦的地鐵,有特別的稱謂「Tube」,也就是這種「管子」構成了倫敦的交通血脈。我在倫敦的這幾天,80%以上的行動都是通過地鐵。由於倫敦地鐵年代悠久,在今天看,其實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說由於隧洞比較小,造成地鐵車內空間狹小,行走通道很窄,整個車廂的截面為原型,個太高的人上下車不便;車內沒有空調,人多的時候又熱又臭;多數車站沒有扶梯或者殘障人設施,拿行李坐地鐵非常不便,最變態的就是柯芬園車站,只能通過電梯上下,比較耽誤時間;而且地鐵需要經常維修,每到周末,會有不少線路停運,給出行帶來不便……其實好處只有一個,就是四通八達,連接了各個主要區域,並且和火車站銜接緊密。
倫敦地鐵線路圖,看似複雜,弄明白之後還是非常方便的,隨身要帶一份,各車站都有。
售票機
要想玩轉地鐵,必須看懂倫敦複雜的地鐵圖,各大地鐵站都有免費的,這個圖只顯示地鐵站的大致位置,如果不熟悉地名,要跟倫敦的市區圖對照,才能搞清方位。各條地鐵線路相互交錯,而且有的站臺同時停靠多條地鐵,所以坐倫敦地鐵要搞清三點。第一是線路,第二是方向,第三是終點。
列車進站
要記住線路名稱,識別的標誌就是地圖和地鐵站內標識裡,每條線路的顏色是一樣的,比如綠色的District線,紅色的Central線等;在車站內,指示牌會顯示Westbound和Eastbound等方向,每個方向都顯示下幾個站的站名,藉此可以辨明地鐵列車運行的方向。
有的車不是開往終點,屬於區間,有的是同一條線路,在局部會開往不同方向,所以要看清列車進站時,車頭顯示的重點站名,以免坐錯,很多站臺上的電子顯示牌也會標出下一班列車的終點。
進出地鐵站要刷卡
有的車站,是多條線路交匯,換乘就比較複雜,走路也會比較多。比如Central線的Bank車站,和District線的Monument站是貫通的,兩站共有6條地鐵線路交匯,換乘需要上上下下走很遠。
地鐵站臺裡還有前曼聯球星坎通納的廣告
地鐵站由於年代久,內部基本比較老舊,有的車站,可以說瀰漫著積聚多年的腥臊氣。要說有點特色的,也就是福爾摩斯博物館所在地,貝克街車站,站內鑲嵌了福爾摩斯頭像的牆磚,像查令十字等車站,站臺的牆上也鑲嵌了富有特色的畫面。相比之下,一些火車站比較漂亮,比如說,穿越英法海底隧道的歐洲之星列車終點,在聖潘克拉斯車站,外觀就是漂亮的紅磚維多利亞式建築。有的車站內,超市飯館雲集,買點東西也非常方便。
地鐵車廂內部,是非常狹窄的
狹窄的地鐵通道
倫敦市區內的地鐵主要在地下,但是郊區就有Overground線路,類似於城鐵,還有一種DLR,全稱Docklands Light Railway,是港區周邊的新線路。倫敦地鐵傳統的標誌就是紅圈藍槓,中間寫著站名,所以在街頭非常好找,此標誌也衍生出不少旅遊紀念品。而DLR的標誌是淺藍色圈,略有不同。
倫敦地鐵票也分單程、單日、多日等好幾個種類,最方便的就是用悠遊卡(Oyster Card),這種卡類似於香港的八達通,東京的Suicard,在地鐵車站可以買到,先交3鎊押金,然後可以充值,也可以在裡面充其他票種,比如我在倫敦一周左右,就在卡裡充一個7日票,才20多鎊,外出基本不用再買其他票了,省時省錢,還能夠乘坐公共汽車。購票可以通過售票機,也可以通過人工窗口,有的售票機已經包括中文了,但是要注意,售票機上標註有的只能用信用卡,有的則可以付現金,現金最大面額是20鎊,所以買票準備零錢很重要。所有的地鐵站都有進站閘口,直接刷卡或者將車票插入就可以。這不像德國,初到德國不知道用打票機,進站又沒閘口,如果查到,會被課以重罰。
聖潘克拉斯火車站,是一座非常漂亮的維多利亞式建築,是從巴黎、布魯塞爾穿越海底隧道到倫敦的終點。
帕丁頓火車站大廳內部,很多火車站都是這種鋼架拱頂的大廳。
議會大廈旁邊的westminster站還算比較現代化的,有殘疾人設施,直梯等
倫敦的重要火車站基本在核心城區周邊,包括國王十字(King's Cross)、帕丁頓(Paddington)、滑鐵盧(Waterloo)、聖潘克拉斯(St. Pancras)、維多利亞(Victoria)、利物浦街(Liverpool Street)、尤斯頓(Euston)等,分別通往不同地區,車站之間以地鐵連結,避免人流過於集中,還能夠保證通往各地的火車以大密度、短間隔運行。去英國其他城市,或劍橋、倫敦等周邊地區,首先要知道火車從哪個站發,也不用提前太多,因為主流景點的火車班次很密集,基本上開車前10分鐘才公布站臺號,太早去了也沒意義。
這是希斯羅機場的火車站臺,Heathrow Connect列車正在進站。
倫敦的機場在國際上也是出名的多,很多國際大都市,有一主一輔兩個機場,倫敦由於是島國,飛機交通非常重要,最大的機場是希斯羅機場,已經有5個航站樓了。所以說初出國外的人,在機場轉機,會發現在顯示信息的大屏幕上找不到倫敦,因為顯示的是希斯羅(Heathrow),簡稱LHR。第二大機場是戈特威克機場,以起降廉價航空的飛機為主,此外還有斯坦斯特德機場和盧頓機場。
從機場通往市區的Heathrow Express列車
從這些機場到城區,也是以火車為主。例如最重要的希斯羅機場到市區的交通,主要靠火車,有兩種,一種是Heathrow Express,這種列車大概一刻鐘一班,直達帕丁頓火車站,速度最快,但是票價較貴;一種是Heathrow Connect,也是到帕丁頓,半小時一班,要停幾站,速度慢些,但票價大約只有一半。乘地鐵也可以,地圖上藍色的皮卡迪利線全長70多公裡,從機場出發一直穿過市區,也最便宜,但速度更慢,而且周末有可能維修。
更早期的雙層巴士
紅色的雙層巴士是倫敦的象徵之一,直到如今,市區內的公共汽車絕大部分仍然是雙層,這也是因為倫敦街道狹窄,而且在二層乘坐,還便於觀看景色。公共汽車司機也兼查票,如果用悠遊卡,上車打一下卡就行,這邊的公共汽車司機也很紳士,經常看到有的乘客走上車,和司機問半天路,然後下車,司機乘客都不著急。
乘坐公共汽車,最好拿一個顯示主要旅遊景點公共汽車線路的地圖,這樣找車很方便,否則到每一個車站的站牌上辨認方向,也比較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