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擁有數之不盡的天體,它們因為體積質量軌道的不同,又被分為了小行星、矮行星、行星、白矮星、恆星、中子星以及黑洞等天體。在地球碳基生命的眼中,這些巨大的星際天體門幾乎是永恆存在的。然而在整個宇宙中沒有任何存在是永恆不變的,因此這些在我們人類眼中動輒存在數百億年的天體,它們也有被摧毀和死亡的那一天,那麼它們的壽命分別有多少呢?
首先是數量眾多的星際天體,如隕石、流浪行星等,他們沒有固定的軌道,也沒有穩定的系統,而是在星際空間之中流浪。因此他們的壽命取決於他們是否遭遇其他天體,一旦與其他天體發生碰撞或者到達某個大質量天體的洛希極限之內,它就有可能解體從而被摧毀。
接著是我們熟知的矮行星衛星以及行星等天體,他們擁有著穩定的軌道,處於某一顆或者多顆恆星的引力束縛之下,而他們的壽命取決於他們母星的壽命,以我們的太陽係為例,如果太陽一直如此不發生任何變化,那麼我們的地球從理論上來看就不會偏離軌道,也就不會與其他天體發生碰撞。
然後我們熟知的恆星在主序星中的恆星中,他們因為質量的不同,壽命也會不盡相同,如紅矮星就是一種質量較小的恆星,由於質量較小,他們內部的核聚變比較溫和,因此科學家們推測它們的壽命可達1萬億年以上,而我們的宇宙也才誕生138億年。
我們的太陽是一顆黃矮星,黃矮星的壽命就要短得多,大約只有100億年,當然也有比太陽更大的藍矮星,它的壽命也就更短。如距離我們25光年以外的織女星,他的壽命大約只有11年不到,當然在宇宙中還有黑洞,中子星白矮星等天體,他們大多都是由恆星末期演化而來,他們的壽命相差也非常的大。
其實從本質上來看,一顆天體的壽命取決於它的內部活動活動得越激烈,它發生的損耗越多,壽命也就越短,反之則壽命越長,因此像地球、月球、木星這樣的天體來說,它們的壽命取決於外部環境的變化,而對於太陽、中子星、黑洞、這樣的天體來說,大部分取決於他們內部的變化及外部的環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