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漫遊》:當代青年的精神漂流

2020-12-18 澎湃新聞

「我是一個編輯,也就是說,我每天至少要讀十萬字的文字垃圾。」「毫無疑問,編輯在這個時代已經沒有尊嚴可言了,尤其是文學網站的編輯。在作者們的眼裡,你和餐館的服務員沒什麼兩樣,不過是答疑解惑,端茶送水。」青年作家遠子在其新書《白日漫遊》的開篇《業餘》中對於編輯職業進行了這樣的調侃。

《白日漫遊》是遠子過去的短篇合集,他談道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工作時間創作出來的。《白日漫遊》刻畫了在大都市掙扎求生的年輕人,描述青年人們渴望自由而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的生活狀態:不想工作,又害怕失業;想要戀愛,卻又恐懼婚姻;有吶喊,更有彷徨;一心要逃離,卻不知逃向何處。

遠子

關於《白日漫遊》這個題目,遠子稱命名靈感來自法國作家塞利納《茫茫黑夜漫遊》:「一開始是希望和這本書做一個對應,白日雖然看起來很明亮,照亮一切,但也有一些游離的人,找不到自己的出口和歸宿,在大城市和家鄉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心靈處在一種漫遊的狀態,不知自己的終點在哪裡,我想寫的就是這種狀態。」 都說「北上廣裝不下肉身,三四線放不下靈魂」,《白日漫遊》所描述的似乎是當下青年們的常態。城市已經成為現實的工業化造夢機器,既無力承載他們臃腫的夢,也不能留給他們一片棲息的家園,每個不同名字的城市都是一樣的枯燥乏味。當從城市逃回鄉村,停下了身體的漂泊,他們又開始了精神的流浪。

遠子的故事裡平實而真實地呈現了都市生活中的小焦灼:「(讀書時)我的眼珠順著書上的句子左右移動,文字超載的大腦卻拒絕它們的進入。我只能轉而去看娛樂節目,一邊看一邊哈哈大笑, 關掉視頻後我開始咒罵自己,在悔恨中入睡。」

「每天早晨醒來都像是從同一個早晨醒來。…… 辭職,辭職,辭職,這個念頭像齒輪在我腦子裡咬合轉動。但是隨著刷牙、洗臉、洗頭、胡亂往胃裡塞點麵包、擠公交、推開公司大門等一系列動作的完成,內心的爭鬥被一點點稀釋,我覺得自己還能再忍受一天。審稿的間隙,我偷偷上網瀏覽各種負面新聞,咒罵利維坦,把自己裝扮成一個鬥士,只有躲在別人的苦難裡,我才能暫時忘卻自己所受的折磨。」遠子在《業餘》中寫道。

遠子,1987年生,湖北紅安人。畢業於蘇州大學哲學系。作品散見於《鯉》《詩刊》和ONE一個等雜誌和網絡平臺。已出版短篇小說集《十七個遠方》和《夜晚屬於戀人》。最近,遠子攜新書《白日漫遊》與好友、青年作家大頭馬進行了對話。

大頭馬

大頭馬認為,雖然《白日漫遊》是小說,但是可以看作是現實主義作品。《白日漫遊》是圍繞著作者個人真實經歷所著,她說: 「我在拿到書的兩個小時內就把全書看完了,很震驚地發現裡面有許多熟悉的名字,我也在其中,當然劇情是虛構」 。對於本書透出的自傳性,遠子認為每個作家的作品中都有寫作者自己的影子,哪怕給其他人寫傳記,筆觸也會從自己的視角出發,「重要的不是別人的人生,而是自己如何解讀別人的人生。有人會說這種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東西寫起來很簡單,但我並不認同,不是說離生活越遠就越好,我覺得太遠會缺乏真實感,缺少必要的論證」。

為了寫好書中情節的細節部分,遠子說他會在地鐵站花了好幾個小時觀察陌生人。寫作是一門藝術,如同繪畫,在動筆之前就需要寫作者構建好藍圖,書中每一篇都經過反覆修改,「雖然有些篇目看起來很隨意,但這種效果也是我刻意為之,每個句子和人物都是我安排的結果,這種以情緒和氛圍為導向的寫法很常見,並不是我的獨創」 。

作為85後寫作者,遠子認為早期80後的寫作有很同質化的一面:「青春啊,傷感啊以及無疾而終的感情。」這種同質化,在遠子看來,有其背後的原因:「外在的世界就是同質化的,我們生活在這種消費主義的大狂歡中,每個人穿的一樣,看的一樣,想的也一樣,要敢於跳出來,這需要你很痛苦的自信,我的小說中有這種自信,雖然不算成熟,但是80後作家還在成長,要堅持進步。」

《白日漫遊》書封

寫作最終是要面對讀者的。遠子說自己在創作過程中也存在一位讀者,這位面目模糊的讀者只存在於自己的腦海之中,不知是誰,不知性別,也不知來自何方。「寫的時候已經預設了不同的目光在讀我的文字,雖然我不期冀每位讀者都能明白我所表達的意思,但是我會盡力傳達。」 作品是必定要和讀者發生關係,在遠子看來今天已經不存在一種環境,讓寫作者寫完就不用思考之後的事,「你不得不思考寫作之外的事情」 。

告別城市回到家鄉,遠子回到久違的農村生活,談道城市與農村的生活的區別,遠子說:「一個城市的經驗是需要很多代人積累的,生活在城市並不代表就能寫好城市小說,雖然生活在城市中,但由於網絡太過普及,我們更多在線上發生關係,頂多約在某個地方吃個飯,這些點都是孤立的,並不能描繪出一個城市的整體結構。不能走進一個城市,寫出來的東西就會單薄。」 大頭馬認為這個時代也有優秀的都市文學:「什麼叫都市文學?並不是生活在北京,只寫白領才是都市文學。」

回家一年多,遠子最主要的工作不是創作,而是翻譯:「寫小說需要一種狀態,在沒有狀態的時候,翻譯是很好的充電方式,我會從中獲得靈感。翻譯對作家來說是一種很重要的素養,今天的作家具備流利雙語甚至多語種技能的佔少數,其實翻譯是一扇了解世界文學的窗口。」

談到回家的不適應,遠子說剛開始會非常懷念大城市的便利,但農村會提供很多城市無法提供的經驗:「一天傍晚,我走過一個垃圾堆,一張丟棄的生日賀卡一直唱著『祝你生日快樂』,歌聲迴蕩在四下無人的夜空中,這種經驗是你在城市中無法獲得的,我很願意把這些寫進我的下一本書中。」

相關焦點

  • 遠子推出全新力作《白日漫遊》
    出版社供圖 南報網訊(記者 邢虹)青年作家遠子全新力作《白日漫遊》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推出,該書獲得弋舟、李靜睿、路內真誠推薦。小說仿佛一場與倒轉的時間風車的決鬥,一次對十年北漂生涯的告別,被譽為當代文學青年的心靈樣本。遠子,1987年生,湖北紅安人。畢業於蘇州大學哲學系。作品散見於《鯉》《詩刊》和ONE•一個等雜誌和網絡平臺。已出版短篇小說集《十七個遠方》和《夜晚屬於戀人》。遠子的小說以綿密的語言風格、敏銳的問題意識和鮮活的生命體驗,呈現當下中國大城市年輕人普遍的生存狀態與獨特的內心世界。
  • 「讀書」《白日漫遊》:流浪在大城市年輕人的影子
    《白日漫遊》  遠子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白日漫遊》是前北漂青年遠子告別都市回歸故鄉後的首部作品,遠子說:“ 這本書是我過去的短篇合集,基本上都是在工作時間創作出來的
  • 成都市稅務系統青年讀書漂流活動成新式「精神驛站」
    「勇敢的呼吸,冬去春來的時候,像從前一樣盡情的歌唱……」成都市稅務系統慶祝五四青年節暨青年讀書漂流活動(第三站)在溫江區原創戰「疫」歌曲的歌聲中拉開了序幕。4月29日,為傳承發揚「五四」精神,全市稅務系統青年文明號號長及百餘名青年代表齊聚一堂,重溫入黨誓詞,聆聽戰「疫」中援鄂「天使白」的感人故事,講述助企「稅務藍」的先鋒事跡,分享青年幹部勇擔重任的動人感悟,激發青年幹部「建功立新時代、追夢新徵程」的激情和力量。成都市文明辦、市婦聯、市稅務局、溫江區委組織部、宣傳部、文明辦、工會、團委、婦聯相關領導同志到會指導。
  • 用當代民航精神築造青年籤派員「四愛」品質
    「忠誠擔當的政治品格,嚴謹科學的專業精神,團結協作的工作作風,敬業奉獻的職業操守」是對當代民航精神的高度概括,生動地體現了以愛國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和以創新為核心的新時代精神,作為航空公司安全運行的重點崗位之一,青年籤派員們應該學習和領會當代民航精神,培養「愛祖國、愛學習、愛挑戰、愛創新」的優秀品質,為民航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 青年作家遠子做客長沙止間書店:我對城市也有鄉愁
    (青年作家遠子。)  星辰在線9月18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羅建勳)9月15日下午,青年作家遠子攜新書《白日漫遊》做客長沙止間書店,以個人演說和嘉賓對談的方式,向長沙的讀者朋友們分享了他的寫作生涯和心路歷程。  遠子這本由廣西師範大學新近出版的《白日漫遊》,以14篇彼此獨立而又互有呼應的短篇小說組成。
  • 當代青年的「小目標」,該如何實現
    【摘要】青年的個人目標不僅受到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而且必須與社會發展結合起來。當代中國青年要實現「小目標」,必須認清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自覺投身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去。
  • 《中國當代作家論》叢書出版 解讀當代作家精神世界
    《中國當代作家論》叢書出版 解讀阿城、嚴歌苓等著名作家之精神世界  中新網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 高凱)嚴歌苓的眾多品眾多人物有何內在聯繫?「奇人、雜家」阿城自己的人生又是怎樣一部精彩刺激的作品?《中國當代作家論》叢書的出版將令讀者有機會解讀這些當代作家的生平創作和精神世界。
  • 我們討論的當代青年文化,到底是什麼?
    青年文化產生伊始,就表現出對文化傳統的質疑、挑戰甚至是顛覆,以頹廢與激進並存的方式存在。 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推進,西方文化思潮尤其是個人主義思潮逐漸對青年群體產生了較大影響,西方青年的文化表徵也一度成為這一時期青年群體追求的時尚文化。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些精神匱乏、道德滑坡的社會現象開始出現,青年文化又開始出現懷舊轉向。
  • 傳承長徵精神 「青年之聲」專家告訴你如何接力?
    近日,「青年之聲」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在線訪談舉行,該訪談為「青年之聲」成長系列對話活動的第三期,邀請「青年之聲」專家、共青團中央青運史檔案館常務副館長、副研究員胡獻忠就《傳承「長徵精神」,當代青年如何接力?
  • 「水墨新浪——當代青年水墨畫展」在杏壇美術館開幕
    出席本次展覽的部分藝術家和嘉賓在開幕式上的合影2018年6月23日下午,「水墨新浪——當代青年水墨畫展」巡迴展首展在北京杏壇美術館開幕。谷曉偉-蓬萊系列之一、之三-紙本水墨-95×43cm×2-2017-2018年「水墨新浪——當代青年水墨畫展」自2015年秋於北京杏壇美術館首展以來,已歷經三個春秋。
  • 福建省畫院|翁志承的當代水墨畫,濃濃的都市情懷
    所謂「都市水墨」,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水墨畫領域的一次革新,它摒棄了傳統水墨畫的清逸幽遠,而是將當代城市生活的內容吸收到畫面中,投以審美的關照。翁志承清楚地知道,自己作為一個當代人,不可能迴避當代生活。因此,他將都市題材作為自己進入水墨畫創作的「投名狀」,一開始就具有了某種當代意識。不過,翁志承不是題材決定論者,並沒有把自己的創作局限於某個類型。
  • 「活頁青年藝術節」開幕 看當代藝術如何切入大眾日常生活
    11月26日下午,由北京朝陽大悅城、曉島、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聯合主辦的「活頁青年藝術節」開幕儀式在朝陽大悅城9層曉島舉行。集結多家出版機構、美術館、音樂廠牌以及優秀的個人工作室,向公眾呈現出一場關於藝術出版、實驗刊物、原創音樂等多領域的精神文化作品。「活頁青年藝術節」致力於創造一個打破邊界的全新場域,希望藝術不僅發生於美術館、博物館,它有更多可能出現在所有的公共空間之中。讓藝術創作者遇見大眾,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文字書寫、音樂創作、視覺影像世界的精彩內容。
  • 讓工匠精神的種子從青年發芽
    在傳承敬業報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上,青年一代是未來的生力軍,被寄予了殷殷期待。一提「工匠」,容易讓人聯想到兩鬢斑白的老人。在今年的參賽選手中,青年一代成為分外亮眼的風景。據統計,參賽選手平均年齡21.8歲,其中世賽選拔項目平均年齡19.7歲、國賽精選項目平均年齡27.4歲。在浙江的參賽選手中,00後超六成,30歲以下佔90%以上。
  • 張檸首部長篇小說《三城記》:寫80後成長史 聚焦當代城市青年
    這部書寫「80後」成長史的長篇小說,聚焦主人公顧明笛的命運變遷,同時直面當下中國城市生活,以此為原點輻射社會各個階層的生存和精神狀況。小說涉及沙龍、報社、高校、網際網路、城市與鄉村等多種生活,較為完整地塑造了當代城市青年的典型形象,突出他由一名具有「小資情調」的青年,成長為真正有責任、有擔當、有情懷的人的歷程。
  • 構築青年一代的強大精神支柱——五年來共青團開展青年思想引導...
    五年來,共青團深入思考、積極應對經濟社會發展變革對廣大青年和共青團工作帶來的深刻影響,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為黨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一根本任務,緊密結合當代青年思想特點和現實需求,腳踏實地、開拓創新,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構築青年一代的強大精神支柱,引導廣大青年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不斷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
  • 《中國當代作家論》叢書出版 解讀作家精神世界
    《中國當代作家論》叢書出版 寄於文 攝《中國當代作家論》叢書出版 解讀阿城、嚴歌苓等著名作家之精神世界中新網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 高凱)嚴歌苓的眾多品眾多人物有何內在聯繫?「奇人、雜家」阿城自己的人生又是怎樣一部精彩刺激的作品?
  • 祈年文潭:後疫情時代,以優質文藝振奮青年精神
    作者:於溟躍 國家的未來在青年,民族的希望在青年。文藝堪為培育青年理想信念、浸潤青年精神世界的重要陣地,擔負著引導青年提升思想認識、文化修養、審美水準、道德水平的使命。
  • 紀錄片《豐子愷》青年影像節獲獎 記錄當代青年人「精神場」
    近日,第25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暨第6屆深圳青年影像節在深圳落下帷幕。由杭州師範大學、浙江華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深圳大視界國際文化投資控股公司聯合攝製的紀錄片《豐子愷》獲家國影像單元評委會特別獎。在當時「啟蒙」與「救亡」的時代背景下,他以人格精神的藝術化開闢了一條精神啟蒙之路。透過一幀幀漫畫,人們感動於豐子愷的赤誠之心,其中,既有他對於家國情懷的解讀,更有他對於人間百態的豁達。  豐子愷的作品「畫裡有詩意,有諧趣,有悲天憫人的意味;它有時使你置身市塵,也有時使你啼笑皆非,肅然起敬。」他主張以藝術涵養人生,突破小我實現大我,達到人格精神和生命境界的詩意提升。
  • 「最美的書」漫遊建築與文學
    近日,2011年德國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評選揭曉,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漫遊:建築體驗與文學想像》(中英雙語版)獲評「世界最美的書」稱號。這項一年一度的國際圖書設計大獎,自2004年起,每年都可見中國獲獎者的名字。
  • 聯大精神鼓舞我們青年學子不斷前進
    聯大精神鼓舞我們青年學子不斷前進北大學生代表在西南聯大成立7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發言  尊敬的領導、老師,敬愛的校友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這些將個人命運與天下沉浮相互維繫的氣度和情懷,正是我們當代大學生需要努力塑造的。  在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的今天,作為後生晚輩,我想我們更應該關注如何繼承和發揚這種西南聯大精神,並將她落實到行動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