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文化漫談:布袋戲

2020-12-14 史海鉤沉博覽古今
布袋戲

愛看戲的臺灣人

大部分的臺灣人都有一個看布袋戲長大的童年,或許看戲的地點不同,故事不同,廟會野臺、戲院、或電視。看戲的時間不同,主角也不一樣,但布袋戲的魅力,一直歷久未衰。『搬戲空,看戲憨。』一座野臺,幾十張板凳,便是一個露天劇場,鑼鼓喧天,布袋戲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一口能道千古事,雙手操演百萬兵。』小小舞臺,搬演人生百態。

幻夢傳說

布袋戲可能源自魁儡戲,形成於明末清初,是臺灣民間最普遍的偶戲劇種,根據民間傳說,布袋戲創於民末,落第書生梁炳麟或孫巧仁,據傳落第秀才因懷才不遇,乃邊演戲劇嘲諷朝政,為免惹禍上身,而以木偶代言。

另一說法為落第書生流落街頭以說書維生,因顧及顏面,不願拋頭露面,而隔布廉講古,又因垂簾說故事過於單調,於是操弄木偶敘事。其中最普遍的傳說是明末泉州書生梁炳麟,屢試不中,一年應試之前,與友人至九鯉湖,夜裡夢見一白法老翁於其手掌題『功名利錄歸掌上,榮華富貴在眼前』以為是佳兆,不料,那年依然名落孫山,失意之下,便借木偶解悶,由於言詞博雅,技藝精巧,歲轟動於泉州一帶,一些失意書生競相仿效,使得掌中戲成為知識分子的娛樂。有一次他正搬演文狀元角色時,往日夢中的籤詩,不知不覺順口而出,當下領悟原來富貴榮華、功名利錄就在眼前的掌中世界。

民間流傳

清嘉慶以後,此種輕便靈活,小巧細膩的偶戲,因規模小,戲金便宜,表演技術高妙,風靡閩南一帶。

臺灣的布袋戲,是在清朝末葉,從泉州、漳州、潮州等地傳入,很快在臺灣普及。二百多年來,布袋戲以不是泉州布袋戲,而是獨具風格的『臺灣布袋戲』。

在民間,布袋戲與民俗信仰結合,傳統上布袋戲的演出是以廟會為基礎,酬答謝神,並以聯繫地方上的情感。而布袋戲絕不會消失,只是表演形式隨著時代背景的改變,有了不同的面貌。

鑼鼓、金光

現在有人把臺灣布袋戲分為傳統(古典)布袋戲和金光戲兩類,前者以鑼鼓為後場,使用小型典型戲偶,能演出南管或北管古典戲為代表﹔後者以西樂後場,使用新造型較大戲偶,演出新編武俠戲為特徵,以及民國59年以後的電視布袋戲。無論是古典布袋戲或金光布袋戲,都隨著時代背景變化,求新求變。

外臺戲、內臺戲與皇民化運動

戲院演出的內臺戲,開始於中日戰爭期間。民國26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實施『禁鼓樂』,禁止臺灣傳統民間戲曲的演出,布袋戲外臺戲幾乎銷聲匿跡,不久之後,臺灣的總督府極力推行『皇民化運動』,企圖將臺灣傳統民間戲曲全盤日本化,成立由官方控制的『臺灣演劇協會』準許臺灣七班布袋戲在戲院上演,並在『皇民奉公會本部』策劃之下,創造了帶有濃厚日本色彩的內臺布袋戲。演出時禁止使用鑼鼓管弦,伴奏一率採用西樂或留聲片,服裝則採中日式並用,口白可以使用臺語,但必須參用日常用的日語,或用日語說明,企圖改變傳統的表演形式。

到了臺灣光復以後,雖然日本風格的布袋戲已成過眼雲煙,但是這段時間開始採用的大型舞臺布景,西洋音樂伴奏,以及新劇場觀念的介入,造成了光復後內臺戲逐漸在表演形式上求新求變的因素之一。

由沒落走入極盛

民國34年臺灣光復,各地廟會活動重新興盛起來,民間請戲日日不斷,再爭中蟄居的各地布袋戲紛紛復班演出,新的戲班也陸續湧現。正值壯年的布袋戲名師,如李天錄、黃海岱、鍾任祥、黃添泉等領戲界風騷,並大肆編組戲籠,廣傳門徒接戲演出於各地廟埕,並嘗試進入專屬戲院,演出長篇戲目。

在一片請戲和看戲的熱潮中,布袋戲進入繁華極盛的黃金歲月。

民國38年,國府遷臺,嚴格限制外臺戲的演出,布袋戲趁勢轉入戲院演出。此時『五州園』與『新閣園』二派年輕一輩高手競起,除承襲師父精湛演技外,並編新劇,且從舞臺與後場音樂的更新,成為後來金光戲的風行,並締造了十數年戲院內臺戲的全盛時代。

金光戲的凌駕

大約再光復的十年間,中南部的鑼鼓布袋戲逐漸被金光布袋戲取代。自光復以來,陸續由中南部到臺北地區來打天下的金光布袋戲不在少數,但起初並不受臺北人的歡迎,更是遠比不上臺北地區精湛演技的鑼鼓布袋戲,但是在金光布袋戲的許多新其招數表演,和削價求售的情況之下,鑼鼓布袋戲終於在民國50年前後走入衰途,在民國60年前後,金光布袋戲已凌駕古典布袋戲之上,成為布袋戲主流。

電視布袋戲

電視布袋戲的盛逛,是出現在59年『真五洲』黃俊雄先生在電視演出的『雲洲大儒俠史豔文』,原定播出三個月,誰知播出之後,觀眾如痴如醉,欲罷不能,聯演五百八十三集而風靡全臺,使得布袋戲再現生機。

自臺灣有電視節目以來,大概沒有一個節目如『史豔文』一般,每到中午,百業自動停止,只為一看今天的史豔文如何去面對萬惡魔魁藏鏡人的挑戰。

這股狂熱的收視潮因有關單位以『影響民間作息』而消失螢光幕上,那種萬民轟動的盛況,今後也不可能再發生。以後,雖然在被允許上電視,但再也無法創造當年盛況。

相關焦點

  • 臺灣歷史文化漫談:布袋戲
    布袋戲愛看戲的臺灣人大部分的臺灣人都有一個看布袋戲長大的童年幻夢傳說布袋戲可能源自魁儡戲,形成於明末清初,是臺灣民間最普遍的偶戲劇種,根據民間傳說,布袋戲創於民末,落第書生梁炳麟或孫巧仁,據傳落第秀才因懷才不遇,乃邊演戲劇嘲諷朝政,為免惹禍上身,而以木偶代言。
  • 臺灣歷史文化漫談:布袋戲(第二輯)
    到了加走中年以後,其子江朝鉉始繼父業,父子以驚人的產量,造成臺灣戲般普遍使用花園頭,當時冠稱花園派為『鴻文頭』,途門派為『途頭』花園頭以生、旦等素麵粉彩較優,且容易帶盔帽﹔途門頭以打花臉為長,較不易帶帽。所以再臺灣花園頭比歷史悠久的途門頭受歡迎。臺灣的木偶雕刻在中日戰爭以前,大部分由泉州輸入,因此早期的臺灣一直沒有工藝成就的雕刻師出現。
  • 布袋戲在臺灣
    他也是臺灣唯一獲文化部門「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頭銜的傳統布袋戲藝師。  ■ 面臨失傳  傾盡全力授技藝  上世紀50年代,布袋戲逐漸進入劇院演出,由酬神祭儀轉為娛樂大眾。李天祿隨後於臺灣電視公司表演《三國演義》,揭開電視布袋戲序幕。
  • 布袋戲在臺灣
    布袋戲又稱掌中戲,相傳17世紀起源於福建,後移入臺灣落地生根。傀儡戲則指懸絲木偶或提線木偶,有上千年歷史。在臺灣,兩者交集不多,陳錫煌家卻是非常獨特的例外,將兩者結合在一起而成布袋木偶戲。布袋戲又稱掌中戲,相傳17世紀起源於福建,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和廣東潮州等地流傳,後由來臺先民帶入寶島落地生根。傀儡戲則指懸絲木偶或提線木偶,有上千年歷史。在臺灣,兩者交集不多,陳錫煌家卻是非常獨特的例外,在兩岸木偶藝術史上寫下重要一筆。
  • 臺灣布袋戲演繹傳統文化美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陳穎)2號館臺灣展館內,一群穿著考究明朝服飾的戲偶,在操偶師押韻的口白和熟練操作下,上演著一場場極具觀賞性的傳統大戲。獨特的表現手法和戲偶美學給現場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視覺體驗,活動現場便實力圈下不少粉絲。這個不一樣的木偶戲便是在臺灣擁有百餘年歷史的布袋戲,這也是臺灣布袋戲在深圳文博會上的首次亮相。
  • 霹靂布袋戲,臺灣地方戲劇文化一瞥
    戲劇是一種傳統的文化精粹也是一種民間藝術形式隨著歷史的發展,很多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粹被人們所忽視,戲劇也是其中之一。現代人喜歡傳統戲劇的人已經越來越少,戲劇出現在人們視線中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臺灣戲曲種類繁雜、絢麗多彩被譽為「戲劇之鄉」臺灣早期的戲劇文化,是隨著明末清初福建、廣東移民的遷徙而從祖國大陸傳入的。
  • 兩岸布袋戲發展史:霹靂布袋戲如何打破次元壁,成功文化輸出?
    在福建、臺灣兩地,有一種獨特的戲劇文化,那就是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歷史起源一般認為,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傀儡戲,後來泉州將傀儡戲融合本地南音、梨園戲等藝術,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布袋戲。布袋戲身上的歷史故事,比較流行的是「功名在掌上」,說是一位叫梁炳麟的秀才有天做夢夢到自己未來會「功名在掌上」,但之後的考試他卻屢次不中。可能是為了今後的生計,他便開始學習傀儡戲,憑著秀才淵博的文化修養和伶牙俐齒,他將這一門手藝做大,獲得了不少好口碑,布袋戲的名聲因此而出。
  • 臺灣布袋戲遇上山西「老白汾」
    嚴仁鴻正忙著張羅隨行的「布袋人偶」,只能探出一絲時間和來往的人聊天。  布袋戲並非臺灣土生土長,史載源於明末清初,起於福建泉州。又被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又兼備中國傳統戲曲特性。自從清代發展以來,日趨普遍,戲班的組成也漸由個人轉為師徒相承。此間,有不少福建藝師或自臺灣前來習藝的藝師返臺,將掌中戲流傳到臺灣,廣受民間歡迎。
  • 臺灣布袋戲演繹傳統文化美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陳穎)2號館臺灣展館內,一群穿著考究明朝服飾的戲偶,在操偶師押韻的口白和熟練操作下,上演著一場場極具觀賞性的傳統大戲。獨特的表現手法和戲偶美學給現場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視覺體驗,活動現場便實力圈下不少粉絲。這個不一樣的木偶戲便是在臺灣擁有百餘年歷史的布袋戲,這也是臺灣布袋戲在深圳文博會上的首次亮相。
  • 雲林布袋戲日 掌藝薪傳活動傳承布袋戲文化
    華夏經緯網1月4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雲林縣為表彰已故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在傳統文化傳承的貢獻,2日在虎尾鎮布袋戲館舉辦「2021雲林布袋戲日,掌藝薪傳」系列活動,除邀黃海岱家人與徒弟與會,布袋戲植根學校虎尾中學也在現場演出,象徵新舊傳承、生生不息。
  • 閒談臺灣的布袋戲
    祖國的文化瑰寶我們應該珍惜,但是現在知道皮影戲的人不多了,愛看京劇的人不多了,中國的一些傳統文藝為什麼不被年輕人喜歡,沒有推陳出新是傳統文藝蕭索的重要原因。而臺灣的霹靂布袋戲這個古老而新穎的表演藝術贏得了年輕人狂熱的痴迷和喜愛,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傳統的布袋戲起源於我國唐宋時期,是臺灣的霹靂公司推陳出新的。
  • 「霹靂」來襲 臺灣布袋戲落戶閔行
    昨天,臺灣霹靂國際多媒體集團落戶閔行,旗下的名偶(上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大霹靂(上海)多媒體科技有限公司揭牌。哇,霹靂到底是什麼?你能想像,如此精彩絕倫的奇幻表演是出自一系列手持「布袋戲」的嗎?布袋戲在臺灣已有百餘年歷史,霹靂集團突破以往的表演方式和格局,創造出革命性的電影派布袋戲,霹靂系列是其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跌宕起伏的武俠世界,似真似幻的夢幻時空,2015年上映的3D布袋戲電影《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吸引了新一代年輕觀眾。
  • 臺灣偶戲劇種:布袋戲
    六、臺灣布袋戲的發展與現況  掌中戲遍布閩南各地,除福建漳、泉之外,並流行於潮州地區;而臺灣的布袋戲,正是來自漳州、泉州及潮州三大系統。如連雅堂《臺灣語典》謂:「『掌中班』有南、北曲之分,說白皆用泉語,詼諧盡致;作對吟詩,饒有趣味。且常演全本。雅俗鹹喜觀之。」一般而言,臺灣布袋戲藝人亦多以其戲曲音樂作為區別,有南管布袋戲、北管布袋戲及潮調布袋戲之分。
  • 大陸快消失的布袋戲文化——卻被臺灣人民搬上大熒幕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閩南地區)、廣東潮汕與臺灣等地區流傳的用布偶來表演的傳統地方戲劇劇種。
  • 臺灣布袋戲教父黃俊雄攜天宇布袋戲赴京城義演
    臺灣布袋戲教父黃俊雄攜天宇布袋戲赴京城義演 作者: 來源:官方發布時間:2010-05-12 16:39:42 摘要:臺灣布袋戲教父黃俊雄先生,於2010年5月9日攜黃俊雄影視木偶劇團
  • 《戲夢人生》,布袋戲大師的歷史喟嘆
    侯孝賢導演的作品《戲夢人生》1993年與《霸王別姬》同時入圍坎城國際電影節,獲得評審團大獎。該片以臺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口述歷史為線索,以片段呈現全部,將個人記憶與國族歷史編織成詩意滿滿的傳奇。其中戲曲既是民族文化的記錄,又與李天祿的個人生命歷程情感經驗緊緊纏繞,也藉此印現出日軍佔領前後臺灣所經歷的時代變遷,以及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影片是一部臺灣戲曲的興衰史,李天祿個人的成長史,也是臺灣的近代史的藝術寫照。
  • 臺灣布袋戲:臺灣年味裡最傳統的流行元素
    每年春節期間,臺灣各地都會舉辦形式各樣的廟會,展現特色民俗文化。布袋戲是廟會上最常看到的民間戲曲表演之一,它既保留了中華文化基底,又在時代發展中與時俱進,深受臺灣島內各年齡層的喜愛。像是春節來臨,臺灣霹靂布袋戲經典人偶及模仿者走進臺北士林夜市玩快閃,瞬間引爆現場人氣。
  • 臺灣布袋戲遇上山西「老白汾」
    嚴仁鴻正忙著張羅隨行的「布袋人偶」,只能探出一絲時間和來往的人聊天。  布袋戲並非臺灣土生土長,史載源於明末清初,起於福建泉州。又被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又兼備中國傳統戲曲特性。自從清代發展以來,日趨普遍,戲班的組成也漸由個人轉為師徒相承。此間,有不少福建藝師或自臺灣前來習藝的藝師返臺,將掌中戲流傳到臺灣,廣受民間歡迎。
  • 傳統木偶邂逅動漫 臺灣布袋戲「老樹發新枝」
    「這些布袋木偶真有趣!」1月23日上午,在寧波慶安會館裡,動漫人物造型的臺灣布袋戲「點燃」了慶安社區小朋友對傳統文化的興趣。80後的臺灣著名布袋戲表演藝術家蘇俊穎說,傳統民俗文化的布袋戲也能「老樹發新枝」。
  • 臺灣寫真:「臺灣意象」布袋戲再「出發」
    中新社臺北12月14日電 題:「臺灣意象」布袋戲再「出發」  中新社記者劉賢路梅  以「無物不成偶——傳統偶戲藝術的當代碰撞」為主題的2016亞太傳統藝術節13日在臺北落下帷幕。而與臺灣民眾生活深刻連結的布袋戲正要再「出發」。  代表臺灣的意象是什麼?十年前,臺灣舉辦一次民眾票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