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玻璃博物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西安兵馬俑被CNN並稱為中國最不容錯過的三大博物館。
門票兌換處的擺飾
前身是上海玻璃儀器廠的玻璃窯爐車間。
現在被天才設計師改造為網紅打卡地。
那些紅磚瓦牆,鐵框窗戶都保留著滿滿的原始工業氣息。
博物館格局
展館外一面玻璃幕牆,歷經風雨洗禮,斑駁滄桑,適合拍照做背景。
博物館玻璃幕牆
內在空間構造更是引人入勝,或奇特迷幻,或清新雅致。
這裡像逛宜家一樣,既有精心排序、指引依次參觀的路徑,也有便捷的通道直達目的地。
從天而降的字幕;如《紀念碑谷》一般的走廊樓梯;無處不在的鏡子反射著你一舉一動,一切都充滿了夢幻色彩。
玻璃展品都極致精美,在閃耀或昏暗的燈光下,盡顯玻璃的剔透晶瑩。
作品的介紹都十分詳細,把作者創作環境及靈感來源都解釋清清楚楚,很好地幫助了我這樣小白遊客去意會感受。
文字介紹是直接粘印在展櫃的玻璃罩上,像3D電影的字幕一般漂浮空中,很有藝術感。
上面的圖片講了玻璃是什麼,下面就講講玻璃的發展歷程及應用。
凸透鏡,通過光學鏡看到不同的成像——
遠方鷹擊長空。通過調節鏡子的左右遠近,可以看到倒立、等大、縮小的實像和放大的虛像。
還有三稜鏡形成彩虹,平面鏡反射的潛望鏡,這些都是初中物理知識。
博物館把遊客當小學生來教實在太棒了,原諒我的鑑賞能力。
有些地方博物館美術館故作高深,跟老百姓玩深沉,成心讓你看不懂,就很掃興。
現在的玻璃是廉價品,但下面這些戰國漢代的玻璃壁,在當時應該是稀世珍寶吧。
玻璃壁
埋葬兩千年後重現人間,這些玻璃老祖宗想不到江山代有玻璃出,一代新玻勝舊玻。
現在四周保護它們的隨便一片玻璃,質地肯定更為純良,卻沒有能比玻璃老前輩更珍貴的了。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
西漢之前年輕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耳洞都不敢打還想著臭美,就帶瑱「tiàn」,將該耳飾繫於髮簪之首,垂於耳際。
耳璫和瑱
在 《河北博物館》 一文中也曾介紹過:
古代君王相信玉器可以使肉身不腐,貴族死後,身體各處都要包裹玉器:
玉衣(皇帝用金縷玉衣;諸侯、公主用銀縷玉衣;大貴人用銅縷玉衣),
玉含(盛行在口中放蟬,蟬在古人心中地位甚高,視為高潔,通靈象徵,代表肉身雖死,外殼脫離塵世,靈魂蛻變得以永生),
玉握(盛行手握玉豬,力量與財富象徵),
玉塞(堵住九竅防腐)等。
漢人重厚葬,隨葬用了大量的玉器。而缺少玉器的地方,會用玻璃代替玉。
其實古埃及的玻璃技術起源最早,由古羅馬帝國影響到世界各地,包括通過絲綢之路傳播至中國,後在波西米亞和威尼斯達到璀璨繁華的偉大高峰。
二樓是一副巨大的城市繪畫牆,很適合小朋友來探險尋寶。
伴隨天馬行空的問題,通過鑲嵌在牆裡的暗格,展示各種各樣、無所不能的玻璃,
比如最堅固玻璃,耐熱玻璃,自潔玻璃,太陽能玻璃,LED玻璃,泡沫玻璃等等各顯神通,極具探索互動樂趣。
三樓展示了藝術家的奇思妙想,璀璨的玻璃藝術品在這個殿堂華麗綻放,琳琅滿目,令人迷醉。
我在此海岸拾貝,採擷幾枚記錄下…
藝術家耗時兩年三個月,為自己女兒的誕生所創作——《天使在等待》。
在展覽時,兩個熊孩子穿過圍欄抓住用力搖晃拉扯,隨行的媽媽都不制止,導致天使的翅膀永遠的折翼了。
折(原名《天使在等待》)
由於是一體燒制,無法修復。
作者決定以破損的作品現貌面向觀眾。
並改名為《折》
一排玻璃彩繪頭骨,立在兩面平行的鏡子之間,映射出無窮盡的個性骷髏,令人驚嘆。
破碎玻璃頭骨
這個是夫子,好長的臉 :P
內涵是:文人知「禮樂」,尚「仁義」、「忠恕」、「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尋求平衡的儒家智慧。
沒有眉目肢體,只一尊單純結構,用原始形態揭露本質,更顯純粹!
晶瑩透明的病毒,意在提醒大家反思。
科學媒體發布的病毒圖像總是恐怖的彩色,但那是光學顯微鏡下的模擬,並非病毒本身顏色,人工著色是否帶入了情緒?
沒有顏色我們就無法看清這個世界。
有了色彩,我們就賦予事物以感情,指鹿為馬,顛倒黑白,更加無法看清這個世界。
橢圓形流感病毒
這個展品是不是很像現在正肆虐的新冠病毒。
作者認為恐龍是強大而溫順的動物,與水生魚類結合在一起,創造了下面的恐龍。
若非簡介裡詳細的解釋了作者生活在四面環水的地方,作者嘗試將恐龍與威尼斯海水魚動感融合。
我是斷然無法理解這隻恐龍的為何生的這般妖嬈銷魂模樣。
我的照片角度不好,未能展現恐龍流暢的造型,也未能表現出主體的鱗片層次,實物更值得把玩欣賞。
這個很有詩意。
每一個玻璃泡泡都處於偶然、隨性的狀態,提醒我們生命中不期而遇的驚喜。
支撐玻璃的鋼架,也是怪異的形態,它們呈現幾何形,但不對稱;它們穩固,似乎搖搖欲墜;它們立體,但看上好像平面幾何線條。
玻璃仿佛自在蠕動,綽約多姿,按照自己意願凍結。
與支撐鋼架貼合,賦予了鋼架不具備的匠心和靈氣。玻璃與鋼架互相依賴,呈現此般獨一無二的面貌。
櫻花,在片刻耀眼奪目的美麗中達到人生的頂峰,隨後不帶一絲遺憾地凋零,自然之美總是轉瞬即逝。
櫻花文化風情深刻影響著日本,不像國人趨之若鶩去櫻花樹下扎堆合影。日本對櫻花喜愛真是無處不在,連花瓣下落都能計算得出秒速五釐米。
照片為了與白色環境區分,我故意把櫻花杯顏色飽和度加深了,實物要淡雅一些。
來自日本的櫻花杯
中間還留下了櫻花形狀印記——是加入冰水後,杯子外面凝結的水汽會在桌面印上朵朵櫻花。
平時令人討厭反感的水漬,也能通過巧妙設計給使用者帶來愉悅,被日本設計暖到了。
在玻璃上編制線繩,彩繩給人溫暖,緊繃的網狀結構給人張力,與冰冷的玻璃搭配更顯明豔純淨。
綻放,圖片源自SHMOG官網
臨時展館定期會展覽不同主題的作品,每期海報做的也很精美,一面牆留念住過往的精彩一瞬。
背景是部分往期臨展海報
除了主館外,還有玻璃迷宮、兒童玻璃博物館、破碎玻璃設計展等幾個獨立展館,由於時候已晚,下次再認真去逛更新此文吧。
一個很好看的網紅風格LED霓虹牆,被我拍成這個鬼樣子。
所以博物館,尤其是五彩繽紛的玻璃博物館,一定要來現場。
照片無法立體展現藝術品散發的魅力,也缺少了光影互動的快感,比如下面就是可以玩半天的玻璃流沙。
可以識別人的互動光影牆,小朋友在蹦蹦跳跳盡情揮舞畫卷
從熔爐車間到藝術空間,上海玻璃博物館的建築在發展中經歷了工業化到現代化的轉型。
上海還有1933老場坊、外灘西岸、油罐藝術中心等等都是從工廠到藝術館。
在大量保留原有空間結構與細節的基礎上,賦予藝術觀賞性創造性,使得淘汰建築設備得以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