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該從哪裡說起?對我而言,那就是暹粒的吳哥窟,也只能是吳哥窟。
我想去看看這個古老的文明,今天以一種什麼樣的姿態自在著。放眼看去,吳哥文明或者說高棉文化延續至今,吸引著無數人前往的是,一直以來加持在她身上的印佛文明。
文明是什麼
必然是一種直抵心靈
橫亙在時間的風裡
你我至今依舊觸手可及
遠行他方
或者只是為了一感她的綿長、溫厚
以及
不動如山
夜晚直飛暹粒機場。機場小,但是明亮。
剛抵達的人們開始陸陸續續辦理入境手續。一如外界盛傳的,入境索賄是個糟糕的體驗,而我運氣稍好,並沒有被小費,直接簡單的通過。
但在離境的時候,我也被小費了。典型國人樣子如我,裝作聽不懂國語;對方見我無動於衷,拿起了一張人民幣在我面前搖晃,人民幣上面的圖案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灕江。只是,讓他失望的是,這回我是看不懂。
見索賄不成功,工作人員也讓我多錄了個指紋,或者這就是他們的「權力」,硬是被生耗了些時間。
從眾多接應的人中找到了酒店為我們安排的司機,上了改裝的三輪車——突突車。
前往酒店下榻,迎面而來的是東南亞的風味,即便是十二月的晚上,仍然有一絲絲的炎熱。
我們前往吳哥夜市(Angkor Night Market)。無他,大夜晚必須得治治五臟六腑。
吳哥畫作描述的大多是吳哥建築與宗教的神,這類畫作在整個暹粒都可以看見。
演繹神話為基礎的皮影戲。
吳哥的陶泥工藝品。
在一間酒吧的門口坐下,吃著燒烤,聽著酒吧歌手此起彼伏卻又如單曲循環一樣的調子。
酒吧街應該是這裡最熱鬧的地方了,各種霓虹散布,頭頂上的霓虹燈串聯在一起,像極了天幕。
人潮一波接一波。夜市是在景點之前,最能感受到吳哥是旅遊城市的地方。
各種膚色的人行遊,各種菜式的飯店在這裡都能看見,如果路兩旁的突突車以及暹粒流行的果汁飲品再少一點,你或者不容易察覺到這裡是柬埔寨,一個歷史縱然曾經輝煌,如今剛從罹難中轉身的國家。
喜歡遊走在行人稀少的街道上,看人們醒來,看這個城市初醒的樣貌。
街頭的突突車
化緣的小和尚,他們相互合十,禮貌虔誠。
路上的車輛並不多,多數是老舊的款式。幹道沒有紅綠燈,但在這裡的突突車、汽車、摩託車以及行人有他們自己的一套禮讓規則,並不見混亂的交通情況。
烤香蕉在這裡相當流行,路邊或者飯店多數都有,去皮烘烤,雪白的果肉烤過之後果甜伴著焦香,比想像中有風味。
市場是早起的地方,它比城市更早的醒來,營生的人們起早貪黑。
前往吳哥國家博物館(Angkor National Museum)並不在計劃中,只是因為那天早上是空閒的。
進博物館前要把背包都寄存起來。無論你對柬埔寨歷史、高棉文化、印佛宗教了解如何,我都建議到博物館的朋友租借一個講解器。
天花巨大的倒立玻璃金字塔,相當漂亮。
博物館以時間順序、歷史沿革、館藏類別等方式分為8個展館。如果你沒有做功課,請你在這個地方靜下心來,不要理會其他人的速度,放慢腳步,去聽這裡面的基本介紹。
從這裡,你開始走進柬埔寨的歷史,走進那個傳說已久的古老文明。在她的背後,有太多說不明,道不清的故事。也正是因為如此,千百年來,這裡變得越來越吸引人。
闍耶跋摩七世(King Jayavarman VII)坐像,他是吳哥王朝繁榮的引導者,是他帶著吳哥王朝走向鼎盛時期。
高棉文字。
蛇神納迦,蛇這種動物在其他民族的認知裡,並非良善者,但在印度神話裡卻備受尊奉。
左邊的三角門楣裡是印度神話,有繁複精美的波浪紋。印度神話裡,海浪有重要的角色。神話的起源——乳海翻騰的大背景就是海洋。
巴肯山不高,還不到100米,其實可以算是小山丘。
我透過重重林木,看見吳哥建築一角。十九世紀時,法國探險家第一次撥開藤木漫漫的叢林看見的吳哥王朝,是不是這樣的呢?
而這一撥開的是一場延續千年的文明,她靜謐自若已久,即便今天多少人遠赴到此就是為了見她一面,她依然持守,不動如山。
我們上去的時候,其實已經有人陸續的下來,可見已經接近日落的尾聲。但是既然來也就來了,無論能看見什麼,都是一場期待。
來到山頂廟宇的時候,只剩下零散的遊客在感受日落西山最後一刻的餘暉。餘暉落去,而我們,當然也只能看到最後微薄的一抹光耀。時間以及光線的緣故,我們匆匆上去,匆匆離開。
為了在這裡見你一面,我們究竟要花費多少時間呢?而僅此一面,我們能獲得多少生命的觸動呢?
這個時候
逆流而上
逐光而上
我見過太多的月落與日升
見過太多的耀眼輝煌與黯淡無光
依舊見不到你
此時此刻
矚目是你
餘暉靜謐
我們是晚霞的風
飄落在吳哥的森林裡
巴肯山的日落,吳哥窟的日出,作為自然與建築的結合,在這裡盛傳已久。
天未亮,趕往吳哥寺前的蓮花池。來的早,還可以順帶看漫天星空,參道並不漫長,但頭頂上的星空讓人心醉,足以讓你行走漫長。請不要著急,這裡不僅僅有前方的吳哥寺日出,風景也在路上。
作為旅途意義而言,終點或者說目的地始終有其不能躲避的意義。但實際上,倒是應該時刻平復這種抵達帶來的興奮。抵達的,只是起點而已。
頭頂上這一片璀璨的星空,美麗且震撼,讓人醉心。
在星光之下,隨著行人的手電,我也來到了蓮花池。對於日出、對於日落,對這個世界的任何追求,請永遠不要以為你是走在最前的一個。
日出過後。
和所有人一樣
我們靜候,再靜候
多少躁動或者平靜
都是為了見你一面
去看揮灑在你身上的晨曦
去看你身上的神秘古老與歷久彌新
相得益彰
僅此一面
足以榮耀
足以惦念
每一次看日出的心情都是一樣的,但是每一次都是新鮮的,我甚至能感受到心跳隨著太陽升起,隨著彩光出現。
要知道,東方是太陽升起的方向,吉祥寓意,被賦予了所有的光明、榮耀、幸福等各種美好,因此基本上所有的建築都會朝向東方,從東方走到西方。
日出時候的雲呈現排列的散開,是大片大塊的魚鱗散開。人們開始散去,因為看不到初升的太陽。
而等到太陽無所謂升起與否的時候,天空的雲一片泛紅。
吳哥寺慣常看日出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吳哥寺的蓮花池前,也就是聖池。另一處是參道兩旁的藏經閣。
蓮花池看日出,池裡有蓮花,水面上會倒映出中心見塔,太陽從吳哥寺的背後冉冉升起,這場景如何說不美呢?無怪那麼多人選擇在蓮花池旁看日出。
當我看見你的時候
你已過了最好的時候
此時,耀眼如你
此時,平淡如你
歷史的輝煌與此刻的平凡
多少年來你已久持守
不動如山
我依然滿足
相見即是幸運
我見,已然最好
等待、守候,相信、希望
對於吳哥窟(Angkor Wat)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座建築在地面上,由五座尖塔組成的建築。但是,對於「窟」而言,所有的認識都是石窟建築,鑿壁畫洞雕像形成的建築,如龍門石窟、雲岡石窟等。Angkor翻為吳哥,Wat從東南亞傳至廣東一帶,音譯做「窟」,意思為「寺廟」。這樣看來,吳哥窟實際上作為吳哥寺就可以理解了。
日光之下,燦爛如斯的吳哥寺。
吳哥寺是蘇利耶跋摩二世建造的宗教建築,宗教建築一般為磚石建造的石構建築,經久耐用的建築材料是對建築永恆性的一種希冀,是對神永恆尊奉的一種表達。
蘇利耶跋摩二世將寺廟建成如此,在展現王權力量的同時,某種程度上是鞏固王權,王權神化也以此作為象徵。
高棉建築往往是東西朝向,自東面進入,經過大門,走在參道上,參道兩旁是藏經閣,然後是聖池,最後到達建築的主體——中心宮殿。
大門是塔式建築的塔門或者樓門,一般在迴廊上或者是圍牆上,一個或者三個,視建築體規模而定,塔門連著上下的樓梯,作為入口,自然有守護的靈獸——獅子。
藏經閣是收藏經文或者寶物的地方,往往是左右對稱建築。聖池即水池,主要是水利作用。
藏經閣的頂部是用磚塊壘起來的,類似羅馬的拱券結構。
中心宮殿就是建築最重要的地方,供奉神靈的地方,這些神靈基本上是印度教中最重要的神,三大神——梵天、溼婆、毗溼奴。溼婆的重要化身——林伽,也會供奉在中心宮殿內。
吳哥寺裡偶有猴子出現,猴子與人們,誰驚擾了誰。
吳哥寺總共有三層迴廊,迴廊上面有眾多浮雕、壁畫,內容多來自印度教最重要的兩部史詩傳說《羅摩衍那》與《摩可婆羅多》。有猿猴哈姆曼之戰、有眾神的戰鬥、更有最重要的起源故事——攪拌乳海。
壁畫不僅僅出現在吳哥寺裡,幾乎每一座高棉建築都有壁畫,巴方寺的壁畫。
夕陽穿過獨特的窗欞,映照在印度教獨特的花紋上。
迴廊裡有佔卜師席地而坐,有的著僧侶衣,有的尋常打扮。佔卜的籤文,長條一片片的摞起來成一小沓。
你也會看見,僧侶成群在這裡參觀遊覽,對於他們而言,這裡活著的是歷史,這是他們念經頌佛聽教義詮釋之外,行萬裡路的地方。
中央殿堂無疑是吳哥寺最高的地方,這裡可以俯瞰整個吳哥寺。從殿堂平臺到塔上,要爬上一個鐵梯。鐵梯是一個法國人為了紀念他那在攀爬的過程中不慎跌落而亡的妻子。
透過鐵梯可以看見背後的石階,鐵梯已經十分陡峭,走在上面必須扶著扶手,何況是背後的石階,更別說石階的每一節階梯都比今天的樓梯要來的窄並且高。
蔣勳老師說,高棉人通過這種艱辛的攀爬到尖塔上,更顯出他們他的虔誠。這種陡峭的石梯同樣出現在巴肯山山頂的寺廟上。所謂考驗大抵如此,過程的艱難顯得珍貴,過程的艱難也顯出了信仰的堅持。
霞光也漸漸散去,夜色入來,我知道再美妙的事物都會消散,作為攝影者,我們或者只可能見其一面,而後與其長辭。
千年吳哥的歷久彌新
落日有盡
再怎麼目光所及
都是僅見一面
都是時間裡的一剎那
都是千萬塵埃的一粟
到來
離開
你還是你的姿態
過去依舊
此後仍然
斑黛喀蒂寺(Banteay Kdei )是我們真正走進的第一座寺廟,寺廟周圍是層層圍繞的樹林,第一眼所見是參天古樹,粗壯的樹幹,大塊大塊的板狀根。斑黛喀蒂寺的規模不大,塔門在大樹的映襯下顯得更加小。
我在斑黛喀蒂寺裡第一次見到吳哥的斷壁殘垣,見到那些剝掉的頂,只剩下煢煢獨立的柱子,看見東倒西歪需要木塊扶持的牆壁與迴廊拱頂。
歲月遺留下來的是坍塌與殘破,歷史的蒼痕毫不留情的沉湎其上。
斑黛喀蒂寺的正對面是皇家浴池(Sras Srang)。皇家浴池,顧名思義這是國王沐浴的水池。
伽魯達是印度神話中的擁有人型鳥獸的大怪鳥,有金色的翅膀,是毗溼奴神的坐騎,蛇神納迦的天敵。
蛇神納迦在東南亞印度教裡廣受尊奉,它是不死的象徵。蛇神的形象往往不是以一個蛇頭的形式出現,可以是5個蛇頭、7個蛇頭。
法國曾經殖民過柬埔寨,也是法國探險家穆奧在叢林中發現了吳哥建築,也是法國人最先意識到吳哥是一個人類文明的奇蹟,並著手修復。
我們慣常以為,修復就是修繕殘破的,儘量使其復原到原來的面貌。但在吳哥的建築群中,修復卻衍生出不同的觀念。
塔布隆寺(Ta Prohm)正是不同觀念的代表之一。
對於塔布隆寺,多數人知道這裡是古墓麗影的拍攝地之一,朱麗追逐著小女孩從神奇的入口進入古墓。另外,電影《花樣年華》裡,梁朝偉就是在這裡對著參天古樹的樹洞說下了那些秘密。
無論是神秘的入口,還是樹洞都源於塔布隆寺一個十分特別的現象,那就是古樹與建築的共生。
出於自然生長,有許多大樹的樹根直接盤繞著塔布隆寺的建築,有的在迴廊上,有的在塔門上。巨大的樹根如蛇一樣盤繞在建築上,盤根錯節。
寺廟的建築用的磚石,牆壁用的是紅土。一邊是東南亞常年溼潤養起來的青苔,一邊是紅土築成的牆壁;一邊是文明築起的古建,一邊是自然長成的參天古樹;一邊是古老人類文明,一邊是自然的生長。時間在這些對照、輝映中平衡相持向前,沒有誰獨自尊。
時間的風遍掠大地
春風化生的時候
也沒有太多的生命會相互蔓延與羈絆
橫亙彼此
大地之上
融合與共生
沒有哪一種生命真正的獨立
時間刻刀
煅了掌劍
養起手繭
新人回歸故地,了無古人啊
茶膠寺(Ta Kev)是金字塔式的建築,這座建築被視為吳哥寺建築的試金石,但是建築的過程中,國王去世。所以,茶膠寺是並未完成的建築,在建築裡能看見很多堆起來的石塊,他們或者就是當時準備好繼續砌在寺廟某處的石頭,而今天卻以另外一種方式成為這個寺廟的一部分。
也正是這些未完成的石塊,讓今天的研究者明白,高棉建築的壁畫是先將石頭堆疊上去,然後再在上面進行壁畫創作。留心看的可以發現茶膠寺的窗戶有別於其他寺廟的地方,第一牆壁的窗戶外側是虛假的,內側才是真的可以打開的窗戶。
茶膠寺的中間是可以攀登的階梯,階梯可以抵達寺廟頂端的中央殿堂,一觀寺廟的四面八方與無盡遠方的綠樹與藍天白雲,寺廟雖然不高,但是爬上去還是有點疲累。
周撒神廟(Chau Say Tevoda)和託瑪儂神廟( Thommanon)可以算是雙子廟,他們以對稱的方式建立於道路的南北兩側,建築制式、規模也一樣。
南側是中國修復的周撒神廟,北側是法國修復的託瑪儂神廟。從東塔門進入神廟,是空中參道。參道以立柱支撐的方式架起,沒有圍欄。
雖然這兩座神廟都是12世紀建造的,但由於託瑪儂神廟更早的受到法國遠東學院的十多年的修復,今天仍然可以看出神廟當時的原貌。
而周撒神廟雖然也獲得了修復,但是新添的磚塊相當的多,十分顯眼,想來已經到了不添加如此多的磚塊就完全不負舊貌的地步。
穿過勝利大門(Victory Gate)進入了吳哥通王城的領地了,和所有的王城建築一樣,王城周圍是防禦圍牆再圍上一圈護城河。王城四面均開有進出的大門,東門正面的大道是為了迎接從戰場上凱旋的戰士而修建的,故而東門被稱作勝利大門,規模宏大。
王城的門口上端的是巨大的四面佛建築,相當宏偉。四面佛即是梵天(Brahma),印度教的三大神之一,世界的創造之神,宇宙之主。
視線穿過大樹的班快根及樹幹,我看到了此行最為神秘的高棉的微笑。這個微笑穿越的歷史與數百年的參天巨木融為一體,作為單個佛像面而言,對我而言,他是最神秘的,最美的。
巴方寺(Baphuon)的東塔門進入,空中參道有近兩百米。
從中央殿堂的西面下去,突然看見巨大的釋迦牟尼臥像,這個巨大的臥像是由寺廟西面上一塊塊石頭拼合而成的。巨大的臥像,如此近的距離裡,舉目望去甚至不能完全容納。
古代的人們總以一種超乎今人的方式,讓我們感到他們的不可思議。在這種不可思議背後,是神秘、虔誠、敬仰以及那些未知種種。
巴方寺北面即是空中宮殿(Phimeanakas),紅土砌成的金字塔式建築,建制相對較小,現在已經不允許上去。這裡有國王與蛇精的傳說。
戰象平臺(Terrace of the Elephants)是國王閱兵的平臺,突突車遠遠的經過,模模糊糊看見平臺上的象形雕塑以及巨大的伽魯達的雕像。癩王臺周身均是精美壁畫,有眾多人物以及故事。
十二生肖塔(Prasat Sour Prats)其實是十二座完全一樣的塔,但是其功能至今依然未解。
從佔地遼闊的東西池雙池,到皇家浴池,再到寺廟前面的小聖池,都可以看出水在高棉文化中的重要意義,龍蟠水池(NeakPean)由五個水池組成,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小池圍繞著中間的大池,而中央殿堂就建在了大池的中央。
這裡是古時候的醫院,人們用這裡的水求醫。蔣勳先生介紹,這裡治的不僅僅是身體,求的也是心靈安穩。
比粒寺(Pre Rup)是舉行火葬儀式的神殿,金字塔式的建築,紅磚築成,下午的陽光把她照的更是通體發紅。寺廟頂端有寬闊的平臺,視野還算寬闊,因此這裡也是觀看日落的其中一個地方。
寺門口,兜售小商品的小孩百無聊賴的在一旁。
夕陽之下,不知道多少曾經有多少王族、達官顯貴在這座火紅的寺廟裡焚燒燃盡。
在聖劍寺(Preah Khan)的門口會看見巨大的伽魯達,踩踏著蛇神納迦。聖劍寺有獨一無二的兩層石造建築,圓形的支柱讓他看上去猶如古希臘的神殿。
在這裡,我們也能看到宗教鬥爭的痕跡,依然有不少佛像被挖走,只留下雕塑的外圍輪廓。聖劍寺規模並不小,隨處可見亂石堆放以及修復的新舊痕跡。
去洞里薩湖(Tonle Sap)就是為了看日落。幫我們開船的還是一個孩子,皮膚黝黑,臉上儼然有未脫的稚嫩。
雨後彩虹。去洞里薩湖前下了一陣雨,東南亞的雨是常態,來的突然,走的急忙。
司機Sen說洞里薩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這是正真意義上的起航,前面是未知的寬廣。
不需要語言說明,用眼見去看,就能直觀的感到這裡比暹粒一路上看到的人家都要更加貧窮,而在洞里薩湖上開船的基本都是湖上居住的人家。
12月的暹粒雨水相對較少,雨季的時候,雨水甚至會高漲到屋子。
不愧為東南亞最大的湖,眼前的湖就如大海一般,沒有邊界。和海上日出一樣,太陽最後會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落下。
女王宮實際上並不叫女王宮,她和女王實際上沒有什麼關係,她叫班蒂斯蕾寺(Banteay Srei),倒是今天看來這座寺廟的精緻以及通體的紅砂石讓大家覺得能和女王有什麼關係。
門口的聖池倒映著藍天白雲下的班蒂斯蕾寺。
對這裡最大的印象有三點,首先是紅砂石築起的建築。
建築通體成紅色,與前面所有看到的寺廟有不一樣,雖然前面的寺廟也有用紅砂築起的牆壁,但這種紅色遠沒有班蒂斯蕾寺的紅那麼活躍,紅色中帶有點橙色。
尤其是在太陽的照耀下,整座寺廟是如此躍動、恍若年輕。
其次就是這座寺廟相當的精緻,班蒂斯蕾寺遠遠沒有前面的寺廟來的宏大,而當前面的寺廟都往宏大,規模去發展的時候,班蒂斯蕾寺給人的感覺確實小的,建築單體給人的感覺都很「小」,入口也罷,引道也好,中央主題建築看上也算小,可謂是十分低調。
獸面人身的雕塑,放置在入口,著實有幾分威嚇之意。
雖然這個寺廟看上去小,但是完全沒有馬虎的感覺,沒一個需要雕琢的地方都十分的精緻。所以最後這個寺廟呈現給人們的宛若一個可以拿在手上的寶石。
最後一點就是這個寺廟的雕刻,寺廟建築的三角門楣以及門框上都雕刻有很多神話故事、民生故事以及花紋,精細、栩栩如生。
班蒂斯蕾寺供奉的是溼婆神,這是溼婆神的座駕,公牛南迪(Nandi)。
跳舞的溼婆神。
門楣的角落有眾多蛇神納迦。
我們知道歷史的今天儘可能的還給了過去,即便不可能完全復原,也是盡其可能的修復。但是,面對著散亂的崩密列,歷史讓它停留在了那時候——那段充滿戰亂以及離亂的時期。
無論如何,從散亂的石塊中還是能看出崩密列(Beng Mealea)的規模,這裡面有上下曲折的棧道,有幽暗的通道。
穿透的陽光落在斑駁的牆壁上,飽滿青苔舊痕。關於過去的事情,今天你我或者已經不關心。
鄉野是城市的初始,城市發展起來後,鄉野就成為了郊外。我在這個城市遊走,怎麼能不看鄉野裡的人呢?怎麼能不看他們在這裡的生活的形態呢?
晨光照耀在土地上,顯得更加厚紅。
景點外的這些樹,讓我感覺到濃重的魔幻主義色彩。
司機睡在吊床上,這個飯店外面有很多吊床,想來是招攬客人的一種方式。
更加遠離城市的鄉村。
黃昏照盡鄉野,撒落的是滿滿的歸去。
我曾經見你千萬次
每一次都是重複的
每一次都是新鮮的
我們不斷的相見
又不斷的離開
卻不知如何珍惜你
赤誠
如那日落灑盡
我想惦念不忘
我想歷久彌新
我想不要因為重複而變得老成
我想每一次都鮮活
見你,如第一次
繼續好奇
繼續愛
黃昏照盡
撒落了滿滿的歸去
或者這不是暹粒的顏色,而是整個東南亞的色彩。東南亞的色彩總是那麼的生動、大膽、濃重。或許看的多的話,會覺得膩。
但這些經年累月傳留下的顏色,代表著他們對生活的一種認知,那些鮮活、靈動、大膽、跳躍,那是年月塑造的圖騰,是他們文化的一種顯像。
我曾經想過很多次抵達這裡,但一萬次的想像都不如一次的到達。我從蔣勳先生以及各種書籍上,看到過千面吳哥,但依舊如此陌生。當我第一眼看見吳哥的時候,對於她,未知感深如我從來不知道她一樣。
感謝那些多年來參與到修復工程的人們,用漫長的生命修築、延續吳哥文明。他們是後吳哥文明的建造者。
感謝一路同行的友人,感謝司機Panda與Sen,他們帶我看見書中看不見的吳哥,他們告訴我柬埔寨的過去與今天。他們讓我得以在千面吳哥中窺得一面,也僅此一面。
我突然想哭
我知道
下一次,將無下一次
我再見到你時
會有今日之感動
或者毫無,或者復加
但是此時此刻
今後不再
所有的這些經歷以及體悟
都不會再版
任何隻言片語,都不再重複
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
有一場因緣已經結束
我遇見過的你,你們
這些紅男綠女
我曾經愛過的
時運使然
往後因緣再續
也就此不一樣了
人生,就此一個孤本
雖如幻夢一場
但每一場都是絕唱
一切的一切是絕無僅有的真實
依然希望
相信,依舊執著
山風海水,一切就此
遠方的精彩,始於2002年。旨在鼓勵大家發現美、記錄美、分享美,是磨房多年來一個深受大家喜愛的經典活動。我們期待與大家一起「發現心世界」、享受旅途風光的同時,有更多的人共同走進遠方的精彩。
在磨房發表原創帖子,就有機會被推薦至磨房網(doyouhike.net)首頁、官方公眾號、微博,並且有可能在遠方的精彩年度評選中獲得神秘大禮哦!
本文為磨房用戶「青客」原創,原文《我去千年吳哥的歷久彌新》發布於「磨房-異域之旅」版,因微信版面限制有刪節,歡迎大家點擊底部「閱讀原文」瀏覽完整的精彩內容。其他平臺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