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簡史
據說芒果最早產於印度,芒果這個詞起源於印度南部的泰米爾語。當時泰米爾人習慣上稱呼芒果為「ma—gay」。其中,「ma」代表芒果,「gay」代表未成熟的水果,合起來的意思是未成熟的芒果。因為芒果成熟後易爛不易長久存放,當時的印度人為了方便存儲和運輸,將還未成熟的青芒果採摘下來,這才有了芒果這個詞。在大航海時代,歐洲人開始對外擴張。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率領遠洋艦隊,繞過非洲大陸的好望角,於1498年到達印度西岸,在當地傳教並進行商業活動。「ma—gay」於是進入葡萄牙語,成為manga,並迅速傳入其他歐洲國家。
其實早在唐代的時候芒果就已經傳入了中國,在唐玄奘法師所著的《大唐西域記》中有「庵波羅果,見珍於世」的記載,這是有據可考的最早的記錄,於是人們普遍認為芒果是由玄奘法師歸國後傳入了中國,因為唐王朝當時在亞洲的地位,所以隨後迅速傳入了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中國的芒果的主要產地在雲南、廣西、廣東、福建、臺灣等省份,其中廣西的百色田東、田陽還獲得了國家頒發的「芒果之鄉」稱號。
國外90%集中在亞洲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馬來西亞等國,此外非洲的東部和西部,坦尚尼亞、薩伊,美洲的巴西、墨西哥,美國的佛羅裡達州和夏威夷州等均有栽培。
從數據角度看芒果行業的變化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和人們對水果多樣化的追求,國內芒果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從1988年的3.4萬公頃增長到2017年的20.68萬公頃,增幅達到了508%。
從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國內芒果產業的種植面積,每隔幾年就會有一個明顯的增幅,而根據國內芒果的進出口數據可以看出,雖然國內的芒果種植面積一直增加,但是產量還遠遠沒有達到國內消費的飽和度,國內一直在大量進口芒果。
目前芒果產業已成為我國熱區多個省份的支柱產業,在帶動熱區農民脫貧增收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數據顯示,我國是世界第四大芒果主產國和第一大芒果消費國,2018年芒果種植面積417.34萬畝、產量226.81萬噸,年產值超過100億元,芒果產業已成為我國部分熱區的支柱產業,在帶動熱區農民脫貧增收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我國芒果產業現狀
上面我們提到了國內芒果的主要產區集中在廣西、廣東、海南、福建南部、四川部分地區以及臺灣地區等,且各產區間種植搭配合理,基本實現了全年供應。
目前國內芒果產業可分為五個優勢產業帶:
海南早熟芒果、廣東雷州半島早中熟芒果、廣西右江河谷中熟芒果、雲南西南-雲南南-雲南中元江流域芒果和全沙江千熱河谷流域晚熟芒果。不同產區發展的優勢品種也有差異。
各產區主要種植品種
海南主要以貴妃芒、金煌芒、臺農芒、象牙芒、澳芒等為主:
廣西產區主要以臺農1號、桂七芒、金煌芒、紅象牙芒、玉文芒等為主;
廣東產區主要是種植金煌芒、紫花芒、東鎮紅芒、桂查芒、紅芒6號、夏茅芒、奧西1號芒等;
雲南區域華坪縣芒果種植面積大,品種主要有凱特芒、聖心芒、紅象牙芒等,元江種植的品種較多,有費妃芒、臺農1號、白象牙芒、愛文芒、金煌芒、紅芒6號等;
四川則主要發展晚熟品種,有凱特芒、聖心芒、愛文芒、肯特、紅芒6號等,
我國芒果主產區優勢剖析
我國芒果主產區發展存在的問題
①品種單一.各地收穫期短,上市時間較集中,市場競爭壓力大,抵禦風險能力較低,產品價格受影響。
②採後處理水平低。大多以鮮果銷售,採後商品化處理技術有待提高。
③標準化水平不足。市場準入制度尚未建立,市場調節作用缺失,離標準化生產體系尚遠。
④產業化程度低。小農戶經營為主,難以統一生產技術, 生產過程不規範,生產的果品質量參差不齊,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少,採後儲存、保鮮和運輸技術不足,深加工和採後處理技術粗放,影響經濟效益。
⑤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流通不暢,市場信息不足,農民不能及時對產品結構進行調整,無法迎合市場需要,不利於市場發展。
⑥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果農對果園資金投入不足,新技術、新產品得不到廣泛推廣應用,低產果園面積大,經濟效益低。
⑦創新不足,投入少。芒果科研呈現頭重腳輕局面,重產前與產中,輕產後, 產業創新研究與扶持投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