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上海中華書局
書局變身產業園區
上海澳門路477號,一座老工廠建築,眼下正在經歷它誕生70年以來第一次徹頭徹尾的迅速改造,從結構到功能。
日前,記者造訪此處時,臨街的兩幢建築,較小的一幢基本完工,規模較大的另一幢建築還在急急趕工。後者一樓車間頂上裸露著粗大的管道組,工人正在加裝防雨遮陽篷,其臨街一面的樓頂已豎立著巨大的廣告牌,上書「中華1912創意園」的字樣,並有簡單的經營、招租項目介紹,宣告了這座建築的未來功用。按照介紹,這座創意產業園,包括了涉外辦公寫字樓、商鋪、商務酒店以及人才公寓。
這裡,曾是在中國近代出版史上佔據重要一席的中華書局總廠舊址,已列入上海優秀歷史建築。由中華書局舊址,變成創意產業園和商務酒店,這一改造讓上海及文化出版界人士不安,也在歷史建築改造利用的專業人士中間引起議論。
開發是否會割斷百年文脈
「隔壁可能要開『膠囊旅館』,主要是面對大學生創業者,在這個地段,又是老廠房,不可能經營高檔酒店。」與中華書局為鄰的一家商務酒店的服務人員說。
長居北京、85歲的中華書局創始人陸費逵的女兒陸費銘琇聽聞書局舊址改建酒店、商鋪與公寓,十分驚訝地表示「太不可思議了!」「不能接受」,她擔心的是,原本大開間的建築,多了分隔牆,添了上下水道、空調等生活設施,會對原有結構造成破壞。
轉變成酒店、寫字樓和商鋪後的澳門路477號收益如何,目前很難預期。上海各類創意產業園已達上百處,形成品牌效應、經營業績良好的只有莫幹山路50號、尚街LOFT等少數幾家,至於經濟型酒店,更是遍地開花,競爭慘烈。
91歲的老出版家丁景唐則說,中華書局印刷廠的價值在於其內在傳承的無形文化財產。這是上海乃至全國僅存的大規模、高質量的近代出版文化遺存,70多年間儘管機構名稱、體制不斷變化,卻一直在印刷出版行業內部流轉,歷史發展脈絡十分清晰,再利用時,不應人為割斷。
在現代文學研究者、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子善看來,一家連續運轉了70多年、曾領行業風騷的著名印刷企業,將它轉變成概念模糊的「創意產業園」,不是保護有文化價值的老建築的好選擇。陳子善教授認為眼下「創意園區」已成了一個什麼都能裝的「大籮筐」,只保留住建築外殼,不注重內在文化遺產的傳承,實際上不能算是對文化的尊重與妥善保存。
「故宮裡開設星巴克,曾經惹來非議,就是因為兩種文化不能協調,很難兼容。中華書局舊址建築保留下來,改建的內容卻是與文化、出版類內容毫不相關的酒店、商鋪,這樣的利用是『不換湯而換藥』,將本末倒置了。」陳子善說。
但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則認為,城市發展不可能樣樣不動,大多數工業遺產建築都會發生使用性質的改變。這類建築的歷史意義多依附於其外形和內部場景上。只要建築不被拆毀、破壞,歷史記憶就會得到留存,也可能恢復。
要不要建成中國出版博物館
事實上,上海出版及文化界早有人建議,將澳門路477號中華書局舊址的一部分,改造成中國出版博物館。
建立上海出版博物館的建議,早在10年前已有人大聲呼籲。77歲的老出版人江曾培還記得,2001年,時任上海市出版協會主席的他曾組織調研,形成建立出版博物館的可行性報告。設立在上海新聞出版局下的出版博物館籌辦處在2003年11月成立,徵集文物史料和開展整理研究的工作隨之啟動。
近10年時光飛逝,上海新聞出版局投入上千萬元文化專項基金及房產,出版博物館在藏品徵集、史料整理、口述歷史採訪拍攝、藏品庫建設等方面,都進展順利。由於積累的文物藏品過多,籌建中的出版博物館2009年已從出版局機關搬到市區西南角的欽州南路出版大樓內,空間有限,許多大型文物在接受捐贈後只能封存於捐贈方的倉庫內,不敢收入。收進的藏品只能入庫而很難陳列展示,檢索查閱等社會服務功能更未得到發揮。
對於未來的上海出版博物館設在何處,「最早的建議就是找一家老廠房,用商務印書館或中華書局等能顯示上海中國出版源頭地位、具有標誌意味的建築。」江曾培回憶。
2萬平方米、又一直伴隨著中國出版印刷業發展的澳門路477號中華書局舊址,幾乎成了改建出版博物館的最佳選址。於是,從2000年起,幾乎每一年上海市「兩會」,總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遞交提案議案,建議「利用中華書局舊址,抓緊建設出版博物館」。
2009年6月1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還專門為此事致函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由韓正市長籤署的這份函件表示,希望「將上海籌建中的出版博物館列為國家出版博物館,由總署和上海方面共建」,並列為國家重點文化項目。
對於博物館的選址,上海市政府方面明確表示,經過多次協調和比選,「傾向性意見是利用出版機構舊址進行改建。規模比較合適的是中華書局舊址和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
記者在採訪中得知,該處建築的「變性手術」,始於去年下半年,動工後「快馬加鞭」。從「中華1912創意產業園」網頁內容看,建設方曾希望趕在世博會期間,讓商務酒店開門迎客、園區招商。
文化遺存的當代命運引人關注
中華書局舊址這一組建築,於1999年9月列入「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地面文物處副處長李孔三介紹說,上海市現有632處「優秀歷史建築」,從2002年起即有了專門的保護條例。其中規定,嚴格控制在優秀歷史建築上設置戶外廣告、招牌等設施,改建衛生、排水、電梯等內部設施也須適合該建築的具體保護要求,並得到批准;改變建築的使用性質和內部設計使用功能,應將方案報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門審核批准,批准前須聽取專家委員會意見。
記者向上海市房地局申請採訪,未獲答覆。阮儀三教授表示,近代工業建築遺產在上海數量很大,對他們的歷史價值鑑定和制定詳細保護方案,還有大量工作要做。何況,列入優秀歷史建築的仍是其中少數,更多只是登錄在冊的保留建築,它們更需要獲得人們的關注和研究。
一位專家表示,像中華書局舊址這樣的優秀歷史建築,不應作為經營性資產,否則難逃拿文化當幌子、謀取集團利益的急功近利舉動的危害。
出版博物館籌建處負責人林麗成認為,出版博物館未必要設在中華書局舊址,但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最重要代表,保護近代歷史建築遺產不受破壞、收集更多近代文獻資料,已是上海的當務之急——這座城市正從「老上海」迅速蛻變為「新上海」,「近代基因」若不重視恐怕會流失殆盡。
其實,上海中華書局舊址如何利用的問題,很有代表性。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一方面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僥倖留下了一些建築遺蹟,這些遺蹟是中國社會發展的見證;另一方面,隨著人口增加,我們不斷需要開疆拓地。這些或多或少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老建築歷經滄桑歲月,今天,他們的去留依然成問題。歷史總要走向未來,無論如何,但願今天的行為經得住後代子孫的評議。 記者 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