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倫敦,而不是巴黎?當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宣布2012年奧運會舉辦權歸屬時,相信很多人都想不明白這個問題。
早前,無論從輿論傾向、國際奧委會評估報告,還是巴黎已是近20年來第三次申辦的事實來看,巴黎都該是順理成章的勝利者。不過,從四輪選舉中,倫敦得票始終是壓著巴黎來看,巴黎這個大熱門確實有點水,悶騷的倫敦也絕對不是什麼黑馬爆冷。那麼,到底倫敦勝在什麼地方呢?
【第一招識審時】你驕傲我猛攻
巴黎失利後,法國奧委會主席塞朗杜爾稱,他最不明白的就是,為什麼在倒數第二輪馬德裡被淘汰後,支持馬德裡的票數沒有大幅流向巴黎。因為法國和西班牙同為拉丁語系國家,應該屬於「同盟」,但事實是有相當數量的馬德裡選票投給了倫敦,這直接導致最後一輪巴黎的失利。
巴黎事先竟對「盟友」「叛變」毫無察覺,這只能是輕敵所致。並且,在四輪投票中,被視為最大熱門的巴黎居然每輪都被倫敦壓著,說明包括法國人在內的大部分人,對形勢的判斷發生了偏差。
另一方面,在新任奧申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的領導下,倫敦在後期攻勢很猛,至投票前夕與巴黎的差距明顯縮小了。申奧也如逆水行舟,巴黎不進則退,倫敦卻利用最後衝刺見效。
【第二招勤外交】布萊爾壓過席哈克
路透和法新社,都把倫敦申奧成功視為英國首相布萊爾的個人勝利。布萊爾在投票前三天飛赴新加坡,為倫敦獲勝而足足忙碌了兩天已不是秘密。路透社稱他「不分晝夜」地面見國際奧委會委員,4票的優勢證明他的努力所起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國際奧委會委員、義大利人欽寬塔說:「布萊爾是天才,除了大英國協國家,他還贏得了義大利、拉丁國家和亞洲國家的選票。」
就連紐約申奧代表團的成員、國際奧委會委員奇特夫爾特利克,也承認布萊爾所起的關鍵作用:「布萊爾這張牌很有效,他在新加坡不停地與委員們會面、寫信、打電話,他是倫敦的制勝法寶。」
法新社則說,布萊爾十分善於運用自己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的親密關係,他說服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對該國的三位國際奧委會委員施壓,其中歐洲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EOC)的主席佩斯坎特本是巴黎的支持者,由於他與貝盧斯科尼的關係而並沒有投票給巴黎。
相較之下,法國總統席哈克的「外交」工作顯然不到位。他雖然在投票前一天趕赴新加坡,並參與了巴黎的陳述,但同布萊爾相比就不夠積極。
愛爾蘭籍的國際奧委會委員希克說:「如果布萊爾不來,我想倫敦就會失去6至8票,那結局就會完全不同了。最後一輪的4票完全要歸功於他。而席哈克,他來得太晚了。」
【第三招懂陳述】會做還得會說
需要特別指出,國際奧委會委員對候選城市的了解基本上只有兩個渠道———評估報告和申奧陳述。相較於繁複冗長的報告,反而是一次清晰有力的陳述,更能給國際奧委會委員們留下深刻印象。
國際奧委會的評估報告更認可巴黎,可但凡聽了陳述的觀眾都會承認,如果不看評估報告,倫敦顯然要比巴黎更具說服力。安妮公主、倫敦市長、奧申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以及運動員等不同角色,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段闡述,相較於巴黎的平鋪直敘,別致而脈絡清晰,且文採斐然。
國際奧委會執委會的林貝格就表示自己被巴斯蒂安·科聲情並茂的陳述所折服。歐洲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佩斯坎特也說:「有十分之一的選票因為他的陳述而流動,我想這都是科的功勞。」
國際奧委會委員海伯格在談到倫敦擊敗巴黎的原因時說,很多被倫敦陳述打動的委員,是「用心而不是用腦」去投的票。
【第四招巧拉票】細節的力量
國際奧委會規定申辦城市不能拉票,在投票前也嚴格限制各種宣傳公關活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各代表團不能做「自選動作」,在遵守規定的前提下開展「外交」活動也是客觀存在。
毫無疑問,倫敦在這一點上作了堅持不懈的努力。巴黎可能因為自視領先而漠然置之。國際奧委會委員何振梁透露,投票前就有消息說,前面幾輪被淘汰城市的選票,有不少被倫敦爭取去了。
法國媒體一直在暗示,英國採取了違規手段。而席哈克儘管對倫敦說出了「祝賀」的話,但他又感謝巴黎申奧團「一貫堅持公平競爭原則」,似乎在影射對手什麼。
總的來說,僅就硬體而言,按照國際奧委會評估報告,公認巴黎強於倫敦。但申奧遠非僅憑硬指標能夠決勝負,這也是共識。有的時候,勝利是由很多細節構成的。
積跬步而致千裡。倫敦笑到了最後。於是,巴黎第三次哭了。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