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農曆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
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七月十五是秋後第一個月圓夜,此時暑熱剛褪,金風正在霏微潛入,夜涼如水。
中元節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
就這樣每年到了這一天,它成為了一個秋嘗祭祖又表達著祈禱祝福的華夏傳統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組成了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現在,這一天叫中元節,也叫盂蘭節,民間更多稱為鬼節或七月半。
習俗
中元節
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七月十五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最好中元節回去祭拜祖先,燒紙錢,除了探望親人,最重要的就是錢了,而去世的人用黃紙、元寶等。
祭祀土地和莊稼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泊。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