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出生於上海,拿過計算機科學領域最高獎,重新做回百分之百中國人,他就是姚期智
如果僅僅用「很牛」來形容,還不足以說明,他絕對稱得上「特別牛」。
中科院外籍院士楊振寧和姚期智正式轉為中科院院士,昨天成為了科技界的一件大事。外籍院士放棄外國國籍並提出轉為中科院院士,這在中科院歷史上也是首次。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院士已為公眾所熟知,姚期智院士雖然對於公眾來說有些陌生,但他的名字在世界計算機科學領域卻是如雷貫耳。他在2000年獲得計算機科學領域最高獎圖靈獎,該獎由美國計算機學會於1966年創立,以計算機概念的創始人圖靈的名字命名,每年評選出一至三名獲獎者,與諾貝爾獎齊名。姚期智是迄今為止獲得此項殊榮的唯一亞裔計算機科學家,2000年獲此獎項的只有姚期智一人。
他絕對稱得上「特別牛」
「如果僅僅用『很牛』來形容,還不足以說明姚教授的學術貢獻,他絕對稱得上『特別牛』。」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陳天石說。
「我們平時說的程式設計師,APP開發人員,都是工程師,偏應用。姚教授從事的是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是從數理角度去論證計算技術的快慢和好壞,以及解決問題的效果。」陳天石告訴記者。
姚期智院士長期從事計算機科學和量子信息科學研究,他的傑出貢獻在於創建了通訊複雜性和偽隨機數生成計算理論;奠定了現代密碼學基礎,在基於複雜性的密碼學和安全形式化方法方面有根本性貢獻;解決了線路複雜性、計算幾何、數據結構及量子計算等領域的開放性問題並建立全新典範。
他是研究網絡通訊複雜性理論的國際前驅,於1993年最先提出量子通信複雜性,基本上完成了量子計算機的理論基礎。1995年他提出分布式量子計算模式,後來成為分布式量子算法和量子通訊協議安全性的基礎。
「能做回百分之百中國人 覺得萬分欣慰與驕傲」
2004年6月對於姚期智來說,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就在這一年,他離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任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教授,從此開啟了被他認為是「一生中感到最有意義的工作。」
從他的履歷,我們大概可以體會出他走過的心路歷程。1946年12月,姚期智生於上海,幼年隨父母去了臺灣,1967年獲臺灣大學物理學學士學位,1972年獲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75年獲伊利諾伊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1975年至1986年,分別在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86年至2004年6月擔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
「感謝中科院特別立法,讓我由外籍院士轉為本國院士。能做回百分之百的中國人,我覺得萬分的欣慰與驕傲!」姚期智在回答為何要放棄美國國籍時說。
一位靜水深流的教育家
在清華大學,姚期智的名字總是和「姚班」聯繫在一起。深感於我國的計算機學科本科教育水平與國外一流大學仍有差距,2005年,由姚期智主導的「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在清華成立,這個班也被清華師生親切地稱為「姚班」。
記者在清華大學官網查到,截至 2014 年 12 月,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學生本科期間共發表論文 110 篇,其中以學生為論文通訊作者或主要完成人的共 84 篇。要知道,哪怕是國外一流大學畢業的本科生,也很少能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文章,更難想像會有完整的科研經驗。
對於學生,姚期智傾注了大量心血。他主講的「計算機應用數學」是一門面向本科一年級的專業基礎課,每次上課前他都會認真地備課,而且一講就是 8 年。
在姚期智領導下,清華大學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2007年成立,該中心產出的研究成果一直受到廣泛關注。1982年圖靈獎得主Stephen Cook教授曾經在一次國際會議上說過: 「我以前一直認為中國不可能在理論計算機科學和我們競爭,現在我想我們有了競爭對手了,就是清華大學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