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鄉村能人抱團帶領群眾致富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通訊員 楊麗君
初冬的武都區池壩鄉孟家莊村,處處都是採挖中藥材的場景。近年來,孟家莊村農戶種植馬鈴薯、蠶豆、中藥材的數量逐年增加,現全村種植中藥材面積1002畝,其中貧困戶種植250畝,貧困戶戶均2畝,同時全村勞務輸出貧困戶125人……這些變化,來自於村裡能人發揮了重要的「領頭雁」作用。
59歲的孟家莊村村民郭石代成覺得,日子從來沒像現在這樣「好過」:兒子大學畢業後在山東就業,自己和老伴除務作自家的中藥材外,還常年在村裡的楷軍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當工人領工資。
「每年僅在採挖、加工中藥材高峰期的兩三個月,我倆在合作社就能掙到近兩萬元。」郭石代成樂滋滋地算了一筆帳,除了務工外,自家也種了十畝左右的當歸、黨參等中藥材,去年賣了6萬元。
孟家莊村耕地均為山地和半山地,氣候高寒陰溼,光熱資源較為豐富,其優越的土壤氣候條件特別適宜於當歸、黨參、大黃等中藥材的生長發育。
然而,多年來,該村卻由於產業結構調整層次低,營銷體系不健全,全村899名村民守著「中藥材寶庫」卻不見收益,僅靠外出打工維持生計,增收渠道十分狹窄。7年前,全村貧困發生率近56%。
變化來自於各項精準扶貧項目的實施,這裡不僅基礎設施建設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且通過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當地中藥材、蠶豆等特色資源得到有效開發,農產品得到升值。
這其中,返鄉能人發揮了重要的「領頭雁」作用,像郭石代成一樣的很多建檔立卡貧困戶,在他們的帶領下,規範化種植中藥材、蠶豆,並在合作社務工,幾年間便摘掉了「窮帽子」。
在孟家莊村,說起中藥材,石楷軍便是村裡的名人。僅僅幾年時間,他就從單打獨鬥的「種藥大戶」搖身一變,成為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村幹部。
2014年,頗有「頭腦」的石楷軍看到中藥材行情不錯,便萌生了規模種植的想法,在外做鋼筋工的他回鄉發展,除了自家的十多畝地外,還租種了50畝地種植當歸、黨參等中藥材。
但事實上,石楷軍的藥材路並不順利。「第一年由於行情等因素,不僅沒賺錢反而賠了本,後面幾年收益也不可觀。」通過研究市場、觀察行情,他意識到,原產品在市場並不佔優勢,而經過粗加工的中藥材切片、飲片反而很受大城市客戶的歡迎,價格也能翻番。
2016年,石楷軍帶領村民成立了楷軍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化種植黃芪、當歸、黨參等中藥材,不僅示範帶動周邊村民積極參與種植和經營,還通過中藥材粗加工,增加其附加值,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而這也同時滿足了周邊村組勞動力季節性就近務工的需求。
「2017年收購了30多噸,毛收入達到40多萬。」幾經波折,石楷軍成為遠近聞名的「種藥大戶」,也帶動了貧困戶致富,去年被推選為村裡的副主任。
採訪當日,筆者在合作社加工廠房看到,經過挑揀、去泥、串連後的一串串黨參整整齊齊地放在地上晾曬,「這些工序看似簡單,但卻是慢活,有些藥材還需要反覆揉搓,所以採挖高峰期用工需求很大。」石楷軍介紹。
「還有不到二十天的時間就進入封凍期,這些天每天白天都有十幾個工人在地裡採挖,一天能掙到一百元。而在晚上就來幹挑揀、捆綁等活,計件領工資。」石楷軍介紹,用工期最大最多的時候要三四十人。
與石楷軍一樣,帶領貧困戶致富的還有村支書郭永紅,他在開工程車拉水泥的過程中尋覓到了蠶豆販賣的商機。「池壩當地正好適宜蠶豆種植,也可與中藥材進行土地倒茬,所以就思謀著發展起來了。」郭永紅回憶道。
「第一次收購蠶豆是2015年,我當時收了500多噸蠶豆,但剛收購下的時候行情並不好,於是我就壓了下貨。」通過對市場的不斷觀察,郭永紅選擇了適合的時機進行銷售,銷售額達到40多萬元,這也為他撈到了「第一桶金」。
如今,郭永紅的蠶豆生意已經有了穩定的客戶,主要銷往四川、臨夏等地,用作豆瓣醬的原料。依靠自己的勤勞,他在城裡買了房子,家裡也添置了大小車輛,也由於村民的信任,去年12月份當選為村支書、主任。
近年來,孟家莊村農戶致富渠道不斷拓寬,發展前景一片看好。池壩鄉黨委副書記張輝介紹,下一步將繼續鼓勵「領頭雁」「抱團」帶領群眾進行規範化種植、加工、銷售,真正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讓更多的村民鼓起「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