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美國為何選擇保留裕仁天皇?

2020-12-17 槽語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1945年8月15日,日本軍國主義者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國投降。作為日本法西斯侵略戰爭的發動者和主要決策者,戰爭的最大戰犯裕仁天皇卻沒有出現在戰後的遠東軍事法庭上,並且日本的天皇制在戰後還得以保留。

(日本「太上皇」麥克阿瑟。網絡圖)

眾所周知,美國是處理戰後對日問題的主導國家,那麼美國為何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呢?又為什麼選擇裕仁天皇?

早在1943年8月,美國的約瑟夫·塞·格魯和尤金·霍·杜曼就向政府提出了保留日本天皇制的主張,他們指出:如果盟國採取嚴厲態度,主張廢除天皇制,那麼日本人就會為天皇而誓死戰鬥到底,因為日本國民對天皇制有著一種宗教式的崇拜,這將會在戰場上給美國帶來巨大損失。

1945年2月至6月,經過四個多月激戰的美軍終於奪取了硫磺、衝繩二島,但也付出了巨大的傷亡。當時,日本在太平洋戰場尚有690萬軍隊,其中的257萬駐紮在日本本土防守。美國政府認識到,如果日本誓死不降,美軍就會付出更大的代價去攻佔日本,而這將不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因此,格魯和杜曼的言論逐漸引起高層的重視。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布了《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儘管為了平衡反對派的壓力,刪去了格魯所寫草案中「該政府如能確立不復活軍國主義的政策,則可保留君主立憲制」的表述,但正如7月30日為避免日本人誤解,由美國國務院作出的解釋那樣:「因為沒有明確說明要天皇下臺,所以有保存天皇的設想。」美國政府想保存天皇制的意圖徹底挑明。

不過,讓美國人想不到的是:二戰結束後,日本皇室就在美軍的眼皮底下,上演了一幕多位「天皇」爭奪皇位的大戲。日本天皇號稱「萬世一系」,但在歷史上,關於天皇的正統問題曾出現多次激烈的紛爭。

(麥克阿瑟和裕仁天皇。網絡圖)

這得從公元13世紀末期說起,那時日本皇室內部分裂成兩大派別,即以後深草天皇為首的持明院派和以龜山天皇為首的大覺寺派。當時三大神器(鏡、玉、劍)在南朝手中,後來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致函南朝後龜山天皇,要求南北朝統一,條件是將象徵皇權的三神器和皇位讓給北朝,今後皇位由皇室兩派交替繼承。南北朝統一後,足利義滿卻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後龜山天皇大呼上當。1410年,後龜山天皇逃出京都重建南朝,史稱後南朝。為重奪皇位,南朝天皇的子孫不斷進行鬥爭,持續了一個世紀左右,無奈大勢已去,於事無補。此後,日本天皇均出自北朝天皇后裔。

1945年9月,南朝直系天皇子孫熊澤寬道給麥克阿瑟遞交了一份陳情書,他專門派軍官赴名古屋探訪熊澤。此事引起日本國內輿論一片譁然,日本皇室極為緊張,害怕美軍用熊澤替換當時的天皇裕仁。

不久,熊澤的三個親戚也不甘落後,加入了爭奪皇位的行列。日本各地又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了十幾位「天皇」,如愛知縣的「外村天皇」和「三浦天皇」、鹿兒島縣的「長濱天皇」、新澙縣的「佐渡天皇」、高知縣的「橫倉天皇」……他們均稱自己才是正統天皇,將這場爭奪皇位的大戲推向了高潮。

(尷尬面對戰爭遺孤的裕仁天皇。網絡圖)

27日,裕仁親自登門拜訪麥克阿瑟,會見結束後,麥克阿瑟立即致電杜魯門總統,建議美國政府「不能把裕仁作為戰犯逮捕」。在麥克阿瑟的積極活動下,美國政府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1946年元旦,裕仁天皇在美軍施壓下發布《人格宣言》,第一次向全國申明自己是人而不是神。

「熊澤天皇」當然不甘心,他到處宣傳「裕仁是偽天子」,「發動侵略戰爭、篡奪南朝皇位是北朝的殘暴本性」。還將裕仁告上東京地方法院,但被法院以「天皇不受司法約束」為由駁回。1966年5月11日,熊澤寬道病逝,終年76歲。日本天皇終歸裕仁。

相關焦點

  • 日本投降後,美國人問裕仁天皇為何不切腹?他冷笑著說了4個字
    二戰期間,日本的裕仁天皇一直用軍國主義思想洗腦日本國民,並且發動了侵華戰爭,給我國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和損失,天皇在日本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對於裕仁天皇的狂戰言論深信不疑,日本戰敗投降後,裕仁天皇作為幕後黑手卻毫髮未損。
  • 二戰結束後,美國為何不敢殺裕仁天皇?
    在二戰中,軸心國中當屬德國和日本最為頑固,而戰敗後希特勒自殺身亡,但日本的裕仁天皇卻奇蹟般的活了下來,於是很多人想不通,認為是美國罩著日本,才讓裕仁天皇留下一條命,然後實際的原因並非表面那麼簡單,其中還涉及到歷史千裡的歷史文化思想。
  • 二戰日本投降後,美軍司令問天皇為何不剖腹,天皇無恥回答讓人憤怒!
    美軍統率麥克阿瑟空降日本本土,他在此主持了對日本二戰戰犯的審判工作,同時巡查了美軍對日本本土的統治及戰後工作。麥克阿瑟到日本後,並沒有急著去見日本天皇,但裕仁天皇卻坐不住了。因為在他宣布投降之前,曾秘密向美國提出了一個請求,那就是日本投降後,美國還需要保留天皇在日本的統治地位。雖然美軍當時口頭答應了他的請求,但裕仁天皇還是心裡沒底。所以,裕仁天皇心中一直惴惴不安,急於去見麥克阿瑟一面,以確保自己生命無虞。
  • 日本在二戰失敗後,裕仁總結3個原因,為何能迅速崛起?
    日本在二戰失敗後,裕仁總結3個原因,為何能迅速崛起? 對於日本之戰敗,無數人總結了無數的原因,那麼作為二戰日本發動戰爭的領導者日本天皇裕仁是如何看待這場失敗的呢?
  • 二戰結束後,美國為何不把日本的裕仁天皇處決了?
    是否處決裕仁,戰後勢力如何劃分,其實早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就確定了。這我忘了是從哪個書上看到的,好像是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的。之前我一直認為是雅爾達會議上決定的。簡單來說,如何用最小的成本達到最理想的效果,如何用最小的犧牲保持對日本的成功領導,是美國考慮的最實際的問題。不但羅斯福杜魯門這樣考慮,你若是美國總統,你也會這樣考慮。畢竟犧牲一個美國大兵的成本,與犧牲一個日本人的成本,從國內人的接受程度來看,是無法比的。
  • 裕仁天皇走下神壇,變為「人」後,為何不敢去衝繩?
    乃至媒體開始揣度天皇退位後由誰來繼承皇位的問題——裕仁退位後,因皇太子年方十二,尚未成年,最大可能將由裕仁胞弟高松宮宣仁親王攝政,直至皇太子成人云雲。政壇之外,文化界名流也積極參與這場有關裕仁退位的討論中。東京帝國大學校長、社會宗教家、法學家和著名作家都紛紛發表言論,公開贊成天皇退位。一時間,有關「天皇陛下」退位,天皇制存廢的爭論甚囂塵上。國際社會對此也是意見不一。
  • 麥克阿瑟問裕仁天皇,你為何不切腹?裕仁天皇淡定地說了4個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裕仁天皇還通過廣播發表了投降宣言。但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很多日本民眾據說當時就哭了,而且明顯心有不甘,而軍方不少高級將領則選擇了其他的宣洩方式。8月16日,一位名叫大西瀧治郎的日本人在留下遺書後於家中自盡。
  • 麥克阿瑟問裕仁天皇:你為何不切腹自殺?天皇的回答很無恥
    在戰爭結束之後,墨索裡尼和希特勒都死去了,但作為劊子手之一的裕仁天皇卻活了下來,這讓很多人都費解,他明明是最大的戰犯,為什麼能夠活到二戰之後?1926年,裕仁成為日本第124代天皇,1928年關東軍刺殺張作霖,當時他並沒有實權,到了1932年的時候,裕仁天皇已經完全掌握了內閣,而抗日戰爭從1931年一直到1945年,期間的很多決策都是裕仁天皇下達的。
  • 二戰時日本天皇犯下滔天大罪,投降後,為何還能逃脫戰爭罪責?
    二戰時,日本向美國投降的時候提出了一個條件,那就是要求美國保證天皇無罪,最後美國也的確答應了這一條件。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畢竟日本天皇稱得上是二戰最大的戰犯,即便說他犯下了滔天大罪也不為過,那麼為何他在投降以後還能夠逃脫戰爭的罪責呢,難道僅僅是因為美國的庇護嗎?
  • 日本戰敗後,裕仁天皇為何沒自殺謝罪?天皇的回答只有4個字
    日本戰敗後裕仁天皇為何沒自殺謝罪因為日本曾經在中國國土上肆意放縱,搶奪掠殺,中國人的內心是非常憎恨日本的,即便中國在戰爭中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是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我們都知道日本奉行武士道精神,那麼日本戰敗後,裕仁天皇為何沒自殺謝罪,這是很多人都好奇地?對此天皇的回答只有短短4個字:無能為力。
  • 裕仁天皇為何沒有列為戰犯?中國雖有想法,但要和美國保持一致
    但是,在戰犯的名錄裡,卻並沒有天皇的名字。為什麼要把天皇排除在外?他是日本的象徵,是侵略戰爭的「罪魁」,更應該受到審判。可是他卻逃脫了審判。這是為何?一、裕仁天皇是不是戰犯?中國最有發言權事實上,日本尚未投降,在國際社會的支持下,中國就開始了收集日本的戰爭罪行證據。
  • 日本投降後,發動戰爭的裕仁天皇為何不謝罪自殺?他如此狡猾回應
    戰敗後,日軍很多將領選擇自殺,但遲遲不見天皇自殺,後來,有人問裕仁天皇為何不自殺謝罪,他卻說了一句相當無恥的話,讓國人十分憤怒。裕仁天皇在東北淪陷後,日軍在東北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統治,瘋狂屠殺東北百姓,並搶佔各種東北資源,迫使無數東北百姓深陷水深火熱之中。
  • 蕭西之水:裕仁天皇如何逃脫戰爭責任?
    為驗證民意,1946年2月,美國授意日本媒體進行了一次輿論測試,其中91%的人支持保留天皇制,美國人據此認為天皇對於日本普通民眾非常重要。數據當然是真的,但問題在於,保留天皇制度的想法並不是從1946年才開始出現,甚至也不是麥克阿瑟本人的意見,而是當時美國官僚體系的共同看法。
  • 日本民眾如何對待二戰戰犯?從裕仁天皇的葬禮上,可見一斑!
    日本民眾如何對待二戰戰犯?從裕仁天皇的葬禮上,可見一斑!裕仁天皇,又稱昭和天皇,日本第124代天皇,是日本最長壽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天皇,執政長達63年。6歲後的裕仁進入「皇室學習院」,他的院長就是在日俄戰爭中揚名的「軍神」乃木希典陸軍大將。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裕仁成為了一個戰爭狂熱分子。
  • 揭秘日本戰敗後裕仁天皇為何最終沒有退位?
    10月的第一周,東久邇宮首相私下會見了他的侄婿裕仁,並勸其退位。東久邇宮表示,願意放棄自身的皇族地位。據稱他的提議被駁回了,理由是「時機未到」。幾周後,裕仁語調平淡地告訴他的侍從次長說,萬一退位的話,他希望找到一位有才能的研究者,協助他的海洋生物學研究(這是數年前,天皇為樹立其真正「現代人」的形象,自己選擇的學問領域)。
  • 二戰日本天皇有實權嗎?二戰時期日本天皇是誰?
    下面帶你看看二戰日本天皇有實權嗎?二戰時期日本天皇是誰?昭和天皇昭和天皇(裕仁) (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本名裕仁,稱號迪宮。是日本最長壽以及在位時期最長的日本天皇,執政長達63年。昭和天皇經歷了整個二戰。
  • 珍貴老照片:裕仁天皇的葬禮,規模如同皇帝,中國派誰參加了?
    1989年1月7日,日本第124代天皇——裕仁病死在東京。這位裕仁天皇就是當年發動侵略中國及亞洲的戰爭元兇。然而在位時間長達63年的他還是日本最長壽的天皇。雖然19世紀中葉時日本進行明治維新,但這個國家依然保留著天皇為國家最高統治者。
  • 日本的天皇制度,為什麼一直被保留,原因是二戰時候的一個協議
    一提到二戰,我們第一反應就是想起了日本這個國家,日本是一個天皇制度的國家,和中國的封建制度一樣,他們也有自己國家的國王,但是如今對於日本的天皇制度,很多人都有著一定的看法,這是因為什麼原因呢?當然,這一切還是要從二戰說起,大家都知道二戰當中,日本在在位天皇是裕仁天皇。裕仁天皇對於二戰有著不可推脫的責任。可以說,沒有他的一系列原因,二戰根本不可能會持續這麼久。
  • 1989年裕仁天皇離世,數萬民眾前來弔唁,不少老年人相繼自殺
    因為父母近親結婚,導致裕仁從小身體瘦弱,但是在裕仁出生後就被寄養在海軍大將家中,而六歲後在乃木大將的培養下,更是徹底擺脫其一直以來"瘦弱"的形象。 1921年3月3日,裕仁從日本出發,搭乘軍艦"香取號"沿日本——香港——新加坡——科倫坡——雅典——地中海,一直到五月份才抵達英國。 途徑新加坡的時候,裕仁還專門勘測了英國駐新加坡的防禦工事,為此後的二戰突破要塞提前做了準備。
  • 二戰期間,日本形成了天皇為核心的決策機構,對美國的戰爭是同意
    日本投降後,有輿論要求嚴懲日本天皇,格魯回應稱"日本天皇就像蜂巢中的蜂王,只有不了解日本的人才主張殺死天皇"。輿論要求嚴懲裕仁天皇,本身就說明裕仁有不可推卸的戰爭罪責。而格魯的比喻表明,天皇在日本發揮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