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宮的創想——羅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

2021-02-19 浙江藝術網

展覽日期:2017年1月13日-3月31日
展覽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北11展廳

主辦單位:中國國家博物館、法國羅浮宮博物館

展覽票價:50元(門票可在展廳入口處購買)

本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共同舉辦,這是兩個世界級大館的又一次重要合作。展覽在關於密特朗總統「大羅浮宮計劃」的介紹中拉開序幕,分為宮殿與王室收藏、羅浮宮與啟蒙運動、拿破崙博物館、從權力王宮到萬國博物館、今日羅浮宮五個部分,回顧了自12世紀末腓力二世在塞納河右岸建起軍事防禦工事盧浮塔開始,羅浮宮逐步擴建成王室的宮殿,並吸引了各時期最優秀的建築師、雕塑家、畫家為之服務,賦予了這座建築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路易十四統治時期,隨著王室中心轉移到凡爾賽宮,羅浮宮逐步成為藝術品的存放和展示之所。18世紀末,羅浮宮正式成為博物館,以「王室收藏」為基礎的國家收藏品對公眾開放,這也是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力帶來的巨大變化。

這次展覽集合了羅浮宮八個部門和歐仁·德拉克魯瓦博物館(隸屬羅浮宮博物館)的126件套珍貴藏品,以審視自己的角度,發掘羅浮宮建築群的變遷與王室以及各個時期權貴、藝術家、收藏家之間的關係,探討博物館發展與不斷充實藏品的方法。這次展覽不僅僅是一次珍藏和藝術品的展示,也是羅浮宮這個世界藝術殿堂誕生歷程的展示,是美與歷史的交融,同時也是兩大國家博物館運營管理工作的一次交流。我們共同期望博物館通過藏品的收集、研究、展示來吸引全世界各領域的目光,希望公眾參與進來,促進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讓藝術欣賞成為人們精神追求的一部分。

        盧浮軍事堡壘始建於1190年,14世紀時演變為王室宮殿,18世紀,逐漸成為承載著啟蒙世紀「百科全書精神」的羅浮宮博物館。

「羅浮宮的創想」展覽旨在重溫羅浮宮走過的這些變化,向中國觀眾展現羅浮宮博物館與生俱來的全面性和生命力,以及館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展覽通過大量羅浮宮博物館的館藏珍品,再現羅浮宮的歷史,從其建立之初直至今天,從皇家禁苑到博物館,從王室收藏到國家收藏。這段歷史不僅與法國的歷史相互交織,更與世界文明的歷史相互輝映。

20世紀80年代,羅浮宮已日漸陳舊,變成了「一座舊王宮中的舊博物館」。從1981年開始,羅浮宮進入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個階段,密特朗總統支持的「大羅浮宮計劃」的實施,讓這座博物館終於重新找回了其曾經擁有的嚴謹與創新。這個計劃由幾個主要的理念構成:「重建大羅浮宮,並將其全部用於博物館」。常設展覽展廳的變化,觀眾接待和服務區的開闢,辦公、保管和研究空間的極大拓展,「大羅浮宮」計劃確實為羅浮宮博物館的未來確立了標尺。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成為羅浮宮第一個象徵性標誌,成為羅浮宮的化身,儘管那不過是地下建築在地面上的延伸部分。與此同時,這個龐大的建築工程也為整個法國博物館界指引了方向,羅浮宮為法國其他博物館的深刻轉型提供了靈感和動力。

地 磚

法國(巴黎),約1200-1300年

陶,白色陶衣

長13.3釐米,寬12.5釐米,厚1.5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歷史部藏

讓·德·拉封丹大理石雕像

皮埃爾·朱利安(1731-1804年),1785年

高173釐米,寬110釐米,厚129.5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雕塑部藏

蛇形柄高足玻璃杯

義大利威尼斯,約1600-1700年

吹制玻璃,高11.6釐米,直徑6.5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工藝品部藏

青花人物圖花瓶或筆筒

明·崇禎(約1640年)

中國江西景德鎮燒制

高23釐米,直徑19.3釐米

法國巴黎羅浮宮博物館歷史部藏,現暫存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

大理石雕像殘件:馬頭

約公元前510-前500年

發現及製作地點:阿提卡(希臘,雅典地區)

高53釐米,寬64釐米,厚23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希臘、伊特魯裡亞及羅馬文物部藏

銅版畫:三幢茅屋的風景畫

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1606-1669年)

腐蝕與雕凹線銅版畫;試版(第三)

高16.2釐米,寬20.2釐米,1640年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素描版畫部愛德蒙·德·羅斯柴爾德藏品

古地亞王子石雕像:獻給巴烏女神

約公元前2120年(新蘇美爾時期)

閃長石,高140釐米,長61釐米,厚43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東方文物部藏

今天羅浮宮博物館的收藏最初源自王室藏品。

瓦盧瓦王朝時期,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er,1515-1547年在位)醉心於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和北歐精緻的寫實主義流派,從他開始,法國歷代君主都通過訂製和購買藝術作品,表現其個人藝術品味,同時彰顯其政治影響力。

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Louis XIV,1643-1715年在位)被稱為「太陽王」,王權在他的統治下達到巔峰。他以油畫、素描、工藝品和古代文物為主的大量藏品構成了羅浮宮博物館藏品的核心部分。作為凡爾賽宮的建造者,路易十四也十分重視對羅浮宮的翻修。此外,他還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藝術家委託政策。

古羅馬皇帝裝束的路易十四騎馬青銅像

弗朗索瓦·吉拉爾東(1628-1715年)

底座:烏木,銅和黃銅的細木鑲嵌,包金銅

高60釐米,寬55釐米,厚39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工藝品部藏

穿盔甲的法國國王弗郎索瓦一世青銅雕像

路易-克勞德·瓦茲鑄造,1756年

高63釐米,長81釐米,厚42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雕塑部藏

法國國王亨利二世石膏像

日耳曼·皮隆(1528-1590年)工作室

頭部:白色雪花石膏;身軀:脈紋雪花石膏

約1574-1579年

高77釐米,寬62.5釐米,厚27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雕塑部藏

青銅塑像:白晝、黑夜(仿米開朗其羅作品)

16世紀末;義大利佛羅倫斯製作

高45釐米,寬55釐米,厚25釐米

高55釐米,長60釐米,厚30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工藝品部藏

圓形高足帶蓋瑪瑙杯

巴黎,約1640-1650年

瑪瑙,釉金,高22.5釐米,直徑10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工藝品部藏

18世紀,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下,知識分子和哲學家的角色日漸重要,關於藝術創作、文化遺產保護與豐富的發展方向越來越明確。此時,將王室收藏聚集到羅浮宮並使之成為「國家收藏」的呼聲越來越高,這意味著國王的珍藏不僅僅是國王的私有財產,而是國家寶藏。法國大革命前夜,路易十六(LouisXVI,1774-1792年在位)統治期間,一個王室收藏品博物館的創意漸露雛形。毫不誇張地說,是法國大革命「造就了」羅浮宮博物館。

大理石自塑像

安託萬·柯塞沃克(1640-1720年)

約1702年

高54.5釐米,寬40.5釐米,厚26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雕塑部藏

大理石浮雕:健康之神向法蘭西展示路易十四的胸像

尼古拉·古斯都(1658-1733年)

1687-1693年

高90釐米,寬75釐米,厚10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雕塑部藏

德尼·狄德羅青銅像

讓-巴蒂斯特·皮加勒(1714-1785年)

1777年

高41.4釐米(含臺座52.2釐米),寬34.5釐米,厚25.5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雕塑部藏

大理石雕塑:柱子旁的耶穌

克勞德-克萊爾·法蘭森(1702-1773年)

1767年

高62.5 釐米,寬32釐米,厚34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雕塑部藏

密涅瓦與瑪爾斯之戰

雅克-路易·大衛(1748-1825年)

布面油畫,1771年

高114釐米,寬146.5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繪畫部藏

基諾小神廟廢墟

讓-皮埃爾·烏埃爾(1713-1813年)

黑粉筆、水粉,約1776-1779年

高29.5釐米,寬42.3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素描版畫部藏

美惠三女神託起愛神

弗朗索瓦·布歇(1703-1770年)

布面油畫,約1759年

高80釐米 ,寬65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繪畫部藏

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在位期間(1804-1815年),不僅繼承了大革命時期的查抄所得,還從被佔領國掠奪了大量藝術品,他在羅浮宮中建立了全歐洲最大最漂亮的博物館。在傑出的旅行家、外交官、畫家多米尼克·維旺·德儂(Dominique Vivant-Denon)的管理下,「拿破崙博物館」在十年間向公眾展示了無與倫比的繪畫、古董、素描和工藝品。此外,皇帝還向當時最有名的藝術家訂購作品,同時開始翻新和擴建羅浮宮。

拿破崙一世半身瓷像

仿安託萬-德尼·肖代(1763-1810年)

1811年,法國塞夫勒瓷廠

高溫素瓷,高64釐米,寬60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工藝品部藏

拿破崙紋章圖案的羊毛地毯

弗朗索瓦·德布雷(1777-1850年)設計;巴黎薩伏納裡製造廠製作

1807-1810年

直徑390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工藝品部藏

奧古斯都皇帝玉雕像

公元1世紀初(玉石浮雕);帝國時期(其餘寶石);1785年(路易吉·瓦拉迪耶金匠加工)

玉髓,巖石水晶,瑪瑙,大理石,金,亞銅合金,琺瑯

高60釐米,直徑40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希臘、伊特魯裡亞及羅馬文物部藏

「薩杜恩的寶座」大理石浮雕

約公元40年或16世紀

高76釐米,寬198釐米,厚15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希臘、伊特魯裡亞及羅馬文物部藏

維旺·德農半身大理石雕像

約瑟夫-夏爾·馬蘭(1759-1834年)

1827年

高60釐米,寬34釐米,厚26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雕塑部藏

大理石雕塑:獅子

公元1世紀

碧玄巖和黃色大理石

高96釐米,寬132釐米,厚45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希臘、伊特魯裡亞及羅馬文物部藏

1815年拿破崙在滑鐵盧戰敗,拿破崙博物館對名作的收集也隨之畫上了句號。反法同盟要求法國歸還其掠奪的藝術品,同時,歐洲國家都開始意識到保護自己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拿破崙的繼任者們也都十分熱心擴充羅浮宮的藏品,從路易十八(Louis XVIII)、查理十世(CharlesX)到路易·菲利普(Louis Philippe),從第二共和國、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的第二帝國到第三共和國,無不如此。整個19世紀,羅浮宮逐漸完成了自我的更新重生,同時也造就了其獨一無二的特點:既是國家權力的象徵、歷任國王的宮殿,又是藝術之城和一座永不完工的萬國博物館。羅浮宮是歷代政府的所在地,從12世紀開始,無論封建、帝制,還是共和,法國每一位元首,都在對這座有幾百年歷史的建築修繕和美化中尋找其執政的合法性。

步入魔法森林的雷諾

讓-奧諾雷·弗拉格納爾(1732-1806年)

布面油畫,約1761-1765年

高72釐米,長91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繪畫部藏

1819年沙龍展期間的羅浮宮大畫廊

作者不詳(19世紀法國人)

鉛筆、水彩,1819年

高18.7釐米,寬16.7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素描版畫部藏

彩繪雙人女子陶塑像

公元前325-前250年

黏土,彩繪痕跡

高25.5釐米,寬15釐米,厚7.2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希臘、伊特魯裡亞及羅馬文物部藏

阿蒙神祭司伊姆納米佩特和妻子塔美魯的雕像

約公元前1425年(埃及新王國時期,第18王朝末)

高18釐米,寬10釐米, 厚10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埃及文物部藏

扛罐外國人造型的木香粉勺

約公元前1391—前1353年(埃及新王國時期,第18王朝,阿蒙霍特普三世)

高29.4釐米,寬6.5釐米,厚2.3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埃及文物部藏

旁杜阿和父親迪迪的石雕像

約公元前1294—前1270年(埃及新王國時期,第19王朝初期)

彩繪石灰巖

高31.5釐米,寬19.5釐米,厚17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埃及文物部藏

伊爾尼烏代夫的陪葬俑盒子

約公元前1295—前1069年(埃及新王國拉美西斯時期)

木製,灰泥粉飾,彩繪

高33.5釐米,寬22.7釐米,厚13.7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埃及文物部藏

赫努塔奈布的陪葬侍俑

約公元前1295—前1069年(埃及新王國拉美西斯時期)

木製,彩繪

高19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埃及文物部藏

建築構件:人頭牛身神像磚

公元前1150-前1120年(伊朗埃蘭王朝中期,西爾哈克-印舒希納克統治時期)

熟磚,高140釐米,長37釐米,厚14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東方文物部藏(Sb 21 960)

奈斯曼《亡靈書》稱量心臟圖

約公元前378-前341年(埃及後王朝時期,第30王朝)

彩繪莎草紙

高31.5釐米,長254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埃及文物部藏

建築構件:弓箭手彩釉磚

公元前522-前486年(阿契美尼德時代,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

彩釉矽磚

高194釐米,長82釐米,厚41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東方文物部藏

亞歷山大-查理·索瓦若大理石雕像

路易·沃弗萊(1810-1890年)

1863年

高58.5釐米,寬51釐米,厚37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雕塑部藏

青銅圓浮雕:法國王后瑪麗·德·美第奇

紀堯姆·迪普雷(1575-1640年)

直徑10.5釐米,1624年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工藝品部藏

籌備聖-塞巴斯蒂安的殉難

安東尼·凡戴克(1599-1641年)

布面油畫,約1617-1619年

高144釐米,寬117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繪畫部藏

經過全面翻新和擴建後,羅浮宮博物館的規模仍在繼續擴大:2004—2005年,歐仁·德拉克魯瓦博物館和杜伊勒裡花園相繼納入羅浮宮博物館的範圍。2012年,新的伊斯蘭藝術部展廳對外開放,學術和文化遺產保護活動不斷豐富。

同時,羅浮宮也需要「走出去」,吸引新的觀眾。三十年來,羅浮宮在法國、歐洲和全世界舉辦了各種展覽,並於2012年在法國上法蘭西大區建立了羅浮宮朗斯分館。分館由大區管理,其展品雖來自羅浮宮,但通過不同尋常的策展方式加以呈現,更貼合短期展覽的需要。

應阿聯政府的請求,羅浮宮投入到不同凡響而極具前瞻性的「阿布達比羅浮宮」,也被稱為「沙漠羅浮宮」計劃中。與法國其他多個國家博物館,以及法國博物館管理局一道,羅浮宮在中東建立了一座名符其實的,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供不同文明開展對話,不同的藝術形式盡情展示的平臺。

馬頭「坎查」鋼匕首 

17世紀;印度製作

長40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伊斯蘭藝術部藏

鑲寶石纏枝花紋玉杯

16世紀下半葉;17世紀再加工

土耳其伊斯坦堡製作

玉,鑲金和紅寶石

高5.1釐米,直徑8.9釐米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伊斯蘭藝術部藏

相關焦點

  • 「羅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側記
    原標題:羅浮宮的創變(冷眼向洋)——「羅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側記   作為《斷臂維納斯》、達·文西油畫《蒙娜麗莎》和《勝利女神》等世界名品的安家之所,歷經八百年滄桑的法國羅浮宮,曾牽引世人多少年的想像與嚮往?在中法文化交流不斷加深的今天,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再度攜手,1月13日至3月31日在國博舉辦了「羅浮宮的創想——羅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大展。
  • 國博推出「羅浮宮的創想」,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
    與北京故宮一樣,羅浮宮在幾個世紀中也是最高王權所在地。作為法國國王的主要宮殿,它見證了君主制的興盛、衰落、滅亡。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的1793年,羅浮宮成為「中央藝術博物館」,這是羅浮宮博物館的前身。它的建築規模宏大,位於巴黎市中心,又有杜樂麗花園作為前庭院。著名建築師貝聿銘於1988年設計建造的玻璃金字塔是當代羅浮宮耀眼的標誌物。古典與現代對立融合,給人深刻的印象。
  • 羅浮宮的創想——羅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
    「羅浮宮的創想」展覽旨在重溫羅浮宮走過的這些變化,向中國觀眾展現羅浮宮博物館與生俱來的全面性和生命力,以及館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展覽通過大量羅浮宮博物館的館藏珍品,再現羅浮宮的歷史,從其建立之初直至今天,從皇家禁苑到博物館,從王室收藏到國家收藏。這段歷史不僅與法國的歷史相互交織,更與世界文明的歷史相互輝映。
  • 羅浮宮館藏珍品再次亮相國博:這一次用羅浮宮的歷史講述法國文化
    3年,為人熟知的法國羅浮宮再次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合作,在2017年伊始共同推出「羅浮宮的創想——羅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展覽。這一次,除了欣賞羅浮宮的精美藏品,在1月13日至3月31日的展期裡,中國觀眾還可以走進國博,認識一個完整的羅浮宮發展變遷史,並由此一窺法國近800年的歷史沿革。作為世界上歷史悠久的大型博物館之一,羅浮宮宏偉的皇室宮殿建築和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完美結合的形象深入人心,每年都吸引大量中國遊客慕名前往參觀。
  • 法國國慶來臨之際,從羅浮宮與館藏珍品中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
    羅浮宮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館之首。始建於1204年,原是法國的王宮,居住過50位法國國王和王后,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最珍貴的建築物之一,以收藏豐富的古典繪畫和雕刻而聞名於世。法國傳統的高坡屋頂被義大利式的平屋頂代替了,羅浮宮東立面在高高的基座上開小小的門洞供人出入。據統計,羅浮宮宮殿共收藏有古羅馬藝術館,古羅馬藝術館40多萬件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珍品。法國人將這些藝術珍品根據其來源地和種類分別在六大展館中展出,即東方藝術館、古希臘及古羅馬藝術館、古埃及藝術館、珍寶館、繪畫館及雕塑館。
  • 美與歷史的交融 羅浮宮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800年
    16.2×20.2cm 1640年 羅浮宮博物館素描版畫部藏 羅浮宮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800年 「羅浮宮的創想」專題展正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北11展廳舉行。該展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共同舉辦,這是兩個世界級大館的又一次重要合作,展期截止至3月31日。 羅浮宮作為世界上歷史悠久的大型博物館之一,其聲名遠播,每年都吸引大量中國遊客慕名前往參觀,宏偉的皇室宮殿建築和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完美結合的標誌性形象深入人心。
  • 羅浮宮的創想在北京
    導讀:「羅浮宮的創想——羅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是近期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法國羅浮宮在北京聯手舉辦的展覽
  • 羅浮宮館藏珍品再次亮相國博:這一次用羅浮宮的歷史講述法國文化
    3年,為人熟知的法國羅浮宮再次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合作,在2017年伊始共同推出「羅浮宮的創想——羅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展覽。這一次,除了欣賞羅浮宮的精美藏品,在1月13日至3月31日的展期裡,中國觀眾還可以走進國博,認識一個完整的羅浮宮發展變遷史,並由此一窺法國近800年的歷史沿革。作為世界上歷史悠久的大型博物館之一,羅浮宮宏偉的皇室宮殿建築和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完美結合的形象深入人心,每年都吸引大量中國遊客慕名前往參觀。
  • 法國國慶來臨之際,從羅浮宮與館藏珍品中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
    始建於1204年,原是法國的王宮,居住過50位法國國王和王后,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最珍貴的建築物之一,以收藏豐富的古典繪畫和雕刻而聞名於世。法國人將這些藝術珍品根據其來源地和種類分別在六大展館中展出,即東方藝術館、古希臘及古羅馬藝術館、古埃及藝術館、珍寶館、繪畫館及雕塑館。其中繪畫館展品最多,佔地面積最大。羅浮宮區有198個展覽大廳,最大的大廳長205米。用一天兩天的時間根本無法欣賞全部的稀世珍品。
  • 美與歷史的交融 羅浮宮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800年
    16.2×20.2cm 1640年 羅浮宮博物館素描版畫部藏 羅浮宮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800年 「羅浮宮的創想」專題展正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北11展廳舉行。該展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共同舉辦,這是兩個世界級大館的又一次重要合作,展期截止至3月31日。 羅浮宮作為世界上歷史悠久的大型博物館之一,其聲名遠播,每年都吸引大量中國遊客慕名前往參觀,宏偉的皇室宮殿建築和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完美結合的標誌性形象深入人心。
  • 法國羅浮宮館藏珍品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
    法國羅浮宮館藏珍品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 中國國家博物館 2017-01-05 09:24 來源:澎湃新聞
  • 國博大展《羅浮宮的創想》講述博物館的歷史
    作為堡壘、作為王宮、作為法國藝術肇興之地的羅浮宮,其歷史之豐富之複雜毫不遜色於琳琅的館藏,但即便最地道的巴黎人,也未必能清楚道出這座位於塞納河右岸的既古老又現代建築的前世今生。不過,遠在北京的人們,卻有了機會可以「走進」那宮牆背後的八個世紀——就在這段時間,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在舉辦《羅浮宮的創想——羅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展覽。
  • 國博大展《羅浮宮的創想》講述博物館的歷史
    作為堡壘、作為王宮、作為法國藝術肇興之地的羅浮宮,其歷史之豐富之複雜毫不遜色於琳琅的館藏,但即便最地道的巴黎人,也未必能清楚道出這座位於塞納河右岸的既古老又現代建築的前世今生。不過,遠在北京的人們,卻有了機會可以「走進」那宮牆背後的八個世紀——就在這段時間,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在舉辦《羅浮宮的創想——羅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展覽。
  • 展覽推薦 |國家博物館:羅浮宮的創想
    ——(法)巴爾扎克2017年1月13日,《羅浮宮的創想——羅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時間:2017/1/13 - 3/31坐標:中國國家博物館 北11展廳票價:50元玻璃金字塔地下一層接待大廳透視效果圖,貝聿銘(1917- ),1986年,素描,繪畫紙印刷,法國國家檔案館藏
  • 126件羅浮宮珍寶來中國展現800年法國歷史
    (周淵/攝)   [導讀]世界上沒有哪家博物館像羅浮宮一樣,既曾見證了國家王權的更迭,又是世界頂級藝術殿堂。如今,你可能不需走出國門,便能欣賞到羅浮宮裡的傳世珍品——13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聯手法國羅浮宮博物館推出的開年大展「羅浮宮的創想——羅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正式與觀眾見面,來自羅浮宮博物館八大藏品部和隸屬羅浮宮的歐仁·德拉克洛瓦博物館的126件套珍貴藏品漂洋過海,作客中國最高藝術殿堂。
  • 「羅浮宮的創想」策展人:整個展覽都是為中國量身打造
    「羅浮宮的創想」展廳入口 拍攝:馬騰飛2017年伊始,北京迎來了一次重磅展覽:1月13日,「羅浮宮的創想——羅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該展以羅浮宮的126件/套珍貴藏品,向中國觀眾全面展示了羅浮宮的發展史。這是繼2014年「地中海文明——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藏文物精品展」之後,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法國羅浮宮博物館的又一次合作。
  • 羅浮宮裡的法國魅影
    【文明互鑑·中國博物館「走出去」】  光明日報記者 黃昊  作為世界歷史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共博物館,法國巴黎的羅浮宮憑藉其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以及不同時期的數千件藏品,一直以來在各類博物館排行中都牢牢佔據前列
  • 回顧展 羅浮宮的創想
    開幕式現場2017年1月12日下午,「羅浮宮的創想——羅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法國人是世界上最珍視美與文明的民族之一。與中國的紫禁城一樣,羅浮宮也曾經是王室的宮殿、王權的中心、城市發展的起源地。
  • 「羅浮宮的創想」策展人:整個展覽都是為中國量身打造
    「羅浮宮的創想」展廳入口 拍攝:馬騰飛2017年伊始,北京迎來了一次重磅展覽:1月13日,「羅浮宮的創想——羅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該展以羅浮宮的126件/套珍貴藏品,向中國觀眾全面展示了羅浮宮的發展史。這是繼2014年「地中海文明——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藏文物精品展」之後,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法國羅浮宮博物館的又一次合作。
  • 羅浮宮:一個創想的生成
    「羅浮宮的創想——羅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800年」展覽  曹思予(設計師)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法國羅浮宮博物館主辦的「羅浮宮的創想——羅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800年」展覽,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