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季羨林老先生逝世十周年,這位高壽的老人經歷了近百年人生,眼見祖國山河飄零,也見證了國家日漸繁榮。快節奏的今天,年輕人面臨太多的壓力與選擇,焦慮迷茫仿佛成了年輕人的代名詞。《生活明朗,萬物可愛》是季羨林先生結合自己的人生,以文字的形式傳達自己對生命和世事感悟的散文集。
我們總是羨慕百年前的生活,沒有高得嚇人的房價,沒有末位淘汰制的工作,沒有熬不完的夜和加不完的班,但其實每個時代都有它的煩惱,生活不曾放過任何一個時代。季羨林先生的一生並不順遂,他幼年便同母親分離,又加之時局動蕩,他有足夠的理由仇恨生活,但是老先生並沒有。季先生說:「人間畢竟是溫暖的,生活畢竟是美麗的。」
《生活明朗,萬物可愛》共收錄了《我的童年》、《懷念母親》等37篇精品散文。散文一直是比較難寫的題材,最考驗筆者的文學功底,想要做到「形散神聚」並不容易,季羨林先生的文字寫的都是生活瑣事,家長裡短,但是每一篇文章都言之有物,字裡行間展現出一個和藹慈祥的老者形象。
01 往日時光難忘
人到老年總是要靠回憶度日,往昔的種種總會在不經意間湧上心頭。季羨林能夠擁有如此豁達的生活態度與他的成長氛圍密不可分,在《我的家》中,季羨林寫出了自己的家庭的溫暖與和諧,他的家人都是極其溫柔的人,六十年間都不曾吵過架。因為被人溫柔以待,所以季羨林的性格一直溫和友善。
季羨林雖然自幼便離開了父母去外地求學,但是他的童年也稱得上幸福,在家鄉父母疼愛有加,求學期間叔父也是關懷備至,季羨林可以說是在愛的環境中長大的。一個美好的童年對老先生來說是一輩子最珍貴的財富,他說:「這些芝麻綠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邊瑣事,使我終生受用不盡。」
季羨林有著多年的留學經歷,在他的《懷念母親》中明確寫出了對自己母親以及祖國的思念,中國人自古至今都有著濃鬱的「家國情懷」,每一個在外的遊子都將祖國視為自己的母親。2019年10月1日是祖國70周年的重要節日,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華夏兒女都在慶祝祖國母親的生日,相信季羨林老先生如果在世,一定也會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國泰民安感到欣慰。
一生其實很長,待到晚年我們能夠記住的事情也許有限,但是有些看似不重要的細節會始終停留在記憶最深處。比如季羨林先生不記得童年時所學習的英文單詞,卻記得窗外的絳紫色芍藥花,那些歲月雖然流逝,但是美好卻早已種在心中。我們懷念的不是童年,不過是想念那時無憂無慮的自己。
02 同行師友知心
「如果有一瓶長身不老的藥水,你會喝麼?」長壽看似是一種莫大的福氣,但是誰又能有勇氣接受一次次分離呢?季羨林先生在這人間停留了98年,他的高壽讓他經歷了很多次的分別,於是也就有了很多老先生親筆寫的悼念文,想念每一個逝去親友,懷念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光與歲月。
從季羨林的文字中可以看出老先生是一個好脾氣的溫柔先生,所以他的朋友自然也很多,他的朋友圈可以說都是文學大家,有沈從文、梁實秋、臧克家、老舍等。季羨林與他們相識相知,都是滿腹才華的讀書人,大家惺惺相惜,志同道合,他們聚在一起的日子必定閃閃發光,所以面對好友的離世,季老先生的心情是可以想像的。
在季羨林先生的悼念文中沒有誇耀逝者的豐功偉績,也沒有一味的表達自己的傷痛心情,而是透過回憶與故友生活的點滴日常寄託哀思,這是一種溫柔而且體貼的緬懷。其實中國人一直缺乏死亡教育課,我們懼怕死亡,多以談死色變,不忍面對生離,更加忌諱死別。
季羨林先生的悼念文就是很好的一堂死亡教育課,他教會我們如何接受生命的輪迴,要學會好好告別。季羨林的所有悼念文都是一種回憶,仿佛是與老友的一次敘舊,仿佛死亡只不過是一次遠行,我們終有一日還是會再見面的。其實逝者也不希望我們整日活在悲傷中,帶著與故友的回憶好好生活下去才是逝者最大的心願。
03 宇宙山河爛漫
其實生而為人很幸福,大自然是位很慷慨的母親,它創造了春夏秋冬、山河湖泊,這世間美景無數,值得我們去發現與欣賞,來人間一趟,你可以讓這次旅行變得值得。讀萬卷書還要行萬裡路,季羨林先生走過很多名山大川,感受自然之美也是人生一大趣事。
季羨林先生有著善於發現美景的慧眼,我們都有過坐火車的經歷,旅途的勞累讓我們只關注終點,在路上的時間我們只是焦慮的等待,並不曾欣賞過窗外的景色。季羨林先生在一次旅行中無意間看見了一次日出,季老先生筆下的日出璀璨美好,火車一路飛馳不曾停歇,而太陽也一直緊追著升起。即便這次日出不如黃山泰山,但是奔跑變幻的太陽也是難得一見的美妙景色。可見生活從來不吝嗇,只是我們不在意罷了。
還記得研究生老師說,有生之年一定要多出去轉轉,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看看大自然的藝術,旅途是最佳的思考時間,也許很多想不通的事情就化解了。季羨林先生的遊記也是一種和自我對話,不僅刻畫了壯麗山河,也蘊含著一些歷史典故、名人軼事以及自己的疑問和思考,這樣的旅途才有意義。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舊熱愛生活。」季羨林先生就是如此,我們都會有步履蹣跚,兩鬢斑白的時候,不求和季羨林先生一樣高壽,但求能擁有和季先生一樣的平和心態,接受生活的苦難,同樣能夠發現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