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泳士」橫渡珠江 市民暢享「水上嘉年華」
金羊網 2019-07-19
作為幾代羊城市民的「集體回憶」,廣州橫渡珠江活動已有近90年歷史。今年活動迎來1700名「泳士」。
1700名橫渡珠江「泳士」暢享「水上嘉年華」 記者 周巍 攝
活動連續舉辦14年,市民暢享羊城盛夏「水上嘉年華」
金羊網訊 記者蘇荇、郝浩宇,實習生朱敏誼、林詩琪報導:又是一年橫渡珠江時。作為幾代羊城市民的「集體回憶」,廣州橫渡珠江活動已有近90年歷史。18日,今夏之約如期而至,這是自2006年活動恢復以來連續舉辦的第14屆。今年活動迎來1700名「泳士」。他們不懼高溫,橫渡珠江,暢享這場「水上嘉年華」。
本次活動在中大碼頭至星海音樂廳之間距離約一公裡的珠江河段舉行,向西是海印橋、天字碼頭的傳統記憶,往東是珠江新城、廣州塔的新城印象,盡顯城市一河兩岸秀美風光。活動以「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為主題,一周內便有4000名市民報名參賽,最終從中擇優選拔1700人。其中,既有連續多年參與的「擁躉」,也有首次參加的「新人」,既有上了年紀的「老廣州」,也有剛來羊城的「新廣州」,年齡從15歲至55歲不等。
下午2時30分,隨著市民代表、遊泳名將周嘉威鳴槍發令,廣州市方隊的50名渡江健將率先從中大碼頭下水橫渡。公安系統、市直機關、總工會、教育系統、建設系統、青年志願者方隊,各區方隊,社會各界方隊等緊隨其後。晴空碧波之間,34個方隊矯健地遊向二沙島星海音樂廳旁的上水平臺。
不懼酷熱,健兒爭渡
遊渡開始約15分鐘後,廣州市方隊「泳士」陸續抵達上水平臺。至下午3時20分,各方隊上水完畢。數萬市民群眾駐足觀看,加油喝彩。
當天廣州氣溫高達37℃,體感溫度一度達41℃,這並沒有阻擋市民的熱情。為了應對高溫天氣,組委會制定了降溫防暑措施,增加了補水供給,在上下水平臺設置噴淋和降溫設施,並向遊渡人員發布高溫安全指南。記者現場發現每位上水的選手還可免費領取眼藥水和風油精,醫療保障點還準備了大量冰塊以及降溫消暑藥物。大部分「泳士」上水後都表示橫渡過程中感覺並不熱,體感較為舒適。
據《廣州市志》記載,上世紀30年代,廣州第一次有了橫渡珠江的活動;至1976年,廣州至少組織了16次活動。1964年8月23日、24日,廣州更是舉辦了有紀錄以來規模最大的橫渡珠江,20048人參加。活動自2006年恢復舉辦,至此已連續舉辦14年,成為具有廣州特色、展示廣州魅力的大型群眾性體育品牌活動,展現著廣州作為國際體育名城的精神風採。
「瓜哥」上岸後高舉南瓜慶祝
現場直擊
一隻南瓜從橫渡長江到橫渡珠江
「頂呱呱!」選手中,雙手高舉一隻大南瓜的「瓜哥」分外引人注目。他告訴記者,16日,他在武漢橫渡長江,差點要堅持不住時,一隻青黃色的大南瓜突然出現在眼前,他趕緊伸手抓住,這個近20斤的南瓜助其完成長江橫渡。「這是武漢人民送給廣州朋友的禮物,我特意帶它一起橫渡珠江、感受下珠江水的味道!」
在終點處,記者又見到了全身溼淋淋、舉著大南瓜的「瓜哥」。「這個南瓜已經完成了使命,準備把它帶回家燉了!」他笑道。
「瓜哥」名為曾健,今年52歲,是海珠區人士,也是一名「老泳士」。「橫渡珠江活動我每一屆都沒落下,總共遊過19次珠江!」他3歲學遊泳,6歲渡珠江,參加過其他江河橫渡活動,他說自己最愛的便是遊「母親河」珠江。
此次賽事面向全省15歲-55歲市民。現場,記者也見到了不少小選手。「00後」單瑞櫞已是第六年參與橫渡珠江。比單瑞櫞還小的曾俊峰還裝扮成「蜘蛛俠」。「我遊了四次珠江,我叫自己『知珠俠』,知是知道的知,珠是珠江的珠。」
泳者上岸,衝涼搞怪
元老級泳者見證母親河越來越清
珠江水清不清?渡江健兒話你知!
「20年前遊珠江,還會聞到一股腥味,如今珠江水是越來越好了。」今年53歲的廣州街坊顏伯參加了13屆珠江橫渡活動,見證著珠江水變清。
關於水清,街坊黃生也有明顯感受:「水下可以清晰看見手指尖。」
不止是廣州人贊珠江,佛山人雷生也點讚道:「珠江水清!遊水爽,人舒服。」
王先生連續三年參與珠江橫渡,他的個人感受是近年來珠江兩岸越來越漂亮,參賽者的熱情也越來越高,「這和廣州全民健身基礎建設越建越好有關係,哪裡都可以遊,想訓練、健身都很容易」。
活動現場首次設四類分類垃圾桶 宋昀瀟 攝
首設分類垃圾桶大量水瓶被回收
垃圾分類話題也「熱」到了橫渡珠江活動中,此次活動首設分類垃圾桶。記者在終點處星海音樂廳看到,短短百米距離內,每隔20米便設有一個垃圾桶點,包括四種不同種類垃圾桶,即餐廚垃圾桶、廚餘垃圾桶、可回收垃圾桶、其他垃圾桶。城管委工作人員周先生表示:「終點共設6個垃圾回收點,一旦垃圾桶滿了環衛工會立刻運走。」記者看到,可回收垃圾桶內的礦泉水瓶、易拉罐已有過百個。
不過,現場垃圾分類情況並不十分理想。記者發現,隨著上岸選手越來越多,不少選手將礦泉水或飲料一飲而盡後,往往會隨意把瓶子投入就近的垃圾桶中。而終點區域更衣室前的垃圾桶更成了「重災區」。此處只有兩個分類垃圾桶: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兩個桶均堆放了大量瓶子。誤把礦泉水瓶扔到廚餘垃圾桶的南沙區選手陳先生表示,此處未放置可回收垃圾桶,所以只能隨便扔。「不是我沒有環保意識,是這個地方的垃圾桶設置得還不夠完善。」經記者提醒,另一名誤扔垃圾的泳手曾先生則充滿歉意地說:「剛剛上岸,實在是太興奮了,就把這事忘了。」
環衛工孫阿姨告訴記者,現場垃圾將進行二次分類處理。
文/金羊網記者 宋昀瀟 實習生 李華詩 嚴志成 文靜
圖/金羊網記者 周巍(除署名外)
編輯:寶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