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質趣談
女媧鍊石補天中的科學猜想
女媧故事儘管在全國流傳極廣,但女媧活動於何處?山西省東南、晉城市東20千米的浮山石崖上,有天然石洞「媧皇窟」,相傳是女媧鍊石補天處,崖上書「女媧鍊石補天處」。襄垣仙堂山,築有媧皇宮。晉冀交界處漳河東岸,涉縣城北建有媧皇宮,廟宇高達20餘米,4層,為國內最大的媧皇宮。從上述相隔不遠的女媧洞窟、廟宮建築推想,也許女媧傳說源於太行。
女媧鍊石補天的神話實際上反映了一個天氣轉化過程, 而這個過程在地質上是能考證的。國外第四紀冰川學者研究得出,北半球4次強烈冰川活動發生在160萬年~130萬年前,100萬年~70萬年前,55萬年~40 萬年前,8萬年~1萬年前。冰期和間冰期的平均年氣溫可差 12℃~18℃。在冰期大陸與海面被大量冰雪覆蓋,大氣中水汽的補給大幅度下降,因此氣候變得乾旱少雨。而到了間冰期,冰川融化,河水泛濫,氣溫上升,雨量劇增。這一自然轉化與女媧補天前後的氣候變化不謀而合,它應該是距人類文明史最近的一次間冰期,即發生在8萬~1萬年之後的冰川消融期。
女媧發現天漏之後,她採取的是鍊石來補天這一行動。即她採用石頭來堵漏了的天,反映那是石器時代,人們只知道用石頭作工具。其次,她已知道用火,火可以「鍊石」。煉鐵爐、煉鋼爐需1300℃~1500℃的高溫才能熔化耐火磚砌的爐壁,而在沒有鼓風條件下,古人用木柴燒不出如此高溫,也就無法熔化石頭。那麼「鍊石」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推測,那是將泥土燒成陶器的過程。編造女媧故事時代,人們可能已經知道把泥捏成一定形狀,經火煅燒後會變得像石頭一樣硬,因此可以補住已經漏了的天。這一推論可引導出「鍊石補天」是在人們已經初步掌握制陶技術後,臆想中一度漫天洪水是被女媧煉燒出與天裂口同等形狀的陶片所填補。
我國考古資料表明:5000~6000年前,祖先已會使用陶器。山西省晉城一帶「四義文化」發掘,均有灰陶容器出土,它們距今已有5000年的歷史。6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有陶製人俑,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亦有陶器出土,而我國最早陶器發現年代距今1萬~1.2萬年。
上述分析表明,女媧故事發生在1萬年前最後一個冰期消退以後,人類已進入新石器時代初始時期,距今1萬多年的時代。
版權所有:山西地質博物館
地址:太原市濱河西路北段(省博物院北側)
聯繫電話:0351-406943
舉報電話:0351-5676006
舉報郵箱:tygdsj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