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咱們中國的嫦娥五號奔月留下了太美的姿影,也帶動了我們對當年美國阿波羅登月的關注。
筆者很好奇,在當年的那個時間段,我們的報刊,對阿波羅首次載人登月作了什麼樣的報導?
出於這個原因,筆者作了一番搜索。
先確定具體的日期。我們從這一個信息原點出發:
1969年7月20日,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
這就是美國阿波羅11號完成的首次登月任務。
阿波羅11號是1969年7月16日發射升空的。我們先來翻一下當天的《參考消息》,我們注意到,報紙上轉載了外國通訊社的報導,介紹了「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具體內容,文稿的內容所使用的時態是「將來進行時」。
7月16日的標題是:美十六日向月球發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
新聞引用「合眾國際社休斯敦空間中心七月七日電」,對阿波羅載人飛船的行程,作了一個簡要的預報。
報導首先介紹了飛行的目的:
「人類迄今為止在宇宙空間所走的最危險的一步,將是本月人第一次下降到月球的最後幾百英尺,成敗將操在一個人的手裡,他就是這次大膽地著陸飛行的指令長阿姆斯特朗。阿姆斯特朗和他的「阿波羅—11號」乘員必須穿過二十五萬英裡的宇宙空間才能到達月球。」
接著介紹了這一計劃的具體時間:「他們將於七月二十日東部夏季時間下午四點十一分(這個時間加上十二小時等於北京時間——本刊注)最終落向月球表面。他們將把第三名乘員柯林斯丟下,柯林斯將乘坐在『阿波羅—11號』指揮艙內,在六十九英裡的上空圍繞月球轉。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則要在月球表面逗留二十一小時二十七分。」
對計劃中最為關鍵的太空人登月作了重點描述:「在七月二十一日上午兩點零七分時,他們將穿著襯墊很厚的白色月球步行裝,穿上大靴子,戴著大手套,背著向他們提供氧氣和無線電通訊的背包,打開艙蓋。」
緊接著,隨著登月的全面展開,《參考消息》繼續刊登消息,報導登月的詳細進程。
而在《參考消息》連篇累牘報導阿波羅登月消息的同時,《人民日報》卻對這一重大事件隻字不提。
這裡,我們不妨回顧一下《人民日報》的風格。它當時側重於國內的新聞報導,涉及外事的報導,也都是與中國相關的事件,可以看出,能夠走上《人民日報》的新聞事件,都是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而國際新聞的報導,則集中在《參考消息》上。
當時中國的老百姓能不能看到《參考消息》?
在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描寫主人公在勞改農場結婚的時候,一位隊員從隊部裡拿來了一大搭報紙,其中就有《參考消息》。
可見,當時的老百姓是可以看到《參考消息》的。
《人民日報》對美國阿波羅登月行動緘默無言,《參考消息》並沒有避諱。7月24日,《參考消息》引用了外國通訊社的報導,標題稱:「外電注意中阿等未報導『阿波羅--11號』消息」。消息來源是合眾國際社倫敦二十二日電,報導中明確:除中國之外,另外三個國家是朝鮮和越南以及阿爾巴尼亞。
而7月20日發生的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的新聞事件,《參考消息》則重點採用了「法新社報導」:美兩名星際航行員踏上月面。這篇報導長達1800字,詳細地介紹了太空人在月球上行走的過程及他們擔負的探險任務。
《參考消息》在同時期還報導了蘇聯在阿波羅飛船發射前三天,也發射了一個不載人的飛船,標題為:蘇發射不載人「月球--15號」飛船。但後續的報導中,卻可以看出,這個飛船撞擊在月球之上,認為是失敗了。
可以看出,蘇聯在美國發射載人飛船登月的時候,也發射一艘探月飛船,顯示出在美蘇太空爭霸中已居於下風位置。
但是蘇聯倒很大度,對美國登月給予了迅即的報導與及時的關注。《參考消息》7月19日採擷國外通訊社的信息,勾勒了當時蘇聯的一副大公無私的態度:「蘇修為美帝捧場:大肆宣傳美發射『阿波羅--11號』。」文中點明:「同報導蘇聯自己的向月球發射的不載人飛船比較起來,蘇聯昨天更迅速、更明確地報導了美國『阿波羅—11號』發射情況。」
對此,《參考消息》7月22日繼續編發報導,標題為:「美蘇在『空間探索』方面加緊勾結」,具體內容是:「美將把兩名死去的蘇宇宙航行員的獎章放在月面上;蘇修保證蘇『月球—15號』不影響美飛船飛行」。
當時正是尼克森身任總統的時代,美蘇緩和趨勢正像大戲一樣上演,所以,雖然蘇聯對美國首次載人登上月球心理上受到很大刺激,但表面上,卻還要違背自己的真心,送上一番虛情假意的祝賀。
但《參考消息》很快報導了美國載人登月給蘇聯帶來的背後刺激,8月6日的報紙上刊發題為:「美通訊社報導蘇在登月方面落在美國之後,蘇修領導集團內部引起激烈爭吵」的報導,可以看出,蘇聯表面上對美國登月的祝賀聲後,其實有著醋意大發與相形見絀的心理落差。
《參考消息》也接著關注蘇聯的飛船臨近月球的最終結果,更一步襯託出蘇聯在太空競賽中落敗的尷尬。7月25日,《參考消息》刊發消息,登載外電報導:「蘇『月球----15號』探月試驗失敗」,使人類第一次登月的重大事件背後,戲劇性地暗含著兩極爭霸的複雜背景。
從當時的國際形勢來看,美蘇兩霸都在世界各地窮兵黷武,陷入戰爭泥沼。
就在人類首次登月的前一年,蘇聯入侵捷克,而美國當時則深陷在越南戰爭中,難以自拔。
相比之下,中國當時對美蘇的侵略行徑,一直持強烈的批判態度,而美蘇在太空暗中較量的表面上的惺惺相惜,中國報紙也給予了毫不留情的揭露。
7月22日《參考消息》刊發報導:「美報承認:美帝不顧人民死活花巨款搞月球飛船」,這是美國《紐約郵報》的一篇文章,文中抑揄地提到:「沿著美國大西洋海岸,現在正在證明兩事:人們對追求生活的刺激何其急切,對解決生活的需要則何其怠慢。」
而這種分裂成兩層皮的現象,至今也沒有癒合,成為美國依然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報紙《參考消息》對美國阿波羅登月的報導還是非常詳細的,也明確地表達了中國的觀點與立場。
當時我們的科技水平的確與世界科技前沿存在著很大的落差,但隨著嫦娥五號帶著月球的土壤返回地球,我們在審視當年的世界前沿的新聞報導的時候,也必定會生出感慨系之的複雜情愫。我們突出地感受到的是,科技也是國家實力的表現,而幾十年過去,科技力量決定國家實力的規律,來得更加鮮明而純粹。
筆者翻閱了《科學畫報》的前身《科學普及》1977年第8期的一篇文章,在一篇標題為《擬人的『自動機』」》的文章中,提到阿波羅登月的時候,並沒有提及美國,而只是說「1967年,國外一臺遙控操作機登上了月球,它在地球上人的控制下,可以在2.23平方米的範圍內,挖掘月球表面46釐米深處的土壤樣品,並能對樣品進行初步分析,以確定土壤的硬度、重量等。」
這篇報導中,用「國外」、「地球上的人」這一中性的名詞來撇除一個國家給人心理上帶來的好惡感,而這種指代方式,很長時間出現在我們的科普讀物之中,好像「國外」是一個沒有歸屬的概念。
而實際上,當明晰了這些名詞後邊的國家縱深之後,我們才會更好地無懼艱險,發憤圖強,振作有為,而今天我們看到嫦娥五號登上月球,正可以視著我們中國人在面對差距之後而迎頭趕上、銳意進取的一種進程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