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中元節,也就是俗稱的「鬼節」和「七月半」,在佛教則叫做「盂蘭盆節」,日本那邊因為佛教興盛,所以一般也稱呼中元節為「盂蘭盆節」。
那麼這個節日到底是做什麼的,起源又是什麼呢?
華夏自古以來宗教信仰比較自由,很多人現在也是啥都信,也啥都不信的一個情況,但是我們中國人安土重遷的鄉土情結特別重,擁有久遠的祖先崇拜。
祭祖是我們華夏一個重要的文化環節構成,中元節也正是從上古的祭祀節日發展而來的,在中元節這天的活動主要就是圍繞祭祀祖先和逝者進行的。
不論是燒紙錢香燭,還是放置祭品,大家在現代也都知道,本身就是強調一個儀式感,給先祖和逝去的親朋祭祀血食,除了延續習俗外,還有安慰生者的作用,是生者寄託哀思的一種方式。
當然了,在中元節這天也是有不少禁忌的,比如晚上儘量不要出門,在古人眼裡,中元節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遊魂被放回陽間來探望自己的親屬,所以這天的晚上是逝者的活動時間,生者就儘量不要出門了,不然容易遭遇不好的東西,當然現代來看,更可能是因為到處都在燒紙錢,灰塵被吸進來,引起身體不適。
在燒紙錢和香燭的時候要注意按照規矩來執行,古代一般祭祖都是大家族一群人一起,是非常注重儀式和禮節的,每一項步驟都要莊重執行,雖然現在沒那麼多規矩了,但是一個大體的流程還是要遵守的。
還有就是不要讓小孩子偷吃祭品,祭品是祭祀給死者的,古人認為偷吃貢品會引起先祖的震怒,所以不能夠隨便偷吃,放到現在來看的話也有道理,祭祀的環境到處都是紙灰,小孩子偷吃又不會清洗,一口吃下去也把紙灰吃下去,自然容易生病。
中元節作為華夏文化的一部分,種種儀式,體現的其實就是華夏的祖先崇拜。
自古以來,我們對於祖先是非常重視,如果一個宗族裡面,有哪一房絕嗣了,就會從其他一房過繼子嗣來繼承宗祧,即便是皇帝家也不例外,明孝宗的兒子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後無後,大臣就讓興獻王的兒子嘉靖皇帝來繼承皇位,但是大臣們不希望明憲宗絕嗣,就想讓嘉靖不僅要繼承伯父明憲宗的大統,還要繼承他的宗祧,認他為父,但是嘉靖皇帝不願意,後來還引發了著名的大禮議事件。
古人罵人,最狠的就是罵別人的先人長輩,「爾母婢也」,你母親是婢女這句話拿來罵古人的話,對方絕對會和你不死不休。
所以中元節和一些其他祭祖的節日在古代是非常隆重的,比現在的儀式感要強得多了。
當然,到了現代,中元節其實祭祖的意味已經相對淡薄,更多的是生者寄託對死者的思念,不過在老一輩人眼中,還是非常重視這個節日。
你如何看待中元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