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雁塔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竹扎技藝項目西安市傳承人經金山老先生來到小寨路街道紅專南路社區,為居民和社區幹部展示中國傳統民間竹扎技藝。經老先生身旁不遠的會議桌上,造型各異、製作精巧的各式人物、建築等竹扎製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他製作的古代戲樓、西安鐘樓、西安大雁塔、長安塔以及鳥巢蟈蟈籠、農村的推車、黃包車、白鹿等栩栩如生,特別是空心竹竿彎曲造型的物件,過渡自然柔和,彎曲自如。
竹扎技藝歷史悠久,反映著中國人民的情趣和智慧,2011年被列入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8歲的經金山自幼師從父親學竹扎、木工技藝,他將竹扎技藝加以發展改進,將木工的榫卯連接技術用於竹扎技藝,製作出古代亭臺樓閣、動物、車船等,形象逼真,比例精確,工藝精湛,堪稱一絕。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個故事。每一次的構思、製作,都是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一輩子的堅守。這一次,他又帶來了精心構思製作的即將於2021投入使用的第十四屆全運會主會場微縮竹編建築,結構嚴謹,立體感強,極具觀賞價值。
紅專南路社區黨委書記閆中華在聽完經金山老先生的創作歷程後動情的說,非遺傳承人到這裡與我們社區與居民交流互動,展示非遺技藝,傳播非遺文化,不僅活躍了社區文化生活,使非遺文化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而且宣揚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