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繼驚蟄節氣之後,我們又迎來了春分時節。
今天是2020年3月20日,春分,春光正濃時。
所謂春分就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每年公曆大約為3月20日左右,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半球的季節相反,當北半球是春分時,南半球則是秋分。
2020年春分是幾月幾日?
2020年春分是3月20日,星期五,庚子年(鼠年)二月廿七,今日距離2020年春分還有7天。春分於每年公曆3月20日或3月21日交節。
春分是什麼意思?
春指的是春季或者春天。而「分」其實有多重含義。首先,其分的是晝夜。農諺說「春分秋分,晝夜平分」,在春分節氣這天,白天和黑夜分別都是12個小時了。這一點在農曆書中也有記載:「鬥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第二個含有則是把春季一分為二。古人把立春和立夏這個期間劃分為春季,其中整整是90天,而春分正好在立春、雨水、驚蟄三節之後,每個節氣都恰好是15天,三個節正好45天,這樣正好是春季的一半,所以春分也有平分春天這個意思。
春分節氣到了,氣溫也開始明顯上升了,在北方的天氣已經變暖了,而南方大部分地區的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在很多地區還流傳著「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等農諺。並且這個時候也是播種的好時節,在民間還流傳著「驚蟄到春分,下種莫放鬆」、「春分種子普遍搶,有田種在春分前」等等老諺語。
西漢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中提到:「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就是說,春分時晝夜等長,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逐漸晝長夜短。
依照節氣到來的時間,在特定的方位舉行隆重的儀式,是一項古老的時令習俗。在古代,春分時一般會舉行祭日儀式。
《禮記》記載:「祭日於壇。」按照孔穎達的註疏就是「謂春分也」。自周代起,此習俗歷代沿襲。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大多設在京郊。
明、清兩代,北京日壇成為皇帝在春分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餘的年歲由官員代祭。
祭日雖然比不上祭天與祭地典禮,但儀式也頗為隆重。清朝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裡提到:「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春分為什麼要豎蛋
春分時,有一個遊戲很是知名,那就是「豎蛋」。遊戲方法簡單有趣:取一枚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想辦法把它在桌子上豎起來,多加嘗試,成功者也有不少。
對上述遊戲的原理,有一種說法稱:春分晝夜等長,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有利於豎蛋;此外,雞蛋的表面其實高低不平,有許多突起的「小山」,找準平衡點,雞蛋就能豎起來了。
過去,在春分還有挨家送春牛圖的:它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喚作「春牛圖」。
送圖者大多是一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春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即興發揮,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此舉俗稱「說春」,說春人便叫「春官」。
此外,春分還有多種習俗。民俗專家蕭放對記者表示,春分習俗的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當天晝夜平分,古人還會在這天校對度量衡器具,以取公平之意。
春分習俗盤點
釀酒。
在山西流傳著春分日釀酒的習俗。《文水縣誌》記載:"春分日,釀酒拌醋,移花接木。"在山西陵川,春分這天不僅要釀酒,還要用酒、醋祭祀先農,祈求莊稼豐收。造春分酒是山西、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浙江等地流行較為廣泛的習俗。
吃春菜。
嶺南地區春分日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作"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春菜一般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人們認為:"春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粘雀子嘴。
有的地方春分這一天按習俗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籤穿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祭日。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周禮天子春分日於日壇祭日。《禮記》載:"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到了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也有記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日壇坐落在北京朝陽門外東南日壇路東,又叫朝日壇,它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餘的年歲由官員代祭。春分祭日雖然比不上祭天與祭地典禮,但儀式也頗為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時,用奠玉帛,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禮。清代皇帝祭日禮儀有:迎神、奠玉帛、初獻、亞獻、終獻、答福胙、撤饌、送神、送燎等九項議程,也很隆重。
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活動,周代為甲日,後多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始有春、秋二社,約在春分、秋分前後舉行。北宋詞人晏殊《破陣子》詞中有句"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即可證春社的大致時間。
社日活動以祭土地神為主,又可分為官社和民社。官社莊重肅穆,禮儀繁縟;而民社則充滿生活氣息,成為鄰裡娛樂聚會的日子,同時有各種娛樂活動,有敲社鼓、食社飯、飲社酒、觀社戲等諸多習俗。到魏晉隋唐後,春社又增加卜禾稼、種社瓜、祈降雨、飲宴等內容,甚為風行。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有云:"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想見古時民社的熱鬧場面。春社除了祭祀土地神以求豐年,還有指導農事、娛樂睦族、宣政教化等作用。
春祭。
我國南方某些地區農曆二月春分就開始掃墓祭祖,叫作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