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技術究竟只是製造奇觀的特殊技藝,還是電影人發揮想像力的利器?爭論從來沒有停止,而隨著《飛屋環遊記》、《阿凡達》等大批3D電影面世, 被稱為3D電影元年的2009年成了特效電影史上一個新的節點。回顧過去,了解特效電影如何一步步走來,你將對「下一個10年能看到什麼樣的電影」心中有數。專題策劃:周嫻撰文:王振國
從未停止的大辯論
正方:3D反盜版,票房制勝法寶
《阿凡達》的出現再次令觀眾陷入對特效電影的狂迷。《好萊塢報導》稱:「《阿凡達》用一種令人目瞪口呆的方式把科幻片帶進了21世紀。」
在此之前,3D電影還沒有足以獲得全球性認可的作品,之前的《地心歷險記》等真人3D立體電影被認為僅僅是在熱身,而同樣運用3D技術的《大戰外星人》、《飛屋環遊記》始終被認為是動畫片。隨著未來數十部通通使用3D拍攝的影片面世,3D技術被認為將和CG技術一起,全面推動電影視聽效果的進步,不斷突破電影表現能力的限制,拓寬電影的終極疆界。
有了新的3D技術,如虎添翼的特效大片又多了一件反擊猖獗的盜版、下載的法寶。在此之前,影史全球票房十強影片榜單就被《指環王3:王者歸來》、《加勒比海盜2:聚魂棺》等特效大片佔據。3D電影近年來得到不斷發展,正是電影片商考慮到觀眾必須進電影院才能體會3D電影,才不斷打造這把新的商業利刃,而此舉確實吸引了觀眾重新進入影院。引領3D潮流的《阿凡達》目前的票房奇蹟,則被看成是電影業抵抗盜版的最新代表作。
最賺錢影片,少不了特技,影史全球票房十強影片(單位:美元)
1、《鐵達尼號》 18.429億
2、《指環王3:王者歸來》11.191億
3、《加勒比海盜2:聚魂棺》 10.661億
4、《阿凡達》 10.254億 (上映17天)
5、《蝙蝠俠6:暗夜騎士》 10.019億
6、《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9.747O
7、《加勒比海盜3:世界盡頭》 9.609億
8、《哈利波特與鳳凰社》 9.382
9、《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 9.293億
10、《指環王2:雙塔奇兵》 9.252億
反方:震撼未必感動,明星演技仍是法寶
特效電影給你帶來的究竟是鋪天蓋地的震撼,還是抓心撓肝的感動?在不少影院調查中,觀眾認為震撼則震撼了,但「感動」則未必。
即使是《阿凡達》首映過後,媒體也不是全部一片好評,《綜藝》、ComingSoon網站等媒體紛紛批評《阿凡達》僅僅是提高了技術標杆,而在劇情上根本沒有挑戰性,因為「類似的故事已經被拍過很多遍了。」
除了《阿凡達》導演卡梅隆之外,因偏好特效技術導致影片出現偏頗還大有人在:隨著電腦技術發達,《阿甘正傳》導演羅伯特·澤米斯基的電影越拍越好看,在視覺上十分愉悅,每部電影的特效技術都足夠引領潮流,不過他近幾年的作品《極地特快》、《貝奧武夫》以及最新的《聖誕頌歌》都被看做是失敗的作品,因為他狂迷特效,導致電影情節旁落到次要位置,票房也不怎麼樣。
大批跟風作品反響平平,也證明了僅僅有特效是不行的。在《指環王》系列開啟了新的魔幻片時代之後,跟風作品包括《納尼亞傳奇》、《黃金羅盤》、《龍騎士》都開始紛紛開拍,希望能繼承《指環王》的魔幻片傳奇,但反響並沒有預期中那麼大,這股魔幻風潮遭到打擊。
另外,CG角色能否淘汰真人表演和實景拍攝?自《最終幻想》問世以來,這個觀點始終遭到不少人的反擊,認為特效創造出來的角色永遠不能淘汰真人演員。
特技進化史30年八大特效片
作為電影史上票房最早破億的電影,《星球大戰》被認為開啟了特效電影的一個新時代,特效場面正式開始「大賣特賣」。同時,自那時起,越來越多的電腦製作圖像被運用到了電影作品中,不但取代了傳統特技,也令視覺效果的魅力已經大大超過了電影故事本身。在不斷突破之餘,這些電影之間也有前後繼承關係,沒有彼得·傑克遜創造的角色「咕嚕姆」以及羅伯特·澤米斯基最先運用的「表情捕捉」技術,就沒有卡梅隆的《阿凡達》。
1977年 《星球大戰》
突破點:模型拍攝、特效化妝
《星球大戰》混合了諸多文化,運用了模型拍攝、幕布技巧、特效化妝,甚至包括「給人穿上機器人外殼」等原始特技,傳統技巧先進方法一起上,反而帶來新鮮的趣味。特效公司「工業光魔」隨影片一齊誕生,成為第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特效電影公司,並成為特效行業的標杆。
1988年 《誰陷害了兔子羅傑》
突破點:動畫與真人同臺
羅伯特·澤米斯基創新地讓動畫人物和真人同臺演出,那隻充滿質感的兔子羅傑沒有任何破綻,仿佛真的「活了」起來,站在真人的旁邊。而這部電影的意義在於讓特效技術逐步邁向了CG角色時代,日後《指環王》、《黃金羅盤》等大片中的CG人物都有兔子羅傑的影子。
1991年 《終結者2》
突破點:數位技術製作的人物媲美真人
液態機器人T-1000跳到直升機中變身成了飛行員、最後被阿諾的炮火轟成兩半的場面令人記憶猶新。它前後耗費了40餘個特效鏡頭,看起來絲毫不比今天的特技遜色,同時這個角色也引發了「數位技術製作的人物能否取代演員」的討論。
1993年 《侏羅紀公園》
突破點:攝影技術達到驚人效果
長頸龍、霸王龍——史匹柏和SGI矽圖像以及工業光魔等幾家特效公司合作,耗資上千萬美元才能完成十分鐘左右的電腦特效鏡頭,但史匹柏沒有用CG技術,而是藉助恐龍模型來拍攝,再加上傳統的前投影技術、幕布技術、攝影機的高速移位等等,居然也達到了驚人的效果。
1999年 《黑客帝國》
突破點:電腦特效
從《黑客帝國》開始,電影特效和電腦特效畫上等號,該片運用電腦特效處理爆破和動作場面,提供了以酷為美的特效鏡頭,包括用360°旋轉鏡頭表現打鬥、子彈時間、虛擬世界,概念和手段引起廣泛關注和模仿。
2001年 《指環王》
突破點:CG技術、人物動作表情捕捉
導演彼得·傑克遜幾乎動用了所有的電影特效技術:模型、特技化妝、綠幕、CG技術、人物動作表情捕捉等等,新舊特效手段一應俱全,更前所未有地創造了全CG製作的角色「咕嚕姆」,堪稱當時最為複雜的數字合成人物,不但動作活靈活現而且表情惟妙惟肖,演技不輸片中真人,在咕嚕姆出現幾分鐘後,觀眾就完全接受它是片中的一個重要人物角色。而它所用到的技術,是通過前期掃描真人表情和動作,再經過後期電腦處理完成。咕嚕姆的誕生標誌著電影特效又前進了一大步。
《金剛》中8米多高的金剛在銀幕上的一舉一動皆令人震驚。 |
2005年 《金剛》
突破點:新老特技的完美結合
8米多高的金剛和同樣高大的三隻史前巨龍上演精彩打鬥,除了運用自己最為擅長的CG技術之外,彼得·傑克遜在模型製作下了很大工夫,證明了新老特技的完美結合,才是真正的王道。還有陰森恐怖的骷髏島、上世紀30年代的紐約街景,都將該片推上經典片位置。
2009年 《阿凡達》
突破點:3D技術和CG完美結合
在拍攝完《鐵達尼號》以後,卡梅隆就沒有過電影作品問世,他的目的就要等到3D電影的環境和技術成熟了,才著手製作《阿凡達》這部電影。由於該片大量結合3D技術和CG角色,被認為帶來了真人3D影像的革命,傳統2D電影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