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所得稅退稅可以退多少 個稅退稅打給誰是退給個人嗎

2020-12-14 閩南網

  個人所得稅退稅補稅是現在很多人都在關注的,很多人都想要知道自己是退稅還是補稅,退稅的話能退多少呢?不清楚的可以看看文中的計算公式。

  個人所得稅退稅能退多少

  計算公式如下:

  2019年度彙算應退或應補稅額=[(綜合所得收入額-60000元-「三險一金」等專項扣除-子女教育等專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捐贈)×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2019年已預繳稅額

  計算結果大於0,稅務局會給我們退稅,計算結果小於0,我們需要補稅給稅務局。

  綜合所得收入額=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取得的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等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的收入額。

  個人所得稅退給單位還是個人

  個稅退稅退給私個人的。

  個人所得稅3月31日,黑龍江、上海、浙江、福建、山東、河南、湖南、重慶、四川、西藏、寧夏、寧波、廈門、青島等14個省市手機APP、自然人電子稅務局等遠程辦理2019年度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年度彙算功能開通,這些地區的納稅人可以通過上述渠道便捷辦理年度彙算。

原標題:個人所得稅退稅能退多少 個人所得稅退稅是給單位還是個人

責任編輯:曾少林

相關焦點

  • 2020個人所得稅退稅標準計算公式 個人所得稅退稅是給單位還是個人
    2020個人所得稅退稅標準計算公式 個人所得稅退稅是給單位還是個人時間:2020-04-03 18:01   來源:騰牛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個人所得稅退稅標準計算公式 個人所得稅退稅是給單位還是個人 個人所得稅退稅補稅是現在很多人都在關注的,很多人都想要知道自己是退稅還是補稅
  • 退個人所得稅退幾年的 2020個人所得稅退稅計算公式
    計算公式如下:2019年度彙算應退或應補稅額=[(綜合所得收入額-60000元-「三險一金」等專項扣除-子女教育等專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捐贈)×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2019年已預繳稅額計算結果大於0,稅務局會給我們退稅,計算結果小於0,我們需要補稅給稅務局。
  • 個人所得稅退稅的錢是退回哪裡 個人所得稅退稅申報條件
    現在很多人都在個人所得稅app,申請辦理退稅,只要滿足條件的均可退稅。而個人所得稅退稅是退給個人嗎?退稅的的錢是退回哪裡呢?看下文。  個人所得稅退稅的錢是退回哪裡  個稅退稅退給私個人的,不是退給公司。
  • 申請個人所得稅退稅需要等多久時間 個人所得稅退稅幾天到帳
    個人所得稅現在可以申辦退稅了,身邊不少小夥伴都開始曬自己的退稅帳單了。而個人所得稅退稅需要多久?幾天能到帳呢?文中詳細介紹。  個人所得稅退稅如何退稅  打開個人所得稅APP裡面進去就看到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彙算清繳了,點進去看下自己是要補繳還是可以退。
  • 2021個人所得稅退稅時間是什麼時候?還可以退嗎?
    在2020年4月份的時候很多繳納個稅的人都享受到了退稅紅利,有的人甚至退了一千多,數額還是比較高的。近日,2021年度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開始確認,那2021個人所得稅退稅還可以退嗎?退稅時間是什麼時候呢?
  • 個稅彙算清繳退稅 個稅退稅怎麼退?
    個人可以從稅務局拿到退稅?小編一聽到這個消息一開始也是蒙圈的,我們國家什麼時候個人可以退稅啦?通過個稅年度匯,假如小明每個月收入1萬勞務報酬,到年底算一算竟然可以退稅18120元!  這麼好的事兒該怎麼辦呢?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我們邀請中瑞方勝公司高級財稅顧問孫曉川老師,為大家抽絲剝繭講述如何拿回我們的退稅!
  • 個人所得稅怎麼退稅?個稅退稅款何時到帳?
    4月1日,「個人所得稅」登上了熱搜新聞榜,點開一看原來是個稅史上首次年度彙算開始了。很多小夥伴也曬出了自己個稅退稅的金額,從幾十元到幾千元不等。那2020年個人所得稅退稅流程是怎樣的?什麼時候能到帳?哪些人可以申請呢?一、2020年個人所得稅退稅流程是怎樣的?
  • 申請個人所得稅退稅要多久?
    個人所得稅現在可以申辦退稅了,身邊不少小夥伴都開始曬自己的退稅帳單了。而個人所得稅退稅需要多久?幾天能到帳呢?文中詳細介紹。個人所得稅退稅如何退稅打開個人所得稅APP裡面進去就看到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彙算清繳了,點進去看下自己是要補繳還是可以退。如果顯示未開通的,應該是部分區域還沒開通,可以先辦理補錄和綁定銀行卡。值得一提的是,個稅退稅退給私個人的。
  • 個人所得稅退稅來了,為什麼會有退稅?繳納的個稅怎麼退?
    最近,個人所得稅可以退稅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很多人很驚訝,為什麼國家會選擇這個時候給大家退稅呢?自己究竟有沒有個人所得稅可以退呢?一般來說,年收入高於12萬元,需要申請退稅或者補交稅額超過400元,才需要進行申報。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退稅的前提有兩個條件:第一,繳納了個人所得稅;第二,符合退稅的條件。
  • 個稅需要補交不交會怎麼樣?2020個人所得稅退稅政策
    近期,2019年度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年度彙算已經開啟。對於年度彙算可能不少人都不太了解,簡單來講就是個稅多退少補,有的人可以退稅一萬多元,但也有的人要補繳個稅。那麼,2020年個稅要補交可以不交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吧.
  • 個稅退稅需要什麼條件?2020年個稅退稅
    個人納稅有時候很重要的,畢竟稅收也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所以企業公司以及個人有時候都是需要納稅,而納稅也是我們作為公民的義務。但是現在,消息指出有5種情況可申請退稅,究竟是哪五種呢?一起來看看規定!
  • 個稅app怎麼退稅?2020個稅退稅怎麼操作「個人所得稅」年度彙算...
    「個人所得稅」APP辦理年度彙算啦,你們都去申請退稅了嗎?這是自2019年1月1日新個稅法全面實施以來,個人納稅者首次參與到個人綜合所得稅的年度彙算當中。個稅app怎麼退稅?如何進行彙算?有哪些方便的途徑:手把手教你用第一步下載「個人所得稅」App首先在應用商店下載「個人所得稅」App。直接搜索「個人所得稅」或「個稅」均可找到。下載安裝後在「個人中心」註冊並登錄,注意儘量填寫完整個人信息,包括銀行卡信息、租房、房貸等。
  • 個人所得稅可以退稅了,但不是人人都可以退,看看你符合條件嗎!
    老實說,個人所得稅可以申請退稅,可以說從中受益的群體很多,如打工、個體戶、承包經營企事業單位、考稿酬吃飯、用優惠、吃利息、分紅、股息、財產租賃和財產轉讓等涉及很多領域。不難理解,個人所得稅會引起那麼多人關注,是因為與自己錢袋有關的事情。有些朋友藏不住喜悅,退稅成功後就急急忙忙地與大家分享,同時還曬出了自己的退稅金額。
  • 如何申請個稅退稅?個人所得稅app退稅流程
    怎樣申請個人所得稅的退稅和補稅,如果您在2019年換過工作,恭喜你,有可能您能領到一份特殊津貼,但也需要注意一下,如果您是需要補稅的,超過了國家規定的期限不補繳稅款,那麼會影響您的徵信,我周圍的朋友都已經提交過了,如果您還沒有提交,請儘快辦理。下面我們講解一下具體申報流程。
  • 如何申請個稅退稅?個人所得稅退稅到什麼時候截止?
    如果你2019年綜合所得全年收入額在6萬元以下但被預扣過稅款,可在3月1日至5月31日期間通過網絡以簡易方式申請退稅。此時,只需簡單填寫或確認您已預繳稅額、本人銀行帳戶信息,即可快捷申請退稅。  個人所得稅可以放棄退稅嗎  如果是屬於需要退稅的,是否辦理年度彙算申請退稅是你的權利,無需承擔任何責任。也就是可以放棄退稅。如果放棄退稅,可以不用辦理年度彙算。
  • 如何申請個稅退稅?個稅多退少補是什麼意思
    全國有多個城市上線了個人綜合所得稅的年度彙算服務,有不少讀者彙算後發現,自己竟還有多繳納的個稅可以申請退回。這筆退稅金額少則幾百元,多則幾千元,部分退稅數額比較多的甚至領到了上萬元退款。
  • 個稅可以退稅了!我退了150,白來的錢你不要嗎?
    遼寧已經開啟了個稅彙算清繳,開篇先貼一下退稅金額,。165塊錢,雖然錢不多,但...白來的錢,你不要嗎?小編身邊最多有退400多的,吃頓大餐沒問題了。截止31日晚間22點,個人所得稅已經登錄到微博熱搜第六名,關注度極高。
  • 個人所得稅還可能退稅?白領必讀:個稅年度彙算如何幫你拿到退稅
    來源:新浪財經直播預告:視頻課程3月31日下午15:00正式開講個人可以從稅務局拿到退稅?小編一聽到這個消息一開始也是蒙圈的,我們國家什麼時候個人可以退稅啦?但是不要懷疑,千真萬確!答:是指居民個人將一個納稅年度內取得的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等四項所得(綜合所得)合併後按年計算全年最終應納的個人所得稅,再減除納稅年度已預繳的稅款後,計算應退或者應補稅額,向稅務機關辦理申報並進行稅款結算的行為。二、什麼是綜合所得?
  • 2020年個人所得稅怎麼退稅?2020年個人所得稅退稅政策
    你要去做退稅的這個事兒,首先你要知道我們國家在之前沒有多久是進行了一次個人所得稅的改革的,其中包括起徵點提高到5000(讓很多人沒有了交稅的「權利」),還有就是有了6個專項扣除(就是繼續加高你的起徵點的意思),以及這次關注的退稅的事情,這個事情官方的叫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彙算清繳。
  • 2020退稅怎麼辦理?2020退稅超詳細流程步驟 2020退稅能退多少
    由於疫情,延宕近一個月的2019年個人所得稅年度彙算,終於開始了。個稅年度彙算,通俗地講,就是在已預繳稅款的基礎上"查遺補漏,匯總收支,按年算帳,多退少補"。新個稅法實施後,單位每月代扣的個稅只是預繳,有可能多繳,也有可能少繳,一年後算總帳再多退少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