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雙版納是去年年底的事兒,去之前也沒有確定完整的路線,結果這次雲南行歷時整一個月去了6個地級市,不算村鎮,去15個地方,算是完成了一次深度遊。
路線如下:
西雙版納【景洪(曼飛龍)-勐臘(中科院植物園)-勐海(南糯山,勐景來,打洛)】—普洱【瀾滄(景邁山,老達寶)-孟連-西盟】—臨滄【滄源(翁丁)-鎮康(南傘)】—德宏【芒市-瑞麗(畹町)-隴川(戶撒)-盈江】—保山【騰衝(和順)】—怒江【瀘水(六庫)-貢山(丙中洛)】
我第一次去雲南是2013年初,那時候是跟單位的團去的,走傳統的昆大麗線,第二次是2016年末,自己去了大理和騰衝,第三次是去年春天,環洱海騎行看櫻花,第四次就是去年末,滇西南邊境線一月遊。
從這個頻率上看,就知道我對雲南真是情有獨鍾,基本上每次有長假,第一選擇就是去雲南。
其實雲貴川藏疆這些地方自然風光都美,為啥每次都去雲南。
一個是雲南氣候冬季氣候是最舒服的,我之前的長假多數是春節前,另外像西藏這樣的目的地一個人去玩兒要考慮高反和身體狀態,四川和貴州比較適合春秋兩季,所以雲南成了這幾年我旅行清單上的常客。
滇西南之行的視頻已更完,留言中不少朋友問我,一個女生玩兒邊境線多不安全呀,為啥不找個同伴呢?
其實雲南之行並不是我第一次一個人旅行了,算起來從2010年大學時候一個人到青島旅行到現在,這十年大多數旅行都是我一個人去的。
因為一個人旅行比較容易成行,有假期,買張車票,可以說走就走,至於怎麼玩兒住哪兒,這些可以邊走邊規劃,有同伴的話,難免要顧及對方的感受,比如協調出行時間,規劃路線,大致定個預算啥的,比較麻煩。
至於安全問題,我旅行中很少晚上出門,也基本不坐夜車,天亮出來,天黑回賓館,衣著風格以休閒運動學生裝為主,定酒店會選擇評價在4.8-5分之間的,出門在外謹記得要懂禮貌與人為善。
另外,國內的治安還是很不錯的,旅途中也遇到過不少好心人,只要是單純的去看看風景吃吃美食,大概率還是比較安全的。
至於一個人旅行是不是無聊,如果是沒有任務的旅行,可能還有點兒,像這次雲南行,這種邊拍攝邊旅行真的沒法搭伴,一路上要幹的事兒挺多的,做功課,錄視頻,拍照,修照片,發微頭條,真是身邊有個遊伴對方一定覺得被忽視感受很差。
當然,核心還得是喜歡一個人旅行,那種不能忍受一個人呆著的朋友,就適合去搭伴。
滇西南之行,全程拍了視頻,所以遊記一直拖著沒寫,因為疫情原因,後續的出行計劃滯後了,就決定利用這段時間把落下的遊記補補。
寫之前我也糾結到底用啥方式來寫,旅行日記?攻略?還是挑幾個印象深刻的景點?
想想寫的目的,總結起來有倆,一是為了給自己留個紀念,就像我現在回頭看滇西南的視頻,記錄很多當下的感受是這會兒一點兒不記得的,二是給別人提供個參考,但算不上攻略,就是每去一個地方的第一印象,順帶穿插點兒吃住行的建議。
基於以上兩點,我就按照時間順序,回憶一下旅行中值得被記錄的點滴,每個地方的側重點可能會不同。
版納會寫怎麼選景點省錢又好玩兒
普洱寫不能錯過的邊境小縣城
臨滄寫有點兒失望的原始部落
德宏寫除了瑞麗芒市還有哪些適合養元氣的地兒
保山只寫深度遊和順
怒江寫人神共居丙中洛
大體做了以上規劃,寫時候可能會有微調,大家想了解哪方面,也可以留言。
算上這次寫滇西南圖文遊記,我現在在頭條主要用三個方式分享自己的旅行,分別是微頭條,視頻和圖文,跟大家說說這三個方式呈現的內容有啥不同。
我的微頭條
用短篇文字記錄旅行當下的感受,通常都是在旅行中等車,等餐,中途休息的碎片時間寫的,內容絕對是新鮮出爐的,但難免比較零散,不方便查找。
我的視頻
影像和聲音記錄旅行當下的感受,旅行中每天大概拍半小時到一小時的素材,然後剪輯成3-5條視頻。內容也是新鮮出爐的,不過因為要剪輯,發出時間會滯後一點。
我的圖文
用長圖文記錄旅行結束後的感受,結尾再附上相關的視頻連結。這個內容是經過時間沉澱的,並非當下的感受,不過對於找攻略的盆友比較有條理,方便看,對我自己而言,旅行過後寫寫感受也是把碎片化的思緒做個整理,很有意義。
這篇作為滇西南系列的第一篇,跟大家聊聊開寫前的一些思考和零散的想法,下篇起我們直入主題,第一站寫西雙版納。
關於版納,這是一個旅遊產業鏈非常發達且成熟的地方,怎麼不花冤枉錢玩兒到重點,挑景點是個技術活兒,下篇就來分享我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