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髒!亂!差!」、「騙秤、魚腥味、髒水浸腳」是大部分人提到農貿市場的第一印象,可如今走進位於深圳市福田區沙頭街道的上沙綜合市場,市民對農貿市場的看法有了180°的轉變——清爽潔淨的地面,整齊有序的檔口,一塊塊實時滾動著菜價和食品抽檢結果的電子顯示屏……沙頭街道通過改造升級轄區內6家農貿市場,讓「菜籃子」拎得更舒心。
居民:環境清新,菜品放心
「以前我不愛逛菜市場,地面汙水橫流的,氣味也不太好聞。」參觀了改造後的農貿市場,轄區居民朱女士感嘆,現在市場的環境可以媲美超市,「不僅衛生乾淨,而且還沒有異味。」
已經改造完成的上沙綜合市場建於2006年,由於早期通風、採光、排水等設計不夠合理,經過十幾年的使用後,排水系統極易堵塞,導致地面積水不斷。在通風不佳的情況下,菜市場內異味撲鼻。今年8月24日,上沙綜合市場啟動改造,在改造施工、裝修標準、空間布局等各個環節均予以升級,包含蔬菜、豬肉、冰鮮、海鮮等品類,真正做到裝修超市化、環境更優化、設施智能化、管理集成化。
「如今走進上沙綜合市場,環境比以前好多了,感覺買菜的心情都好了不少。」同時還有市民表示,改造後所有的菜品都可溯源,對於保障食品安全也至關重要,「現在買菜不僅價格實惠,還可以看到商品的檢測結果,吃起來更放心了。」
攤主:優化升級生意更興隆 智慧監管運營更便利
沙頭街道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改造期間近100個商戶被安排前往政府統一設置的臨時安置區,以搭建帳篷的形式成功轉移商戶,切實做到了無縫銜接。
走進該市場,變化最大的當屬水產區,農貿市場一直以來常被詬病的都是溼、髒、亂,為此,改造後的上沙綜合市場設置了水產卸貨區,「顧客由正門進來,水產區域設置了專門的卸貨通道,做到人貨分離。」在市場升級改造完成後,攤主陸續搬入場內,改善後的環境也讓他們更有信心。
昔日菜市場隨口報價的現象,在沙頭街道的農貿市場已不復存在。上沙綜合市場的各檔位上都安裝了智慧計量器具,這些器具會接入深圳市市場監管局智慧計量系統,進行實時動態監控,嚴防作弊,並對接農產品流通追溯及物價數據。
街道:農貿市場舊貌換新顏 民生工程潤物細無聲
事實上,這只是沙頭街道農貿市場升級改造的一個縮影。「升級改造後的農貿市場,從硬體到軟體都得到優化升級,就是為了讓市民們買得更放心、更安心、更省心。」據沙頭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沙頭街道轄區內共有新沙惠民街市、新洲花園街市、沙嘴街市、新洲肉菜市場、沙尾肉菜市場、上沙綜合市場等6家市場參與此次升級改造計劃,改造面積共約13940平方米。截至目前,6個市場已全部改造完畢並投入使用。
如何在短時間內完成6個農貿市場的改造工作?為了順利推進工作,在市、區兩級政府的精心指導下,沙頭街道結合實際,將農貿市場打造成環境優美、布局合理、配套齊全的一站式購物中心。
高度重視,深入調研摸排。自該項工作啟動以來,福田區領導高度重視農貿市場改造和新建工作,多次到現場督查指導。在施工階段,沙頭街道督促各市場和施工單位,在確保質量、安全及文明施工的前提下,加班加點,嚴格按照工期完成改造工作。升級改造完成後,根據福田區創文常態化要求,增加創文氛圍,街道統一採購了一批圍裙發放到各市場;制定管理規範,要求各市場做好日常各項管理,確保軟體和硬體同步得到提升,同時,在下一步物管城市的試點中,研究將市場的日常管理納入物管城市模式中來;要求各市場主體單位在市場改造完成後,不得增漲租金。
積極宣傳,動員聯合推進。沙頭街道通過召開動員大會、上門服務解釋等多種形式調動市場業主積極性;藉助完善設計方案並與原貌進行對比,提升經營者信心。
因地制宜,綜合完善改造。沙頭街道緊緊圍繞助推「雙區驅動」效應、福田區創文重要定位和目標,梳理原農貿市場的環境短板和薄弱環節,綜合各方面因素加強改造方案。
農貿市場既是最民生的基礎配套設施,也是提升市民生活品質和幸福感、獲得感的關鍵場所。沙頭街道將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工作作為重點民生工作來抓,使農貿市場告別「髒、亂、差」,打造「智慧」與「顏值」並存的農貿市場,讓沙頭百姓在品嘗「人間煙火味」時,能更好地共享數字賦能、創新驅動所帶來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統籌:張馨怡
文:張馨怡 林煒 彭文婷
圖:張馨怡 梅鴻濤
製版:陳欣 王娟娟 黃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