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日本宮廷劇中,我們常常看到那些日本武士們,都留著一個非常有個性的髮型,除了腦袋兩側保留著濃密的頭髮,腦門往上部分往往油光鋥亮寸草不生,而在頭頂靠近後腦勺的部分,還會盤一個髮髻,遠遠看去,宛若一個個未老先衰中年謝頂的大叔一樣。
事實上,這種地中海式髮型,在日本武士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他們將髮型弄成這樣,正是為了彰顯其武士的身份,而這種髮型還有個專屬的名詞,叫「月代頭」。
那麼日本武士們是出於何種目的,將髮型弄成這種外人看來,不倫不類的形狀的呢?
(頂著「月代頭」的日本武士)
一、女真的仿生品。
月代頭看上去既不美觀,還顯得搞笑,可為什麼能成為歷史上日本武士們最為鍾愛的髮型呢?根據日本歷史的記載,月代頭最早出現於日本平安時代末期,當時我國正處於唐末宋初時代。由於航海的發達,中日兩國間的交流非常頻繁,島國日本面對爛漫的華夏文明,驚奇得目瞪口呆。於是處處都以中國為榜樣,凡是日本所沒有的,都照葫蘆畫瓢模仿。
可是在我國歷史上也沒有過月代頭相關記載,出土的古代畫作上,也從沒有見過我國古人留有這樣的髮型,日本人是從哪兒學的呢?
其實,這種月代頭確實不是中原漢族的產物,但的確在中華大地存在過,在宋朝時期,北方的女真人入侵中原,成為華夏大地的主導勢力,他們當時的髮型,就和日本的月代頭差不多。
在一些反映女真伐宋的影視劇中,比如嶽飛時期的金國騎兵,就是把劉海以及往上的頭髮全部剃光,頂部的頭髮還會紮成小辮,這樣在馬背上作戰時,才不會讓過長的頭髮擋住視線。而且能維持很長時間不剃頭,滿足長途奔襲連續作戰的需要。
來我國交流的日本武士們看到女真騎兵們這種獨特髮型,很快將它引回本土。當時日本常年處於幕府戰爭之下,而部分日本武士僱傭兵,開始效仿勇猛的女真騎兵剪這款髮型。
二、髮型的功效。
月代頭在日本流行,還有一個原因,那些沒有剪月代頭的武士,在戰場上常常會因為劇烈運動,頭髮四散開來,戰場上極易遮住臉面擋住視線,影響戰鬥。
於是他們也開始將月代頭作為武士標準髮型,這樣即使頭髮在戰鬥中散落,也只會披散於兩側和後面,不會影響視野。
而有一部分日本武士在上戰場時,常常戴著沉重的鐵盔。時間一久,長滿濃密頭髮的腦袋就會因溫度過高而頭暈腦脹,對戰鬥勢必造成影響。另外,武士們還需要提醒自己保持清醒,因為頭腦一旦發熱,就容易衝動行事,付出不可挽回的代價。所以為了時刻保持冷靜,出於實用性考慮,也會把頭型剃成月代頭。
江戶時代時,雖然幕府戰爭結束了,但是這個髮型卻一直保留了下來,因為日本一直崇尚武士道精神,普通民眾都以成為武士為榮,這個頭型很快在民間也流傳開來,一下成為日本最流行的髮型。
任何一種事物受到追捧,必然受到有影響力人的示範效應。那些在幕府或宮廷裡任職的官員,由於工作壓力大,經常會掉頭髮,大多都有謝頂。為了掩飾脫髮的事實,日本上層統治階層開始自發流行月代頭,將這種髮型作為審美主流,這樣所有的人頭頂一個樣,也就沒人在乎禿頂的事了。
(沒落的「月代頭」)
三、武士的沒落。
幕府封建統治結束後,日本武士也成為過去時。後來,明治天皇開始在全國推動全盤西化的維新運動,去除封建幕府的傳統印記。還在1871年頒布了一條《散髻脫刀領》,鼓勵那些日本武士學習西方現代文明,可以不用綁髮髻和剃月代頭,甚至連武士刀都不用隨身佩戴。
進入現代社會以後,火器時代的戰爭讓冷兵器更加沒落,職業的武士沒有了生存空間,紛紛改行,月代頭就更加沒有市場了。
歷史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一些過時的東西終將被淘汰。就像八十年代我國男青年們,流行的燙髮花襯衣牛仔褲一樣,早已被新鮮元素所代替。如今在日本,毫無美感的月代頭也算是絕跡了,而且沒有人會懷念這款髮型,就好像我們不會懷念清朝時的馬辮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