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上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八周年座談會,暨2020第三屆中國非遺春節聯歡晚會啟動儀式在北京成功舉行。此次活動由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中國非遺春晚組委會、廣東廣播電視臺北京節目製作中心等單位聯合主辦,南京星諦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安徽康成美橋產業園發展有限公司、天然草堂(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辦。
座談會現場
來自全國各地的十多位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泥人張第四代傳承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錩,中國核雕專業委員會主任、光福核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宋水官,風箏製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哈亦琦,國家非物質遺產明式家具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許建平等近百位領導、嘉賓、媒體出席了本次座談會。
參加座談會傳承人代表
2011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裡程碑,是我國文化領域一部具有歷史意義的法律。時至今日,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進步。在《非遺法》頒布八周年之際,在北京坊這個具有文化歷史地標意義的地方舉辦紀念《非遺法》頒布八周年座談會,重溫《非遺法》,了解其深刻內涵,意義深遠。
北京市文聯原黨組書記 沈強
作為宣傳、落實《非遺法》的一個好形式、好載體——中國非遺春節聯歡晚會已經在全國成功舉辦兩屆,今天同時也是2020第三屆中國非遺春晚啟動儀式。三年來,中國非遺春晚組委會的團隊成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敢於擔當,立志把中國非遺春晚打造成一檔高品質、高層次 、高水平,具有深厚、豐富文化內涵的大型公益電視節目。
泥人張第四代傳承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張錩
張錩在座談會中表示,《非遺法》的實施讓社會各界開始關注非遺,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氛圍。「作為代表性項目的傳承人,我們必須做到活態傳承,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豐富發展,作品要融入時代反應生活。而中國非遺春晚反映出了本土文化的自覺認同,體現出了強烈的文化責任和使命感,它弘揚傳播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晚會的形式講述中國的非遺故事,這無疑是益於當代功在千秋事之事。」
羅楊向中國非遺春晚組委會贈送書法作品
朱小健作為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主任也是中國非遺春晚的創始人,他介紹,晚會的成功是上千名演職人員艱辛努力的結果。「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大都年事已高,但仍然不遠萬裡從各地趕到現場,就是為了到現場錄製一個向全國人民拜年的鏡頭,說一聲感恩,沒有《非遺法》和相關政策法規的出臺,就沒有今天非遺文化的大繁榮!」 他表示,非遺春晚只是搭建了一個舞臺,來自全國各地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才是這個晚會的主角,弘揚工匠精神、讓全世界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魅力。
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非遺春晚組委會秘書長 朱小健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謝寶華
謝寶華表示,非遺傳承目前還面臨著很多嚴峻的問題。以傳承為例,技藝的學習過程枯燥乏味,還要做好埋頭吃苦的準備,可是現代社會中這樣的人選並不多。「我們所做的努力只是一個窗口,希望通過中國非遺春晚這樣一個舞臺,可以讓更多的人關注非遺,為非遺的傳承和保護添磚加瓦,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原黨組書記 羅楊
羅楊指出,目前,我國是世界上擁有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非遺普查資源總量達87萬項之多。自《非遺法》實施以來,中國的非遺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非遺其實就是民間藝術,它是人們世代傳承的文化印記,民間藝術和民間藝人從未像現在一樣被社會如此的尊重和認同,這就是對寶貴文化資源的認同。傳承人是非遺的載體和主體,傳承人身上攜帶著民族文化的基因和希望,而非遺在時代的長河中也具有永恆的審美的魅力。
組委會負責人李佔惠接受媒體採訪
2020第三屆中國非遺春晚啟動儀式
座談會期間,在現場眾位嘉賓的共同見證下, 2020第三屆中國非遺春晚的啟動儀式正式啟動。最後由著名古琴演奏家吳寒和北京龍在天皮影藝術團現場帶來了精彩的表演,將活動推向高潮。(沈甜)
[ 責編:楊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