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紋因紋飾取自如意造型而得名,如意歷史由來已久,或起源於「爪仗」,其出現或與東漢時期佛教東渡有關,在中國傳統佛像中多見有手持如意的造型。不過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亦有記載孫權曾發掘出秦始皇使用過的一柄白玉如意,可見如意在中國古代有著非常源遠的歷史。
如意起源於「爪仗」(即不求人),長度一般為三尺左右,頂端多見雲團、靈芝、團花等造型,柄端若指,用以搔癢,可如人意,故謂之如意。此外如意還是佛八寶之一,為僧人記錄經文的佛具,同時也多用於陳設。
魏晉南北朝時如意就已經非常普及,如意首段多呈彎曲回頭狀,暗合佛教「回頭即如意」的禪意,及至唐代,如意柄首已開始出現常見的三瓣捲雲式造型。
到了明清時期,如意已鮮見於實用,而是更多的作為裝飾,古時人家成婚,如意也多在聘禮清單之中。此外也有將如意陳放在正堂,頗具吉祥寓意。在材質的選用上也越發多樣和珍貴,早起如意多採用玉質,以應「君子溫文如玉」之意,自唐宋後如意逾顯奢華,如鑲嵌寶石或描以金飾等都非常常見,其作用也更多是為了凸顯主人的家境和社會地位。
清雍正·十二美人圖·立持如意
據記載,清朝之時,若有帝王登基,主管禮儀的大臣會向皇帝敬獻一柄如意,以示國泰民安,萬事順意;皇帝會晤他國使節時,也會贈送如意,表達友好,以示尊重。此外如大型年節,也多有贈賜如意的習俗。如意已經成為上層社會人物權力和財富的象徵,故而有「椒戚都趨珠寶市,一時如意價連城」的詩句。而如意紋也隨之成為一種吉祥祝福的裝飾圖案。
如意紋的誕生和起源尚無定論,一說如意紋的形成受到了中國傳統卷草紋或雲雷紋的影響,這兩種紋飾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出現,如六朝時期的雲岡石窟中就有以卷草紋和渦卷組成的卷草如意紋,此外雲雷紋也在之後逐漸發展演化出了雲氣如意紋。
卷草紋
另有一說則認為如意紋的出現可能受到西亞的心形渦卷紋的影響,甚至是起源於此。心形渦卷紋流行於東地中海及西亞地區,其造型特色是心形結構和渦卷特點,不過中國早在戰國時期就有心形結構的工藝品出現,但也無法排除如意紋飾的特點可能收到了心形渦卷紋的影響。
至明清時期,如意紋開始越發普及起來,相比於木質結構和絲綢品而言,如意紋在陶瓷領域有著千年不腐的優點,而擅長以物寓志的中國人常將如意紋與其他紋飾和器型相結合,組合成更吉祥、美好的如意,如紋於瓶身為「平安如意」、與卍字紋搭配為「萬事如意」、與牡丹搭配為「富貴如意」、與戟、磬搭配為「吉慶如意」、以四面如意組成「四合如意」等等。
仿清乾隆琺瑯彩米色地描金花卉紋瓶·底足·如意紋
仿清乾隆琺瑯彩歲歲平安雙聯瓶·肩部·如意紋
仿清乾隆琺瑯彩祥雲瑞蝠開光四季花卉圖紙槌瓶·肩部·如意紋
仿清乾隆霽藍釉描金寶相花如意耳瓶·頸部·萬事如意
粉彩開膛四季山水八方瓶·肩部·如意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