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4 23: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上周
小亦為大家介紹了
清代地圖上的虎城
今天我們精彩繼續
穿越時光的長河
一起來了解皇家牧馬場
皇家牧馬場
南海子地域,由於水美草豐,歷來就是牧馬養牲之地。早在隋唐時期,這裡就成為朝廷牧養軍馬的好地方。在南海子東南側涼水河畔,據說當時這裡分養著成群的馬駒,因此稱之為馬駒裡。養馬人為了渡河方便,就在涼水河上搭建了一座木橋,才始稱馬駒橋。
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建南海子皇家苑囿後,在苑內牧馬仍是一項重要功能。明代著名詩人在《至南海子詩》中就寫有「敕使日調沙苑馬」的詩句。而「沙苑」即是隋唐時期朝廷牧養軍馬的重要場所。詩人將南海子牧馬與沙苑相提並論,可知明代南海子也是朝廷牧馬的地方。
清廷入主中原,由於滿族本是馬背上的民族,無論是行圍狩獵還是行軍打仗,馬匹絕不能缺。因此,清廷規定:凡從軍者,無論兵種,均一人一馬。史料記載,僅京城御馬廄就有十六處:禁城四廄,皇城內五廄,京郊七廄。而京郊七廄中,除西郊安河村一廄外,其餘六廄均在南海子,南海子可謂是清廷牧養御馬的主要基地。
史料記載,康熙皇帝的御馬即餵養在南海子御馬廄中。康熙皇帝隨扈大學士在一首南苑紀事詩中寫道:「天閒晚向柳蔭開,鐵駟花驄盡上材。牽向御前都記憶,何年貢自渥窪來。」並在詩注中寫道:「上幸南苑,馬廄良馬甚多,一一記其所貢之人。」
清中期前南海子所設六處外廄中,所育養的主要是皇帝騎乘的御馬,而皇城內廄餵養的馬匹,每年四月至十月草盛季節才進南海子裡放青,數量並不是很大。另外,為了使南海子草場有計劃地適度放牧,清廷還對南海子內各級官吏個人蓄養的自用馬匹及牛、羊數量上有嚴格控制。
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記載:「康熙十一年四月奏準南苑官員人等在南苑內牧放馬牛,凡筆帖式領催等每名準養馬三匹;聽差人準養馬二匹;九門章京準養馬五匹、乳牛二頭;馬甲準養馬三匹;廄長準養馬三匹、乳牛二頭;廄副廄丁準養馬二匹;莊園頭準養馬十匹、牛三十頭。」另據乾隆十五年(1750年)奏準,喀爾喀蒙古族首領博爾濟吉特氏「拉日王多爾濟準在南苑牧放馬匹只準牧放三十匹以內,索特吶木多布齊只準牧放二十匹以內,嗎呢巴達拉亦只準牧放二十匹以內」。可見當時清廷對南海子牧放馬匹數量控制之嚴。
到了嘉慶時期,南海子(南苑)六馬廄仍承擔著圈養官馬(主要是御馬)的任務。不過,隨著宸遊減少,管理開始鬆弛,竟發生有大量私馬官養的弊端,其中內務府總管大臣丹巴多爾濟竟將家馬一百二十餘匹在南海子(南苑)馬廄中餵養。被查出後,受到了嘉慶皇帝的懲處。
至道光時期,內憂外患嚴重地威脅著大清帝國。特別是英帝國的軍艦在江蘇沿海一帶活動十分猖獗。清廷派兵抗英卻連連失利。道光皇帝急調兵防堵。為了加強牧養軍需馬,道光皇帝特將南苑原有六個御馬廄裁撤了二廄。
到鹹豐時期,國事日艱。既要抵抗外夷入侵,又要面對太平天國義軍。因此,軍隊所需馬匹更為緊迫,南海子(南苑)成為調集放牧軍需馬的主要牧場。據《鹹豐朝實錄》記載,鹹豐八年(1858年4月),諭軍機大臣:「調察哈爾備用馬二千匹,迅解南苑牧放,並令另選馬二千匹備用。」是年七月又諭:「現在金陵賊巢未克,江北防賊剩吃緊。此時天津防務較緩。著僧格林沁,於所帶馬隊內挑選三、四百名,酌撥馬隊二百名,所請另撥馬二百五十匹,即由南苑捐輸馬圈撥給,僧格林沁等,所派馬隊官兵,赴南苑領取,帶往浦口也。」僅過一個月,因僧格林沁嫌所調馬匹質量不好,鹹豐皇帝又諭曰:「現在南苑牧放馬匹,屢次調撥,膘壯者亦少。著該署部院,即在太僕寺牧群並捐輸馬匹,挑選膘壯馬八百匹,迅速派員解京,交南苑,以備牧放。」
另據《內務府來文》記載,從鹹豐十年(1860年)十月二十五日起至十一年(1861年)三月二十日止,南苑累計餵養軍需馬六萬一千九百二十七匹。還曾有從南海子(南苑)一次就調出一千四百匹的記載。該史料中還記載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二十七日至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三十日「共合計餵養軍需馬二萬八千八百一十九匹」和同治七年(1868年)夏秋二季「南苑出青牧軍需馬二萬六千四百九十二匹」。
以上記載說明,清晚期南海子(南苑)育養御馬已成次要,成為了朝廷牧養軍馬的重要基地。
▼ 推薦閱讀▼
END
本文由北京亦莊發布
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字:張友才
原標題:《亦城史話 | 皇家牧馬場》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