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搭把手,把土豆燒雞塊抬到車上!」「紅燒茄子出鍋沒有?」……晌午時分,一輛豫E牌照五菱箱式小貨車停在「醉太行寫生服務基地」門口,十幾個人忙裡忙外,張羅著往車上搬運午餐。此時,來自鄭州職業技術學院的280名學生,正在太行山裡寫生,等待著熱氣騰騰的午飯來暖心暖胃。
「嘿,這飯菜真香啊!」記者忍不住駐足,上前跟老闆桑強攀談起來。「我們只接待學生團體寫生,每名學生一天收60塊錢,管吃管住,一年能接待三四千人,年收入有20多萬元。」桑強憨憨一笑,生活的美好與幸福盡藏其中。
然而,從「窮窩窩」到「香餑餑」,位於太行山腳下的河南安陽林州人民足足走了半個世紀之久。半個世紀前,林州的十萬開山者,歷時10年,絕壁穿石,挖渠千裡,建起「人工天河」紅旗渠,把中華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巔。
石板巖村、魏家莊村、止方村……美麗鄉村連片成景,串起全域旅遊新氣象。林州市16個鄉鎮中,有12個發展鄉村旅遊,全市從事旅遊和旅遊相關的農戶已過萬人。
山路:竹扁擔與「金扁擔」
深秋時節,沿著林州市紅旗渠大道一路向西,太行山最美公路——林石線出現在記者眼前。平緩的公路如同一條彩帶,穿梭于楓葉流丹、層林盡染的太行山脈間,猶如置身十裡畫廊。
全長17公裡的林石公路蜿蜒逶迤,直插石板巖鎮心臟部位。甫一下車,石板路、石板牆、石板房映入眼帘,果真「鎮如其名」。在這裡,記者見到了林州市政協委員、石板巖鎮石板巖村黨支部書記王伏昌。1984年從部隊退役後,王伏昌便回到石板巖村工作,至今已有36個年頭,他是石板巖美麗鄉村建設的見證者。
王伏昌告訴記者,石板巖鎮位於太行山腹地,20世紀50年代以前,這裡共有326個自然村,60%的村莊處於山尖崖邊,交通極為不便,抬頭是懸崖峭壁,舉步是羊腸小道。由於崎嶇難走,人們把通往各村的道路稱為「閻王鼻子」「手扒崖」「鬼門關」。
「當年,馬車不能通行,小推車也用不成,唯一的運輸工具就是扁擔。」1946年,石板巖鎮成立了供銷合作社,社員們一根扁擔走大山,每天每人挑著八九十斤的貨物,蹚露水河上下山,幫群眾置辦生活用品、求醫問藥,鑄造了聞名全國的「扁擔精神」:一根扁擔挑在肩,山高路險只等閒;我為群眾來送貨,再苦再累心裡甜。
半個世紀的時間,林石公路經歷了從羊腸小道到土路、砂石路、水泥路,再到瀝青路的過程。路修好了,沿線和周邊村莊飯店、農家別墅、賓館、寫生基地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出來。
「2019年,石板巖鎮共接待寫生師生6萬餘人,產值3億元,寫生產業確實是我們鎮的一個增收富民的『大蛋糕』。這項產業的發展潛力很大,我們不能僅滿足於此,而是要加大引導和扶持力度,做強這個『大蛋糕』。」林州市政協委員、石板巖鎮鎮長李如兵說。
過去,聞名全國的「扁擔精神」發源於石板巖。而今,林石公路這條鋪展在太行山間的「金扁擔」,一頭是外面的繁華,一頭是山裡的鄉村,擔起了鄉村振興的重任。
山水:樂山樂水樂逍遙
「你從哪裡來?太行山知道。你為誰操勞?木麻黃知道。生是一粒種,紮根老百姓。任憑風沙呼嘯,一個信仰不倒……」在「四有」書記谷文昌的故鄉林州市石板巖鎮的村落中,這首名為《誰都忘不了》的歌曲為人們一遍又一遍深情傳唱。
而在當地,林州市政協委員、谷文昌的侄女谷翠平也小有名氣。這名氣,是靠真拼實幹累積下來的。
谷翠平是石板巖鎮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1989年,太行大峽谷旅遊產業剛起步時,她在石板巖鎮開辦了第一家小吃店。「剛開始,家裡只有三間破石頭房,吃飯只有農家飯,住宿條件也十分簡陋,只收1塊錢,一年能掙1000塊錢外加一桶食用油,都挺知足的。」谷翠平一邊收拾桌子一邊和記者拉家常。
谷翠平說,後來,政府修通了通往城區的路,來村裡寫生旅遊的人逐漸多了,生意也越做越紅火。不久,谷翠平把小吃店擴建成了集食宿、寫生服務為一體的農家院,還以她自己的名字為農家院取名為「小翠太行人家」,以熱情的服務、厚道的人品和獨具特色的風味吸引了眾多遊客。
記者留意到,通往「太行人家」的巷子兩側,名人留影貼滿了牆面。而小院進口處的留言牆,更是寫滿了英語、韓語、德語等多國語言,可見來往遊客之多、範圍之廣。
尤其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石板巖鎮春潮湧動,鄉村變景區、民房變客房、產品變商品,綠水青山真正成為老百姓的金山銀山,一幅鄉村興旺的嶄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以前村民大多是外出打工,現在守著家門口,有的開起了農家樂,有的開起了商鋪賣山貨,還有的到村裡農業觀光園打工,每年也能收入10萬元。」王伏昌說,以前村裡自行車多,現在村裡小汽車越來越多。
望著群山環抱中的村落,王伏昌感慨頗深,「以前守著青山綠水因為窮被人家看不起,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現在守著青山綠水就是守住金山銀山,我們會世世代代把這片青山綠水守護好!」
山村:農家小院滿庭芳
每天下午4點左右,黃華鎮魏家莊村的農家大鍋旁便擺開了陣場,熬製地道的農家大鍋稀飯,正式拉開魏家莊熱鬧的序幕。
劉小鋒便是其中之一,從2013年經營農家樂開始,熬稀飯便是他每天下午的必修課,雷打不動。「2塊錢一碗,添碗不收費。就是因為這一鍋農家稀飯,我的生意越來越好。」劉小鋒笑著說,隨著遊客越來越多,自家兩口大鍋也是越換越大,就這還不夠賣的。「大鍋稀飯是修紅旗渠時人們的『主食』,現在配上涼菜,是遊客喜歡的美食」。
望著眼前忙碌的場景,林州市政協委員、魏家莊村黨支部書記李明生百感交集。在林州市500餘位村支書中,剛當了6年村支書的李明生算是一名「新兵」,但他的到任,卻解了困擾黃華鎮魏家莊村30餘年的發展難題。
前些年,魏家莊村集體一窮二白、環境更是髒亂差。村民反映,缺乏好的「帶頭人」是魏家莊的「頑疾」。2014年,常年在外做建築工程的李明生「臨危受命」擔任村支書,「全國各地都來學習紅旗渠精神,周圍很多村莊都逐漸富了起來,看著眼饞。」
變化像鼓點,敲打著李明生的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著太行山和紅旗渠,我們能不能也幹點啥?
經過篩選考察,李明生選中「農家樂」,從此他就像著了魔似的把全部精力放在了這個項目上。外出取經,回村培訓,籌措資金,改造民宿,營造環境……如今,魏家莊紅旗渠兩邊,「農家樂」已達22家,家家遊客盈門。每當夜幕降臨,紅旗渠畔燈火輝煌,人聲鼎沸,成為太行山夜晚最熱鬧的去處。
「紅旗渠帶火了俺們農家樂,要讓俺農民真正『樂』起來!」李明生發自內心地高興。
村落皆為景,如在畫中行。醉心於鄉村美景中,記者不禁感慨,一脈相承的「紅旗渠精神」,在100萬林州人身上彰顯得淋漓盡致。
責任編輯:趙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