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越戰爭的2大謬論:東線打的不如西線,撤退比進攻傷亡大
有關於1979年的對越自衛還擊戰,感興趣的人很多,但是真正了解的人卻很少,不知為何,很多人對這場戰鬥普遍存在兩個錯誤的觀點:第一,東線打的不如西線;第二,撤退時的傷亡比進攻還要多,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01東線(廣西方向)打的不如西線(雲南方向)?
有這樣觀點的人,一般都是根據這兩個論點:首先是傷亡數據,東線比西線多,其次是雙方總指戰後職務的變化,西線總指楊得志戰後升任總參,而東線總指戰後卻退居二線。這當然都是事實,不過要是就以此來斷定東線不如西線打得好,未免有點不明事理。
為何東線的傷亡會比西線大?並非打的不行,也不是指揮上的問題,而是東線投入的兵力遠多於西線,而且東線的作戰面積以及規模都遠大於西線。對越反擊戰的主要作戰方向是東線,西線為次要方向。
兵力對比:東線19個陸軍師參戰,西線則是10個,相差1.9倍;東線面對的越軍兵力為6個步兵師,西線只有2個,相差3倍;西線的作戰區域面積大約是1400平方公裡,而東線僅一個高平戰場就達到2400平方公裡,相差2倍以上。
規模更大,人數更多,難度自然就更大,傷亡大於西線在所難免。還有一點,東線消滅的敵軍為34187人,傷敵5159人,抓敵1325人,合計約為40671人。而西線消滅敵軍13542人,傷敵2108人,抓敵848人,合計約為16498人。
除此之外,東線取勝的影響力也更大,戰略作用更加突出,當東線一舉拿下河內屏障諒山時,越軍上下立馬亂了陣腳,嚇得趕緊進行全國動員,因此,西線遇到的情況遠不如東線複雜,東線面臨的考驗更大。
而戰後楊得志升遷,東線指揮退居二線,這能說明什麼?這只是正常的調動,與此戰完全沒有聯繫,要知道當時東線指揮已經70多歲高齡,退居二線只是年紀大了而已。還有,楊剛調到西線,剛打沒幾天,他就因為身體原因入院治療,之後有其他人代替指揮,直至戰鬥結束。
02撤退比進攻傷亡大?
戰鬥進行到3月5號時,中方發布聲明,達到預期作戰目的,邊防部隊將全部撤回國內。這也是戰鬥的第三階段回撤。
越軍大部分的部隊經過摧枯拉朽的打擊後,士氣低落,根本沒有進行像模像樣的反撲,只是派了小股部隊襲擾,並未造成實質性的威脅。而其中損失較大的一次,就高平戰場,50軍150師448團在回撤時,因為一連串的失誤,導致2營遭遇越軍伏擊並失去聯繫,1連和8連前去接應支援,也遭到較大損失。(542人失散,219人落入敵手)
除此之外,並無其他較大損失,所謂的傷亡較大也只是一葉障目誇大其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