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地名朝令夕改,丟掉的不只是鄉愁

2021-02-23 新華視點

新華社記者|彭卓、黃小希

「蘭陵」「蒼山」反覆換、「襄陽」「襄樊」來回改,借用旅遊景點名、爭打「名人故裡」牌……地名是記錄歷史文化的「活化石」,而近年來,一些地方出於各種各樣的理由,造成千年古名朝令夕改,歷史古城頻遭易名。

近日民政部有關負責人在全國地名文化建設研討會上表示,要抓好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慎重更名,地名要「記得住鄉愁」。參會專家指出,重視地名文化就是重視國家與民族歷史,「任性改名」改丟的不僅是「鄉愁」,更是整個民族的記憶。

有的千年地名朝令夕改

不僅是客觀符號,地名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名片和精神生態所指。目前,我國約有千年古縣800多個、古鎮1000多個、古村落10萬多個,百年以上地名不計其數。

然而近些年,一些地方出於各種目的,頻改地名,甚至有些貌似方便、洋氣的新地名、怪地名出世,部分蘊含人文韻味、精神圖騰的老地名被擠下了歷史舞臺。


——借名牌效應開發旅遊。借中國首個國家森林公園之名,1994年湖南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為靠向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筆下永恆寧靜之地「香格裡拉」,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2002年更名為香格裡拉縣,2015年又「晉級」香格裡拉市。

名人、名企、典故也成為被「攀附」的對象。一些地方人士為本地積極動議:擬將貴州仁懷市改為「茅臺市」,將河南鹿邑縣改為「老子縣」,將貴州水城縣改為「夜郎市」。還有多地雖未改名,卻爭打「名人故裡」品牌:曹操故裡、墨子故裡、徐福故裡……甚至「西門慶故裡」都被列入爭搶名錄。


——借行政區域規劃變更「復名」。在部分轄區調整中,地名不斷變更,而一些曾被改名的地區也藉機「復名」。1950年起雲南思茅地區先後經歷了寧洱、普洱、思茅多個名稱,2007年又更名為普洱市。而神農後裔封王處、「扼四方之襟要」的古城陝州,也因黃河水利樞紐工程被改稱三門峽市。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湖北襄陽鎮1950年與樊城鎮合併後改名襄樊市,2010年又改回襄陽市,實現文化回歸。屈原寓意「聖地」的名邑「蘭陵」、關羽大意失掉的古郡「荊州」,也先後經歷了「蒼山」「荊沙」等往復更改,終得以重拾舊名。

——為討吉利「祈福避邪」。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在《更改地名之憂》一文寫到,有人以(江蘇省)駱馬湖諧音「落馬」為由,要求改成「上馬湖」。


不可否認,一些地名改後為當地帶來紅利。以張家界市為例,改名後該市知名度一路飆升。但複製「張家界模式」帶來的不一定是成功,「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朱熹故裡、徽商發祥地、明清社會文化縮影的水墨徽州,卻在1987年被撤銷,變成地級市黃山市。

針對部分地區出現的「大洋古怪重」等地名亂象,民政部副部長宮蒲光在會上指出,需深入開展整治,做好「鄉愁」這篇地名文化建設文章。

專家指出,由千百年歷史積澱形成的地名,不應以沉睡的姿態淹沒於典籍,而應「活著」承載民族記憶。功利主義的短視目光,改掉的不僅是一座城市的歷史積澱,更丟失了一個時代的記憶。
   
亂改地名亦屬行政亂作為

中南大學教授、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在會上表示,「地名文化」包括語詞文化和實體文化,記錄了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及民族的變遷、融合,是重要的國家歷史與民族文化遺產。

徽州、陝州等地名的消失,只是中國多座古城易名的縮影。2014年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會議發布數據顯示,1986年以來,我國約6萬個鄉鎮名稱、40多萬個建制村名被棄。


「改名」並不專屬城鎮村落,一些老街區名也在快速消失。2013年民政部發布資料顯示,1980年至2003年北京舊城改造中,胡同地名消失近40%。

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會長劉保全指出,社會對地名缺乏認知,保護意識淡薄,我國對古老地名隨意更改或廢止等問題時有發生。

「這是非常可怕的行政亂作為。」胡彬彬指出,有些城市管理者權力大、職位高,打著科學管理的旗號改名。「地名和民族、歷史、國家等文化血肉相連,不能隨意去改。」

也有專家指出,部分地方政府希望從改名中找到地方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契機,為己增添一時政績。


除了增加政績,改地名還能「拉動內需」。葛劍雄指出,改一個地名需新刻公章,製作新招牌和標誌,印新文件袋、信箋信封、辦公材料,或許還能增加就業崗位,甚至養肥承包商。「這與勞民傷財何異!」

專家表示,「任性」改地名實則反映了浮躁之風下的畸形政績觀。有些地名更改是出於歷史原因,有些則因權力使用未被有效約束,僅將經濟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對地名、百姓缺乏足夠尊重和敬畏。

民政部明確「慎重更名」

著名作家馮驥才曾表示,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是這歷史命運的容器。2007年第九屆聯合國地名標準化大會上,地名被正式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視地名文化,也就是在重視我們的國家與民族歷史。」胡彬彬說。

地名承載了大量個體記憶與情感,並非譁眾取寵的工具。任性一丟後,即使民俗風情能追溯重拾,文化靈魂卻難以復原。鄉愁何處尋?網友感慨「地名任性一改,我已認不出家鄉」。


我國1986年就頒布了《地名管理條例》,要求地名管理應從歷史和現狀出發,「可改可不改的和當地群眾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其後民政部又出臺《關於加強地名文化建設的意見》《全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施方案》等政策措施。然而有專家指出,我國目前對地名命名和更改仍缺乏系統、強有力的保護制度和規範。

「要把保護地名文化納入國家國土安全重大國策。」胡彬彬表示,有關部門應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地方各級宜建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對地名資源進行普查。」

民政部副部長宮蒲光在全國地名文化建設研討會表示,地名文化遺產要得到分類、分級、分層保護,堅持「地名要保持相對穩定」原則,慎重更名。

專家指出,要建立地名更改標準,申報核准前邀請專家論證,保證新地名有文化含量。此外需建立中國地名文化國家資料庫,提高地名文化保護水平。

相關焦點

  • 在方言地名中感受濃濃的鄉愁
    在方言地名中感受濃濃的鄉愁 發表時間:2017-02-20   來源:武漢文明網好多網友看了方言地名後紛紛感嘆。更多的市民認為,方言地名是紹興特有的文化瑰寶,對方言地名的普查整理和審音定字工作,既是對紹興地域文化的搶救和保護,又能讓方言地名文化得到更好傳承。
  • 南陽地名裡,有鄉愁更有歷史文化記憶
    隨之而來的,就是我們念念不忘的鄉愁。與鄉愁最直接的關聯,則是我們出生和生活過的地方——來自哪個城市,住在哪個社區,門前是哪條街巷。因了地名,我們的思念變得具體,鄉愁才有枝可依。 地名不是簡單的一個名字,它記錄著城市的山川地理,反映著地方歷史的時代變遷,更承載著這片土地的歲月滄桑、蘊含著傳統文化的因子和信息。
  • 從詩詞歷史鄉愁中尋找最美地名
    一批美麗浪漫的地名亮相東部交通客運樞紐周邊道路。據市民政局地名辦處長馮靜介紹,經過專家反覆評審論證,此次共集中命名了16條道路,既有充滿詩意的煙花三月路、春風十裡路,也有安放鄉愁的歷史地名胡家街、耿雲街、橫河路,還有體現現代氣息的引智路、銳智路和匯智路。小小的路名,展現了古代歷史,也體現現代文明。揚州高鐵開通在即!一批美麗浪漫的地名亮相東部交通客運樞紐周邊道路。
  • 老地名減少 自貢「鹽味」趨淡
    回望過去,自貢絕大多數老地名「鹽味」十足,它們不僅承載著城市的歷史淵源,也凸顯了城市的文化特色。然而,隨著舊城改造步伐加塊,蘊藏著千年鹽都歷史文脈的老地名,一個接一個地消失。這一現象也折射出時代的變遷。
  • 江蘇揚州新添207處地名 激活歷史記憶留住鄉愁
    中新網揚州12月26日電 題:江蘇揚州新添207處地名 激活歷史記憶留住鄉愁作者 章咪 崔佳明地名是人類文明足跡的標識,承載著特定地域的滄桑歷史和厚重文化,也記錄著一座城市的成長曆程。「今年揚州新添了207處地名,一批歷史地名在新時代『復活』了。」
  • 留住鄉愁!《平湖地名溯源》帶你讀懂ta的「前世今生」
    為保護平湖地名文化資源,傳承和弘揚優秀地名文化,6月24日上午,《平湖地名溯源》贈書儀式在當湖書院舉行。據了解,《平湖地名溯源》收錄了列入平湖市第一批第二批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66處地名,這66處地名的產生經過了嚴格的篩選,都來源於權威的歷史書籍,史實部分經過了認真的考證,通過了地名專家組論證、社會公示和地名委員會的審核,經市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這些地名均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是平湖歷史文脈所在、鄉愁所系。
  • 城市記憶 | 寧波老地名裡的記憶與鄉愁
    地名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和文化載體,記錄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民族的變遷與融合、人類生活環境的發展變化,有著豐富的歷史、地理、語言、經濟、民族、社會等科學內涵,是最能體現一個地方人文底蘊的地理信息。特別是一些老地名,有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澱,有事過境遷的煙雨滄桑,是城市變遷的刻痕印記。充滿韻味的老地名,承載的不僅僅是城市的歷史,還承載著無數人的記憶和鄉愁。
  • 不忘來時的路 我省首次舉辦紅色地名展
    2018-08-07 20:43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黃珍珍地名是寶貴的文化資源,承載著人們的鄉愁記憶和對優秀傳統的尋根感懷。日前,由省民政廳主辦的「不忘來時的路——浙江省紅色地名展」在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開幕。
  • 六安市省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添丁」
    原標題:我市省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添丁」近日,在省民政廳公布的第六批安徽省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名單中,我市霍邱縣臨水鎮、金寨縣長嶺鄉、舒城縣湯池鎮和霍山縣上土市鎮銅鑼寨村入選安徽省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
  • 只為留住鄉愁,宜興有歷史的建築、林木和地名通通得到善待
    在宜興市政府編制的《宜興地名保護錄》中,茭瀆赫然在列。記者昨天從宜興有關方面獲悉,當地政府重視鄉村地名和歷史建築、古樹名木等「鄉土符號」的保護,為的是留住這一方土地上的鄉愁。宜興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近年來為留住鄉愁做了大量具體工作。譬如,組織實施的可移動文物普查已經形成初步結論,共採集、登錄藏品5206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有11件(套)。
  •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河洛郎」的千年鄉愁
    新華社鄭州9月9日電題:「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河洛郎」的千年鄉愁新華社記者王丁、桂娟、雙瑞來到洛陽城,記者聽到一個「河洛郎」——臺灣攝影師梁玄的尋根故事。尋根的人很多,像梁玄這樣著迷的極少。腳踩漢魏故城的那一刻,他強烈意識到,自己就是血脈裡流淌著鄉愁的河洛郎。「河洛郎」,一個承載著沉重歷史和濃濃鄉愁的稱呼。歷史上,那些因戰亂、災荒等原因從中原地區南遷的漢人,以這種稱謂宣告自己「從何處來」。直到今天,生活在中國福建和臺灣等地,以及海外的客家人,仍自稱「河洛郎」。「歷史上幾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不斷把中原腹地先進的河洛文化傳播到更廣闊的區域。
  • 楓橋鎮在省千年古鎮評選中名列第二!
    在這個地名背後,有著屬於它的故事、輝煌、情愫和鄉愁。日前,省民政廳公布的浙江省首批千年古鎮(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名單中,楓橋鎮赫然在列,並根據綜合打分排名全省第二。地名是一張「金名片」,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 如何讓地名中的文化元素被更多的人知道,或將成為我們下一步需要發展的方向。
  • 平邑政協出版發行文史資料專輯《平邑地名文化》
    以地名文化留住美麗鄉愁—平邑政協出版發行文史資料專輯《平邑地名文化》歷時近2年編制,《平邑地名文化》日前出版發行。該書共計36萬餘字,以歷史地名、生態地名、村落地名、地名文苑為窗口,講好地名文化故事,展現古今地名文化底蘊,留住美麗鄉愁。
  • 讓地名重煥「生機活力」——長豐縣多措並舉推進地名普查成果轉化...
    這些權威地名工具圖書製作出版,充分滿足社會對地名信息的需求,為群眾的日常生活和出行提供極大方便,也為我縣的區域規劃、資源開發等各方面提供重要參考。 二、傳承優秀地名文化,弘揚保護地名文化遺產。一是積極挖掘我縣地名文化遺產,開展千年古鎮古村落申報。
  • 廈門現存有69個千年古地名
    同安縣始於西晉太康三年(282年),至今1736年,唐宋時期的古地名也不在少數同安縣、大同鎮、海滄鎮、薛嶺村等千年古地名正在爭取進入省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翔安千年古村落小嶝島風景宜人。(攝影記者王火炎/除署名外)風光秀麗的同安白交祠。
  • 六安市省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添丁」
    原標題:我市省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添丁」近日,在省民政廳公布的第六批安徽省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名單中,我市霍邱縣臨水鎮、金寨縣長嶺鄉、舒城縣湯池鎮和霍山縣上土市鎮銅鑼寨村入選安徽省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
  •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河洛郎」的千年鄉愁
    新華社鄭州9月9日電題:「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河洛郎」的千年鄉愁新華社記者王丁、桂娟、雙瑞來到洛陽城,記者聽到一個「河洛郎」——臺灣攝影師梁玄的尋根故事。尋根的人很多,像梁玄這樣著迷的極少。他放棄了臺灣的工作,在洛陽逗留達半年之久,每天流連於各種歷史古蹟間。
  • 以老地名命名,北京地鐵站為何採用「公主墳」「大瓦窯」等名字?
    每一座車站的命名都是按照國務院頒布的《地名管理條例》及《北京市地名管理辦法》《北京市地名規劃編制導則(試行)》的相關規定,遵從「符合歷史,照顧習慣,體現規劃,好找好記」的命名原則,並注重突出北京的地域特色。由此,命名車站很大限度地採用了許多老地名,甚至是幾近消失的地名。
  • 《中國地名大會》:地名是賡續根脈的最重要線索
    地名是歷史長河裡的時空符號,集聚了人類的智慧,蘊藏了各個時期的歷史、地理和人文信息,構建了獨特的識別和交往文化。而正是由不同區域地名所體現的不同文化內涵,構建了地名背後人們的不同生活記憶,由此使之成為鄉愁回憶的主體。古人云:故土難離。然而,為了生存、為了求學,為了發展,或為國盡忠,或被迫離家,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許多人不得不或短期離家或長期遷徙。「人生一世何夢縈,思念家鄉故土情。」
  • 鄒城:傳承地名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走進上九村,幾步即可見特色鮮明的地名標誌牌,蒼勁有力的字體是「無言的嚮導」。 「隨著《守望地名》『鄒城市上九山村』在學習強國山東學習平臺《齊風魯韻》欄目播出後,我們這千年石頭村迎來不知多少慕名客人。」上九山村黨支部書記鄭朝傑自豪地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