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
【知識框架】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
【重點梳理】
1.希臘城邦
地理範圍
與環境
古代希臘地理範圍大致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半島西岸、黑海沿岸、義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島等地區,希臘半島是古代希臘的主體。其地理環境呈現環海、多山、多島嶼的特點,平原面積很小,耕地十分有限
文明誕生
希臘最早的文明產生於愛琴海地區。愛琴文明包括克裡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邁錫尼各國後來被攻佔,邁錫尼文明中斷,希臘進入相對落後的荷馬時代
希臘城邦
(1)出現:公元前8世紀,希臘出現了城邦
(2)特點:希臘城邦的突出特點是「小國寡民」,最大的城邦是斯巴達
希臘城邦
(3)居民:希臘城邦的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成年男性公民有參與統治的權利,只有公民才能佔有土地。參軍打仗是公民的義務。城邦的宗教活動、節慶演出、文體競賽都以公民為主體。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隸。外邦人雖然是自由人,但沒有政治權利,不能佔有土地。奴隸幾乎沒有任何權利和自由。公民與非公民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
2.雅典的民主政治
雅典
城邦
雅典城邦位於希臘中部。經歷幾次改革後,雅典建立了民主政體,經濟發達,國勢強盛,一度成為200多個城邦的盟主。公元前5世紀中後期伯裡克利主政時期,雅典達到全盛,奴隸制民主政治也隨之發展到高峰。
表現
伯裡克利擴大了公民的權利,公職人員幾乎都是從全體公民中抽籤產生,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參政的機會。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種職能。為了保證貧窮公民參政議政,伯裡克利還建立了津貼制度。但是,佔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
3.亞歷山大帝國
東徵
(1)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邊陲的馬其頓成為軍事強國。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領大軍,進攻波斯帝國。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親率大軍,在敘利亞的伊蘇斯平原迎戰。亞歷山大出奇制勝,擊敗了波斯大軍
(2)亞歷山大繼續南下,攻佔地中海東岸地區,隨後,兵不血刃進入埃及。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從埃及轉而進入兩河流域,與波斯大軍再度會戰並取勝。一年後,波斯帝國滅亡。
結果
歷經10年徵戰,亞歷山大建立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其版圖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亞,南達埃及,地跨歐、亞、非三洲。這個帝國被稱為「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被稱為「亞歷山大大帝」
影響
亞歷山大東徵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也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但是,東徵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大量工商業者隨軍隊流動,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繫和貿易往來
【知識延伸】
如何評價伯裡克利主政時期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
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為雅典的繁榮昌盛提供了政治保障。伯裡克利主政時期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成為一種典範,並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它是奴隸主的民主政治,佔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它本質上仍然是少數奴隸主對廣大奴隸的專政。
第5課 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
【知識框架】
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
【重點梳理】
1.羅馬城邦
興起
自公元前1000年,眾多民族遷移到位於地中海中部的義大利半島,聚居生活,形成了許多城邦。羅馬城邦便是在這個時期逐漸從義大利半島中部的臺伯河畔興起
建立
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國家統治的決策權掌握在由300名貴族組成的元老院手裡,兩個權力相等的執政官主持
建立
日常政務,公民大會是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關。羅馬設立了平民自己選出的兩名保民官,有權否決執政官與元老院提出的對平民不利的決議
《十二銅
表法》
公元前450左右,羅馬頒布了成文法,因這部法刻在十二塊青銅板上,所以被稱為《十二銅表法》。內容涉及訴訟程序、所有權和債務權、宗教法、刑法、民法等。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
發展
公元前3世紀初,羅馬徵服了整個義大利半島。隨後,羅馬戰勝了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區。公元前2世紀,羅馬又徵服東地中海地區,成為整個地中海地區的霸主
斯巴達克
起義
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發動奴隸起義。起義隊伍多次打敗羅馬軍團,但是最終被血腥鎮壓下去。在斯巴達克起義的沉重打擊下,羅馬共和國進一步衰落
2.羅馬帝國
凱撒奪權
公元前49年。曾經擔任羅馬執政官和地方總督的凱撒,率領軍隊進攻羅馬城,打敗對手,控制了元老院。後來,元老院任命他為終身獨裁官
帝國建立
凱撒被謀殺後,內戰又起。公元前31年,屋大維成為最後的勝利者。他首創了「元首制」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統治實權。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演變為羅馬帝國。屋大維採取許多措施解決矛盾,鞏固自己的獨尊地位,促進了羅馬帝國的發展
帝國鼎盛
2世紀,羅馬帝國進入黃金時期。帝國的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羅馬帝國的「內湖」
3.羅馬帝國的衰亡
帝國危機
(1)3世紀,羅馬帝國陷入長期的政治、經濟大危機。統治者爭鬥混戰不斷,人民起義此起彼伏,農業萎縮,工商業衰落,財政危機,民生凋敝
(2)375年,被稱為「蠻族」的日耳曼人開始大舉侵入羅馬帝國
帝國衰亡
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476年,西羅馬帝國在日耳曼人的打擊下滅亡
【知識延伸】
羅馬歷史的發展脈絡
羅馬城建立(公元前8世紀)→羅馬共和國建立(公元前509年)→稱霸地中海(公元前2世紀)→羅馬帝國建立(公元前27年)→帝國分裂(4世紀末)→西羅馬帝國滅亡(476年)。
第6課 希臘羅馬古典文化
【知識框架】
希臘羅馬古典文化
【重點梳理】
1.文學和雕塑
神話與
文學
希臘神話影響廣泛,其特點是「神人同形同性」。《荷馬史詩》是寶貴的文學遺產,也是了解早期希臘社會的主要文獻
雕塑
希臘的人物雕刻藝術達到了一種完美境界。奧林匹亞神廟中的宙斯像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蹟之一。《擲鐵餅者》是希臘雕塑藝術中的傑作之一
2.建築藝術
希臘建築
希臘建築藝術主要體現在神廟。神廟四周以廊柱環繞,柱身有粗有細。雅典帕特農神廟是典型代表
羅馬建築
(1)特點:羅馬建築吸收了希臘建築的特點,並有所創新,如石拱門、穹頂等,既堅固結實,又華麗宏偉
(2)代表:羅馬的代表性建築,有可容納近8萬名觀眾的大競技場,有引水道工程,還有慶祝勝利的凱旋門、方尖碑和宏大的宗教場所萬神廟
3.哲學和法學
古希臘
哲學
(1)德謨克裡特提出了「原子論」,認為宇宙萬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組成
(2)蘇格拉底的思考轉向人類社會,這位哲學家終生探討人的靈魂、美德和幸福等問題。他指出,求得知識的最好辦法是有系統的問和答;他還主張「人應該認識你自己」。這對認識人的內心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3)亞里斯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對許多學科都有貢獻。他還創立了邏輯學等新的學科
羅馬法學
《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是後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羅馬帝國的法學家們對法律進行了廣泛論證,包括適用於羅馬公民和非公民之間關係的萬民法、關於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經濟法,以及眾多的法律概念。它們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羅馬法學系統
4.公曆的緣起
緣起
羅馬的曆法來源於古埃及人的太陽曆。凱撒命人以太陽曆為藍本編制新的曆法,稱「儒略曆」。4世紀,羅馬皇帝以此作為基督教曆法。該曆法後來成為今天人們使用的公曆的基礎
【知識延伸】
1.為什麼說希臘神話的特點是「神人同形同性」
所謂「同形」就是神與人有相同的形象,所謂「同性」就是神與人有相同的感情。「同形同性」反映了希臘神話強烈的世俗性,希臘的神與凡人一樣需要吃、喝、穿、戴、睡覺,他們也具有凡人一樣的感情,有愛憎、憤怒、悲傷、歡樂,甚至好嫉妒、愛虛榮,他們也經常吵架或打架,他們也並非全知全能。神同人唯一不同之點便在於神是長生不死的。
2.柏拉圖的《理想國》
柏拉圖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他和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及學生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理想國》一書是他的代表作,書中他借蘇格拉底之口和人討論正義,分析個人正義與城邦正義之間的互通性,系統地闡述了正義的概念。柏拉圖設計並展望了心目中理想國度的藍圖,提出在「理想國」中才能真正實現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