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地貌奇特,山林之中的澗流裡,也是生活了許多稀奇的奇魚、怪魚。
而一些上了年紀的老釣魚人口中,有一種奇特的「小黃龍」尤其令他們津津樂道……
這種奇魚大多生活在群山中的溪流、山澗裡,全身金黃,有兩對須子,一長一短,加上「碩大」扁平的魚頭,「威猛」的魚鰭尾鰭,看起來確實很像是水中遊弋的「小黃龍」……
隨山洪而出現
據重慶的釣友介紹,這種魚平時並不多見,只有每年雨季才較容易釣到。
尤其是當暴雨過後,深山水流匯聚,山洪暴發,這種「小黃龍」就成群出現在山下溪流、小河中。
當地有經驗豐富的老鄉,在溪河急流下的緩水彎,使用蚯蚓、豬肝雞肝等魚餌,有時候一次能釣起幾十條……
在川渝一帶,這種魚又被稱為石鬍子、石板條、石扁頭等。
這些山洪中出現的石板條顏色金黃,野性鮮活,看起來非常的野性鮮活,加上其大頭長鬚,確實頗有幾分「小黃龍」的模樣……
石板條是「黃辣丁」嗎?
許多第一次見到石板條的人,往往以為它是一種「黃辣丁」。
——在我國,黃辣丁是通稱,通指體型呈"三角形」,體側和背部分別有三根尖刺的無鱗中小型魚種,主要是各種鱨科以及擬鱨科的魚種。
(左為石板條、右為黃辣丁)
然而石板條其實是另一個學科的魚種,學名大鰭鱯,屬於較為少見的鱯屬魚。
鱯屬魚在我國江河裡分布較少,且大都是較為珍稀的少見魚種,比如石鬍子(大鰭鱯)近親——斑鱯,即是被稱為「淡水名品」的芝麻劍。
(芝麻劍,跟石板條的親緣廣西很接近)
石鬍子魚為何主要生活在川渝一帶的深山裡?
其實這是由石鬍子的生活習性有關——相對鯽魚、鯉魚等常見野生魚,石鬍子是一種「行動緩慢」的底棲性魚種,主要覓食方式是啃食水底石頭上的青苔、水藻,以及各種沉積水底的碎屑、節肢生物等。
而只有水勢落差大、水底大石結構多的山澗、溪流裡,水質環境更符合石鬍子生存需求。
事實上,在一二十年前,長江和珠江中上遊地區,其實也是有大量石鬍子棲息的。
如今越來越少
然而,因為淘沙、航道運行以及濫捕,這些水域中的石鬍子數量已寥寥無幾,長江、珠江兩岸的釣魚愛好者,對此應該深有感觸。
如今,長江全面禁漁,不僅商業漁捕被禁止,連許多個人垂釣行為都被規範監管,在這種態勢下,長江裡的石鬍子種群有機會重新繁盛起來嗎?
理論說應該是會的,不過石鬍子對生態環境要求較為苛刻,具體如何,只能待時間來檢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