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被我神經質的問題弄的很懵。
「你們知道明天是什麼日子嗎?」在一個大家經常一起天南海北什麼都聊浪費時光的群裡,我問。奈何沒等到有人回答,極速更新的新消息就把我的問題頂到了上邊,需要翻好幾頁才能找到。
又問了一遍,有人回答了。「10月24日?」「世界程式設計師禿頭節?」「某一年的這天你在某個地方旅行你又懷念了?」
明天是10月24日嗎?原來是我記錯了日期。我想的到的答案明明是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開通,到今年剛好2周年。10月23日並不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比如像鐵路調圖都選在1號或10號、20號這樣的日子,但歷史上的10月23日似乎發生過很多重要的事,比如1924年馮玉祥逼宮,末代皇帝溥儀搬出皇宮,當然這也是我前幾天去故宮才記起的日子。
回到故事,我們來說我某次行程所經歷的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
海南環島行後,並沒有選擇直接飛回北京,畢竟在我看在機票太貴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我的年假還沒有結束,環島畢總得去其他地方再轉轉,這一行才不虧本。再說,一次行程走一條線是我旅行的風格。
於是,從海口港坐輪渡到了廣東徐聞,等從三亞到東北的那趟火車在徐聞停靠我好上車佛山。不要問我為什麼不選擇直接從三亞坐火車,還能感受火車上輪渡的震撼,畢竟那趟車真的是超級慢,我2小時就可以從海口到徐聞,還要耗時4個小時等輪渡除非我腦子有毛病吧。雖然都要等車到徐聞,但我在岸上等總好過在海裡等吧。
從佛山接下來的行程是先去一趟順德,然後轉去中山,和在中山的小夥伴約一個晚飯再從中山北坐廣珠城際到珠海,過關去澳門。這麼波折,省錢的同時,主要還是為了去坐港珠澳大橋的穿梭巴士,間接等於我走過了一遍大橋。
那時候是2019年4月,距離大橋開通已經半年了。那段時間一直在努力工作,根本都沒有時間出去玩,好不容易換來的年假好好浪是應該的。
目標明確,所以澳門轉一圈也沒啥必要,只選擇在澳門呆一宿,第二天一早坐車去香港,再從香港坐高鐵。高鐵票買好了,時間還稍微有點緊張,也只好從澳門坐最早的車。這人要對自己狠起來,真的是太可怕。其實不在澳門逛,另一個原因是2016年年底的時候來過,用了1天時間走了4萬步澳門半島走透透。而且還丟了身份證,搞的自己很鬱悶,這也算是與澳門的難忘回憶了。
說起來,小時候對澳門回歸的印象不深刻。1999年的時候,我在念小學四年級。也許是因為「澳門的存在感比較低」,在初中地理課本上有關於港澳合起來講的專門一章,澳門的土地面積僅僅32.8平方公裡,沒有海域面積。當時(2003年)當地人口也不足50萬,也許是「澳門人悶聲發大財」,除了地理課本之外對澳門沒有其他的了解,甚至沒有課本上關於香港的介紹多。所以,幾乎只有蓮花、大三巴、博彩、葡萄牙、何厚鏵、凼仔幾個關鍵詞。
那次的行程也很波折,青島飛抵武漢已是凌晨,2小時後的火車從武昌站到廣州。打車到達武昌站距離發車還有20分鐘。凌晨的武昌站站前廣場,一位阿姨在賣深夜熱乾麵,5塊錢一碗比我在任何地方吃到的熱乾麵還便宜,更要緊的是武漢本地生產,肚子告訴我,我餓了,於是買了兩碗,匆匆取票、進站、奔上車,距離發車只有5分鐘。跑進去的還不是自己所在的臥鋪車廂,而是一節空車廂。
「你是坐這嗎?」乘務員問我,「不是,我在9號車,我可以在這裡吃完這個面嗎?」「行。」
簡單的對話,我和乘務員都互相沒有表情的那種,我看不出來他是否有那種「這人沒吃過熱乾麵哦」或者「這熱乾麵看起來好好吃我正好餓了」 的心理波動。
忘了是如何吃完,並如何回到自己車廂,並如何睡著的。清晨我醒的時候車也即將到達廣州站,那個寫著「統一祖國 振興中華」霸氣字樣而非什麼「興路強國 厚德敬業」這樣司空見慣標語的車站。然後地鐵去廣州南站,再坐廣鐵的城際列車到珠海。到了珠海,一下火車走幾步就可以從拱北口岸過關去澳門,但下午抵達的我,按照計劃在珠海住下,第二天一早再去的澳門。
由於這次大橋、高鐵之行基本上都提前計劃好了,哪天到那個城市,所以隨身帶著幾百塊港幣的,在澳門也可以用港幣。
夜晚的拱北口岸,依然人來人往,好在不像第一次去一大早那麼多人,據說拱北口岸早上9點到11點是過關高峰。而且這次還開通了自助通關,即使我的籤注的團隊籤。走進出境大廳就會看到有人工檢查、自助查驗兩種過關方式,現在的通行證是卡類,所以選擇自助過關會比較方便、快捷。本子類通行證(我去的時候本式還有人用,現在已經沒有本式通行證了)和孩子需要走人工通道。自助刷卡閘機有兩道門,出境過關分兩步,將通行證放置在閘機讀卡處,信息讀取完畢第一道門會打開,走進閘機過道內;接下來就刷指紋,這個指紋是你在辦證的時候留的,指紋讀取完畢第二道閘門打開,已經成功完成出境過關。
完成出境過關後,跟著道路往澳門方向走,就可以走到澳門入境大廳,同樣是有人工和自助通道,選擇自助通道按同樣的方法刷卡、刷指紋進入澳門,這個指紋是你上次在入境澳門的時候留下的。所以如果你之前去過一次澳門留下了指紋,用的同一張通行證,第二次和以後去的時候就可以自助通關。
看來我真的是好久沒出門了,這些變化一無所知,幸虧有工作人員提醒我可以走自助通關通道,免了排隊,快樂過關。另外我還傻傻地以為香港也這樣了,結果到了香港排自助排到我怎麼刷都刷不進去又去排了一次人工。
已然是晚上了,而且也沒有定在澳門的住宿,畢竟我在徐聞到佛山的火車上睡了很久和我真的很窮,就打算吹吹風,溜達溜達,墨跡到早上直接去大橋口岸。
要說澳門有什麼好玩的呢?澳門這個地方只有在拋除賭博、拋除購物、拋除大眾景點的條件下,才能慢慢挖掘出她的美。本島的官方稱呼為澳門半島,而一個形容地少路窄的民間稱呼為澳門街,作為澳門歷史城區,這裡擁有眾多老街,尤其西部很適合慢慢走,慢慢逛,尤其從大三巴到媽祖閣。
大三巴大家都很熟悉,一出現澳門的介紹基本上都是這裡,大三巴牌坊建築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由三至五層構成三角金字塔形,無論是牌坊頂端高聳的十字架,還是銅鴿下面的聖嬰雕像和被天使、鮮花環繞的聖母塑像,都充滿著濃鬱的宗教氣氛,給人以美的享受。牌坊上各種雕像栩栩如生,堪稱「立體的聖經」,而這裡,原本是一個教堂,只不過後來教堂主體被燒毀,山牆留了下來,像中國傳統的牌坊一樣,所以大家叫它大三巴牌坊。在教堂原址上,現在是一個博物館。2005年,中國政府成功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大三巴牌坊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2019年12月,澳門回歸20周年的時候,燈光秀在這裡上演,超級震撼。而在大三巴旁邊的山上,澳門歷史博物館也很值得逛。
接下來就可以沿著老街,不用怕迷路地逛,或者去尋找葡幣紙幣背面的標誌性建築去拍照,絕對比集齊人民幣背面景點容易德多。許許多多葡式風格建築,宛如走在異國的小街。
走到本島的最南端就是媽祖閣,這裡是澳門葡幣10元的背面圖案,也是澳門外文名的起源。當年葡萄牙人登陸澳門時在這裡問路,本地人答曰「媽閣」,葡萄牙人以為是這片土地的名字,因此澳門音譯得名「Macau」或「Macao」。像很多海邊成絲一樣,媽閣廟供奉媽祖,從明朝建廟至今已有五百餘年,是澳門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建築。此處既是往昔沿海人民尋求平安、庇佑的信仰寄託之地,也是澳門接觸外面世界的最早的窗口,旁邊有澳門海事博物館。
第一次來到澳門後,可遠遠看到準備新建為珠澳口岸的人工島,想著自己也許沒有機會第一時間在開通後見證這條超過青島膠州灣大橋的港珠澳大橋吧。沒想到的事太多,真到了那一天覺得,還挺快的,我很酷,是個行動派。
好吧,忽然就到了第二天。
從澳門市區到大橋口岸是有公交車的,而我出發的地方是外港客運碼頭,也就是澳門的港澳碼頭,看地圖看起來和在現場看起來都離著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很近,所以我決定省6葡幣,畢竟6葡幣也有5人民幣之多。
誰知道這看起來很近實際上要走很遠的路。再加上我一直在路的右側,而澳門的車輛是靠左行駛,路上沒有可以去到對面的天橋,我也只好忍著走下去。當然,這跟上次在澳門的4萬步根本沒法比,小意思。
我對自己有個疑問,既然港珠澳大橋珠海和澳門的口岸是在一起的,而我不逛澳門,那為什麼我要過關來澳門並走這麼遠的路走著去口岸呢?我昨天晚上在珠海住一宿不好嗎?大概是腦子不好使。不過,資料上說,港珠澳大橋開通後,澳門邊檢大樓提供巴士接駁服務。但現時交通配套未完善,有乘客表示要等至少30分鐘才上到免費接駁巴士,而且只可以選擇前往外港碼頭或氹仔碼頭,看來走一走也並不全是壞處。
邊走邊查資料,果然在澳門這個人多地少的地方,這個口岸是填海填出來的,不逛這個口岸,口岸旁邊很大一片待開發地都是填海填出來的,甚至港澳碼頭旁邊、幾個外島的大面積都是。
感覺自己走了7、8公裡的樣子,終於走到了跟前,然而因為高架匝道設置問題,我還走錯了方向,走去了下客人車行道的位置。
邊檢大樓珠海的和澳門的在一起,兩邊採用「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新的通關模式,比如旅客從澳門出境去珠海時會先接受澳方保安人員安全檢查才能通過關檢區域,最後接受雙方人員證件查驗,反方向也採用這種方式。邊檢大樓內沒什麼人,也沒什麼商店。
稍作歇息,買票準備上車。可以用支付寶是最方便的事了,一共66葡幣。自此,兩次在澳門的時間,一次是整個白天,一次是整個夜晚,完全不像一個好玩的遊客。就這樣吧,下次有機會再來澳門好了。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從買好票到乘車點的路上,心裡默唱著這首歌,我們小時候好像也是這樣唱著迎接澳門回歸的。一晃都20年了。後來在電視上,2019年12月20日,澳門慶祝了回歸二十周年,大家依然在唱著這首《七子之歌·澳門》慶祝。
早有準備嘛,除了港幣,我還帶了中國郵政發行的港珠澳大橋郵票,以及澳門發行的郵票,各有一套3張,香港的我沒買到大橋的郵票,但香港我買到了接下來要去的廣深港港鐵郵票。
由於具備上橋資格的私家車數量有限,為了滿足更多旅客的需求,特別開通了穿梭巴士和跨境直通巴士兩種客車交通方式。
穿梭巴士有香港往返珠海和香港往返澳門兩條線路。車輛只在口岸間往返,乘客在口岸處下車,自行過關前往目的地。跨境直通巴士則可以直接接送乘客,跨境往返香港市區及珠三角各城市內的固定站點。還有少數具備兩地牌照的跨境計程車。乘客乘坐這些商務計程車可以從珠海口岸出發,直達香港機場和香港迪士尼,車費180元。
我買的是穿梭巴士,上車後,選了第一排的位子,這樣我就可以以最好的視角看到這條橋,看到車行方向。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裡,是中國第一例集橋、雙人工島、隧道為一體的跨海通道,也是中國建設史上裡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項目。她的出現,青島膠州灣跨海大橋忽然就不香了。2016年9月落地香港機場,快到的時候看到海上一條線還在想這是啥玩意,沒想到2年多後就建成了,不到3年我就實地走了走。
港珠澳大橋的路線經過了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目前達到10萬噸級通航等級,遠期30萬噸油輪可以通行。如果建造橋梁,必然是跨徑很大,淨空很高、橋塔聳立的懸索橋梁。但同時該處臨近香港國際機場,航空領域的建築物高度限定使得該區域無法實現大跨徑、高塔結構物。
所以,隧道成為唯一可行的方案。為了實現橋梁與隧道之間的轉換,故在隧道兩端修建人工島。於是,這就構成了港珠澳大橋的橋島隧相結合的建設方式。
穿過港珠澳大橋收費站,就正式進入了大橋主體部分。這是港珠澳大橋唯一一座收費站,去往香港方向先收費,而由香港過來的車後收費。
再向前,港珠澳大橋會通過大橋西人工島,大橋從這裡轉入海底隧道。穿過5664米的海底隧道,就抵達了海底隧道的出口東人工島。再不遠就看到香港西部的山了。
走過了也就那麼回事了,後來在一部紀錄片電影講述港珠澳大橋建設的情景,一個個故事道出建設者的不易,而我僅僅作為一個遊客怎麼可以說三道四,「也就那麼回事」呢?反思。
接下來,就是香港了。
說實話,我都沒有在香港住過一宿,雖然去過多次,但要麼是當天陸路入境當天飛走,或者當天飛來當天陸路離境,要麼就入境2小時內直接離境飛走,唯一一次是第一次來香港,呆了整整一天到東鐵末班車。
而這次入境香港,也不會超過8小時,別忘記我的另一個目標——廣深港高鐵。
廣深港高鐵,是連接廣州市、東莞市、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之間的高速鐵路,為中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京哈-京港澳通道的南端部分。香港段於2010年1月27日動工建設,於2018年9月23日通車運營,香港段設計速度為200千米/小時。
先去西九龍站取了票,還有時間,約了2013年在FB上認識的高師櫻小姐姐,她在2018年年初去北京的時候我們曾晚上一起騎車去午門並一起去吃了烤魚,她說要送我一瓶香港原產地的念慈庵川貝枇杷露。
取完票好一頓拍照,這是國鐵實行磁質車票以來唯一的繁體字車票吧。嚴格來說,這不算是國鐵的範圍,我的票是在港鐵的官網上買的。花了88港幣。
和小姐姐我們一起去坐了天星小輪,去灣仔碼頭喝了一杯酒,買了本地明信片並寫給了自己投入郵筒,去了新設置的星光大道,溜達了尖沙咀九龍公園和一處原先的政府機關辦公地,依依不捨告別。
說起來,西九龍站也是一個很好看的建築,這裡2017年確定採用「一地兩檢」方案的時候還引來一群香港市民抗議。2018年這個車站蓋完,當年9月23日正式投入了運營。車站外型採用像香港為站中心那樣的弧形設計,地面站房如同港灣劇院,地下設站、地上綠化,是一座換乘樞紐兼綠化休憩的現代化車站,並通過一個戶外的大型市民廣場引進西九文化區的文化氣氛。
說起來,以前有火車可以直接到香港,我沒有坐過,紅磡站倒是坐過香港境內的地鐵去過,但火車,似乎錯過了那個年代。如今,疫情當下,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公布的疫情防控措施,自2020年1月30日零時起,香港西九龍站及紅磡車站口岸關閉,往來中國內地與香港間的列車同時暫停跨境運營。
那天火車站出了很多狀況,似乎是車票打不出,幸虧我取票比較早,而且列車晚點,乘客們在車上坐了得有1.5個小時列車還沒有開。但卻給我這個偽火車迷拍照提供了足夠的時間。
無暇看風景,前一天晚上沒有睡的我,在拍完照就匆匆坐下了。目的地深圳北,到了深圳北之後還要坐去廈門,又是一趟漫長的旅途……
總得來說,這篇內容沒有什麼亮點,我現在也很困,最近碼了太多字,而今天趕出來這個內容,只是儀式感地因應今天是港珠澳大橋開通2周年的日子。這篇內容用時1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