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鵝入田「與稻共舞」
田家營子村:致富路上「向天歌」
在達拉特旗樹林召鎮田家營子村地頭,綠水覆野,蘆葉輕搖,白鵝戲水,宛如一幅江南畫卷。
白鵝在水中嬉戲。喬林攝
田家營子村位於樹林召鎮東北部,東與二鎖圪梁村接壤,西南與新民村為鄰,北靠黃河,總人口1544戶4130人,常住725戶1900人,全村擁有耕地2.2萬畝。
一直以來,田家營子村以大田種植玉米、葵花等農作物為主,種植結構單一,高效經濟作物面積較小,農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村民種糧收益有限。
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讓村民增收致富?田家營子村積極尋找脫貧路子,在包村領導樹林召鎮人大主席喬建東看來,村子雖有土地鹽鹼化先天的農業發展劣勢,但黨支部的凝聚力不強,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發揮不充分,是村民缺乏「戰天鬥地」的活力的主要原因。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一個強有力的黨支部,就是一個堅強的戰鬥堡壘。為此,該村乘勢而上,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年輕有衝勁的大學生村官淡永強在村「兩委」換屆選舉中脫穎而出,當選了新一任村黨支部書記。2019年4月,田家營子村迎來達拉特旗審計局年輕的80後駐村第一書記喬林。喬林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始終牢記自己的使命和職責。認真工作,踏踏實實服務群眾,儘自己的所能,為田家營子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時,日常工作中,村「兩委」堅持黨務公開、村務公開等多項制度。在具體工作推進的過程中,駐村工作隊、包村幹部與村「兩委」擰成一股繩,在難事上敢於啃硬骨頭,得到了村民真心實意的擁護和支持。
為了進一步拓寬村民增收渠道,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積極引導村民調整種植結構,因地制宜發展水稻種植、大白鵝養殖等特色產業,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而且保護了生態環境,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駐村幹部在田間查看水稻長勢。喬林攝
2019年,田家營子村利用產業資金進行開渠引水,變旱地為水澆地,在鹽鹼地上嘗試種植了1250畝水稻。喬建東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帳:「按去年水稻的產值估算,與種植傳統玉米大田相比較,種植水稻綜合收入每畝可增加800元以上,相信日後水稻的種植效益肯定比現在還要更好。」
嘗到甜頭後,今年田家營子村開始擴大水稻種植面積,達到了1750畝。通過種植水稻,鹽鹼化土地「變廢為寶」,村集體實現了發展,村民們更是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充滿詩情畫意的場景,如今在田家營子村的田間地頭,有如情景重現一般:數隻大白鵝正在歡快地啄草覓食,叫聲響徹四野,場面極其熱鬧。
群鵝集體上岸覓食。喬林攝
2019年,田家營子村陸續成立了養鵝、水稻種植等3個專業合作社,採取「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推行「鵝稻共作」綠色種養,稻田的青草可以給大白鵝提供飼料,鵝糞可以肥田,不僅減少了肥料成本,還增加了土壤肥力,可謂一舉多得。「這樣生產出來的優質弱鹼性大米、鵝肉、鵝蛋都是綠色安全食品,很受消費者青睞。」淡永強說。
「目前,合作社主營養殖種鵝、商品鵝和育雛及種蛋、商品蛋、鵝肉、鵝苗的一體化購銷供應等項目。」田家營子村村主任王二明向記者介紹,「我們實行『四季輪養、錯次養殖』,目的在於與南方白鵝出欄的時間相分別,以保證鵝肉有一個較好的市場價格。鵝肉、鵝蛋,都是保底回收的,所以村民參與養殖的積極性都很高。」
據了解,田家營子村集體經濟達拉特旗蓮鵝灣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9年,總佔地面積為210畝,其中水面面積80畝,陸面面積130畝;鵝棚建設面積為4200平方米,可同時養殖3萬隻鵝,現養鵝5000餘只。
現在,田家營子村已經成功註冊「蓮鵝灣」商標,同時,深化與江蘇的一家企業合作,暢通銷售渠道,不斷地延鏈、補鏈,提升鵝肉附加值。
白牆青瓦坡屋頂,犬吠聲此起彼伏,混著大鵝的憨叫聲——「嘎嘎」入耳,脫貧戶王海亮臉上掛滿喜悅的笑容。記者見到王海亮時,他正忙著給自家養殖籠裡的雞和大鵝清理糞便、投食餵水。
脫貧戶王海亮因兒子不幸車禍離世,從此孫女王燕便與爺爺相依為命。老兩口收入微薄,還負擔著孫女的學費,生活一度過得十分拮据。2018年,王海亮被識別為貧困戶,幫扶企業鄂爾多斯市東澳水利有限公司每年幫扶1萬元。今年,孫女王燕參加了高考,考了500多分,幫扶企業承諾王燕在大學期間的學費、生活費全部由他們承擔。而且,王燕大學畢業後,鄂爾多斯銀行還將為其提供工作崗位。
今年,合作社為王海亮免費提供了32隻鵝苗。「村裡給了我很多幫助,如今孫女也考上大學了,以後的日子再也不用愁了,感謝黨的好政策。」王海亮激動地說道,難掩內心的喜悅。
「為了防止已脫貧的貧困戶返貧,我們讓有勞動能力的脫貧戶進入蓮鵝灣種養殖合作社進行務工,提高他們的收入;對無勞動能力的,合作社把分給他們的鵝苗代養,養成出售後將收益全部返還。另外,合作社還每年將8%的收益分給脫貧戶,無論合作社盈虧,我們必須先保證脫貧戶的這部分收入,如果合作社效益比較好的話,我們會進行第二次分紅,讓群眾持續受益。」喬林說。
集體產業扶貧項目園內的水稻育秧棚。喬林攝
除此之外,田家營子村積極推進集體產業扶貧項目園建設,開始發展大棚經濟。目前,已經建成48棟大棚,每棟大棚佔地0.7畝。今年,全村1700多畝水稻都是在改建的育秧棚裡育得秧。
「大棚首先進行水稻育秧,秧苗全部出棚後,再進行蔬菜和小雜糧的種植,錯開蔬菜上市高峰期,從而提高蔬菜『身價』,增加收益。」王二明說。
扶貧項目產業園大棚優先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脫貧戶進行種植經營,對因病因殘沒有勞動能力的脫貧戶,採用入股分紅的方式,增加他們的收入。「扶貧項目產業園在日常運營過程中所需要的種植勞務和日常運營維護等工作崗位優先使用脫貧戶。」喬林說。
目前,田家營子村36戶95人全部脫貧,實現了整村脫貧。但按照「脫貧不脫鉤」的要求,田家營子村引導鼓勵脫貧戶就近務工,入合作社股經營,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鞏固脫貧成果,確保脫貧戶不返貧、快致富。
近年來,田家營子村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著力進行人居環境整治。
「這裡曾經到處都是垃圾,現在我們將其開發為水塘,並在水塘內栽植了蘆葦和荷花。」喬林說道,「由於這裡地理位置好,可以發展鄉村旅遊,吸引周邊的人來參觀。藉此機會,在村內發展一些民宿、農家樂,讓來往的遊客品嘗獨具特色的『燉大鵝』。」
如今的田家營子村一改過去「滿眼一片白茫茫,大片土地盡撂荒」的景象,昔日一片片鹽鹼化嚴重的土地儼然成為稻浪飄香、鵝群放歌的美麗田園。
「下一步,我們將加快扶貧項目產業園建設進度,發展好水稻育秧和水稻種植、蔬菜大棚種植,並依託現有產業發展鄉村旅遊和農家樂項目,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在說起田家營子村的未來發展時,淡永強充滿了信心。
閱讀推薦
▇ 總投資28億元!達拉特發電廠五期1×100萬千瓦機組項目正式開工奠基!
▇
▇
▇
▇
✎來源:鄂爾多斯日報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田家營子村:致富路上「向天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