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薦的兩部電影分別是法國科幻災難片《呼吸》,又稱《霧襲花都》和美國科幻恐怖片《迷霧》,這兩部電影都以霧為主題,但給觀眾呈現了兩種不同的感官體驗。前者是壯觀的,以無尿點為全過程,但以「善」人性為核心;後者則相反,現實、殘酷和「惡」人性在劇中可怕的災難面前被無限放大。
這兩部電影都很好看。不要錯過科幻災難迷。以下內容將涉及少量劇透。如果你沒有看過兩部電影,建議你先收集這篇文章,看電影,然後再看。
設置雷同
與《呼吸》相比,這部電影實在太難聽了,觀眾也很少,所以我將重點放在這部電影上。在前兩部影片中,沒有太大的區別:同樣的父母和孩子,同樣的霧來襲,但是《呼吸》如果吸入會致命(和吃雞模式設置差不多),而另一部則隱藏在攻擊人類怪物的霧中。
在《呼吸》的領隊夫婦有一個女兒,她有一種奇怪的疾病,必須依靠呼吸艙才能生存。雖然這種疾病在世界上是罕見的,但許多幼兒仍然患有這種疾病,這預示著結局的逆轉。
美術與人性鏡
《呼吸》花都就像一部藝術電影。即使在災難中,它也以另一種殘缺的美展現了巴黎的美麗風景。蔚藍的天空映在白淨的屋頂上。雖然很奇怪,但它確實是美。在生死的抉擇下,在無奈的分離中,夫妻和女兒的表情和眼神只有依依不捨、感傷和期待,沒有《迷霧》所銘刻的恐懼、恐慌和絕望。
據說父母和孩子都是漸行漸遠練習,但《呼吸》比兩代人之間的迷霧還要強烈。雖然女兒得了怪病,但父母更珍惜女兒的愛,所以電影的主題是父母盡力救女兒。
結局的顛倒使兩部電影的處理方式不同
霧從地上冒出來,越來越多,漸漸地覆蓋了屋頂。在電影的結尾,當女兒呼吸艙的電池耗盡時,父女倆都認為這是一個死胡同。出乎意料的是,結局顛倒了。原來,霧是地球的自我保護機制。如前所述,地球上有許多孩子需要呼吸艙來生存,而這些孩子就是地球上的「天選之子」,這意味著只有這些孩子才能在霧中生存,其他人只能生存或依靠呼吸艙死亡。
在《迷霧》的結尾,主人公自己在一場難以想像的思想鬥爭和痛苦中失去了兒子,但一瞬間霧氣消散,電影在主人公的目瞪口呆中戛然而止,讓人措手不及。即使影片上映後,觀眾的情緒也長時間無法平息,突然間的反差和震撼確實可以為影片加分不少,因此《迷霧》也成為許多觀眾心中科幻恐怖電影的經典,近22.5萬人在豆瓣中給予7.9分。
《呼吸》的結尾比「滅霸」更霸道。殺戮暴君只佔失蹤人口的一半,但這只是少數火災事故。也就是說,這個結果讓很多觀眾感到噁心。他們認為這是為了逆轉。他們強迫這部電影加上這樣一個不合邏輯的結尾,並一個接一個地給低分。不到連4000人在豆瓣中得了5.9分,正是因為這個分數,優秀的影片才被埋在豆瓣的分數裡。
絕望與希望,善與惡的選擇
然而,這個結局正是這部電影的特點和亮點。這部電影剛開始給了很多暗示,而這部電影想向觀眾展示的不是《迷霧》電影中的絕望,而是希望。
如前所述,影片展現了人類美好的一面,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懵懂情懷,父母之間的不舍之愛,家庭對孩子的依賴感,兩位善良老人的淡定情懷面對死亡,這些都是美的象徵。但觀眾抱著和《霧都》結尾一樣的想法,這對《呼吸》本身是不公平的,所以影片的正常評分至少是7分。
兩部科幻災難片《呼吸》和《迷霧》都講述了「霧」並解釋了災難前人性的兩面。它們都是自我救贖的選擇。在「迷霧」之前,我們應該去哪裡?他們都在為「愛」拼命生活。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選擇善或惡,但你需要面對選擇的後果。有很多以霧為主題的電影,但我認為只有這兩部電影有著深刻的內涵,東羽是強烈推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