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特稿)「升級轉型」可助力香港品牌走向世界——專訪香港貿發局副總裁劉會平
中新社香港12月22日電 題:「升級轉型」可助力香港品牌走向世界——專訪香港貿發局副總裁劉會平
中新社記者 史冰筠
「疫情時期,對於企業完成『升級轉型』是最好的時間。」香港貿易發展局(貿發局)副總裁劉會平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這是一年來自己最大的感觸。面對不斷反覆的疫情和不太明朗的全球局勢,他指出,香港作為國內和國際的「商貿樞紐」的優勢地位沒有改變。
「升級轉型的方式很多種,過去一年內港商最主要的方式是:拓寬新市場、開發新產品、步入數碼化、提升品牌效益等。」劉會平表示,貿發局今年4月推出的「T-Box」計劃,即幫助香港企業提供應對逆境的轉型服務項目,至今已經有超過1000家企業參與。「我感到很鼓舞,即便環境艱難,港商也願意朝著積極的方向去嘗試,這也體現了他們的韌性。」
參與「T-Box」計劃的企業大到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公司商湯科技,小到一間位於長洲島的紀念品店。劉會平介紹,這家「微企」紀念品店的第一個目標還是「走出長洲島」。它的商品透過貿發局「香港·設計廊」在市區的陳列,吸引了專程前去長洲查看他店鋪的外國客人。「香港設計在國際上有一種名牌效應。」
劉會平表示,無論是怎樣的經濟形勢、怎樣規模的公司都需考慮「升級轉型」。他介紹,開拓新市場、開發新產品、提升品牌效益之後的商機很多,有紡織企業今年成功從製衣開拓到制口罩業務,也有企業將原本針對歐美市場的產品轉銷至東南亞,業績甚至好過上一年。「我對未來的展望是積極的,無論是內地還是海外市場,哪裡有商機我們都會引領港商關注。明年的重點是大灣區。」
明年第二季度,貿發局會搭建「GoGBA」一站式支援平臺,支援商家落地大灣區。劉會平說,「我們發現海外商會對大灣區的興趣甚至比港商還濃厚。」他指出,在全球經濟疲弱的狀況下,國家經濟「雙循環」的概念對全世界都是良好機遇。香港可以為外商提供物流、基建、科技、智慧財產權等方面加持,幫助他們以「大灣區為試點」,從7000萬人的市場,推廣到整個內地市場。
「貿發局在過去一年也經歷了升級轉型,博覽會和論壇轉至線上,但國際覆蓋率擴大了,也開拓了新營商領域。」劉會平表示,線上展會運用人工智慧為參與者進行商業匹配,促進更準確、高效的交流,成為貿發局的獨特優勢。「這也得益於貿發局過去幾十年的經驗和商譽。」
據劉會平介紹,與去年相比,今年12月初網上電影展的買家增加40%,研討會收看的人數增長了10倍;11月的亞洲物流航運及空運會議(ALMAC)吸引了超過59個國家的參與者,同比增加84%;夏季和秋季採購匯「網上展」的展商和買家都增加了一倍;第五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更吸引了印尼總統參與,「疫情下東協地區更需要投資,也非常想和我們(香港)配合。」
劉會平表示疫情之下,香港在醫療科技研發和應用的專長可打造成香港新名片。他預告,貿發局明年將與特區政府聯合舉辦首屆「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探討亞洲醫療健康產業的前景及商機,「這是(貿發局推廣的)全新的領域,希望香港未來也能成為東西方醫療健康市場的樞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