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多家醫療單位與通航企業打造航空應急救援體系軟硬體

2020-12-18 東方網

  直升機醫療急救要「飛得更高」,離不開最重要的「兩翼」支持——航空醫療救援人才隊伍和「空中ICU」急救設備。

  全國萬餘人次接受航空醫療急救培訓

  直升機駕駛員、空中醫療救護師、航空醫生等是直升機醫療急救人才隊伍的關鍵組成。按照上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相關規劃,本市正全力建設航空醫療急救體系,其中就包括打造一支航空醫療人才隊伍。

  業內專家分析,目前我國在航空應急救援人才培養標準、專門訓練機構、能力考核等方面仍待不斷完善。對現有持證醫生開展航空救護培訓,將其培養成航空急救志願者或專職航空醫生,或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2017年3月,上海金匯通航聘請義大利航空醫療救援專家阿爾伯特·皮亞琴蒂尼來滬授課,當時參加培訓的24人大多是本市知名三甲醫院的各科骨幹醫生。授課內容包括航空醫療救援概述、航空生理學、航空心理學、航空安全、航空醫療特點、飛行器客艙介紹、機載設備使用等內容。培訓課上還重點講解了陸空交接、機上救援等關鍵節點,以及心肺復甦、車禍及外部損傷等常見救援的操作要領。此外,金匯通航資深飛行員也講解了航空安全及航空器基本知識,醫務官講解機上設備操作方法等,並現場指導學員動手練習。最後,有10多位醫生通過理論及登機考核。這也是本市首批接受系統性航空醫療急救培訓的醫務工作者。

  據介紹,金匯通航已與全國800多家醫院和120急救中心合作,為醫護人員提供航空醫療急救培訓,包括理論及演練等實訓。目前,上海已有100多名醫生接受培訓,全國約一萬多人次通過理論和登機實訓考核。

  機上醫療急救設備要求高審核嚴

  在歐洲、北美等地區,醫療構型直升機已十分普遍,機上急救設備經過不斷改進,去繁就簡,高效、緊湊、實用。2016年底,金匯通航副總裁鄭榮曾到瑞士考察直升機醫療急救。他介紹,當時瑞士全國有四五十架直升機,能保證直升機在緊急情況下15分鐘到場救援;機上急救設備一般包括除顫監護儀、呼吸機、注射泵、吸痰泵、醫用氧氣系統、擔架等「六大件」;直升機裡的急救設備很簡單高效,一點都不花哨。

  在直升機內安裝醫療設備,可謂「螺螄殼裡做道場」。以義大利阿古斯特維斯特蘭公司生產的中型雙發直升機AW139為例,8立方米的機艙最多可放三副擔架,用於大型救援;但在常見的車禍救援中,三副擔架太佔空間並不適用,一般直升機會準備兩副或一副。鄭榮說:「為直升機配備醫療設備前,我們會徵詢醫生的意見,反覆考量安裝方式、空間布局等。要細緻考慮除顫儀放置高低、呼吸機和氧氣瓶距離、管線長短及供電便利性等細節,以便給醫生更多操作空間,提升安全係數。」

  「以金匯AW139醫療構型直升機為例,機艙就像一間『空中ICU』(重症監護室)。」鄭榮介紹,直升機裡的醫用設備無論大小,要求都非常高——要經過適航認證,並得到藥監部門的使用許可;必須具有抗幹擾特性,也不能影響機上電子設備,其安裝和布局還需要獲得中國民航局的批准。2015年,金匯通航購進首套直升機醫療急救設備及內飾產品。考慮到成本、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個性化需求,2016年起,金匯和科研院所合作研發直升機客艙醫療內飾構型產品。「現在,我們52架醫療構型直升機中,一半都裝上自主研發的產品。」鄭榮說。

相關焦點

  • 國家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孫華山赴北京通航調研
    北汽集團、北京通航有意願、也有能力深入參與到國家應急救援航空體系建設,通過全面加強與國家應急管理部的對接與合作,將北京通航全國運營網絡整體併入國家應急救援航空體系中,以北京為服務中心,打造覆蓋國內重點區域航空應急救援綜合服務保障體系。
  • 上海"空中120"急救體系雛形已現 將培養專業醫療直升機從業者
    昨天,多家單位「空地聯合」演練航空醫療救援。  昨天,金山醫院與上海金匯通航公司籤署合作協議,並舉行首場空地急救演練,宣布共建金山區航空醫療急救體系,提高區域應對突發醫療事件的救援能力和反應速度。至此,上海航空醫療急救體系 「空中120」網絡雛形已現——本市中心城區以及松江、崇明、奉賢、金山等郊區的數家知名醫院,以及上海市應急聯動中心、120急救中心等多方積極參與建設上海航空醫療急救體系,合力提升城市應急救援和服務保障能級。
  • 合肥老駱崗機場打造全省航空應急救援「大腦」
    6月21日,記者從合肥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獲悉,老駱崗機場將招標規劃打造全省通航飛行應急救援指揮平臺。通過構建省級航空應急救援「大腦」,對低空飛行氣象進行精密監測,提供告警與協助救援服務,提高安徽通用航空安全保障水平。
  • 空中120駕到,深大總醫院開展航空醫療救援演練
    原來,這是深大總醫院正在進行航空醫療救援實戰演練,模擬一位車禍重傷患者的整個航空醫療救援流程。直升機穩穩降落在停機坪該名「患者」疑似因嚴重車禍導致脊柱損傷,病情嚴重,情況危殆!但正值上班早高峰時期,地面120無法快速到達進行救護。
  • 全國人大代表張金華:推動航空應急救援與通航產業比翼齊飛
    張金華認為,這是迄今為止對「救援任務」最新、最全面的定義,應急救援離不開通用航空,通用航空本身應為國為民承擔應急救援業務,因此,通用航空產業的發展為應急救援航空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根據國務院印發的《關於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要實現建設500個以上通航機場、5000架通航飛機,經濟規模1萬億元。
  • 2019大同航空應急救援展暨首屆中國·大同航空應急救援高峰論壇舉行
    9月7日上午,隨著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吉福的響亮宣布,藍天白雲下,一架架直升機騰空而起,呼嘯著飛往救災地點,各路救援人員熟練地進行各類專業救護操作,一場高規格、專業性強、行業矚目的航空應急救援飛行演練在大同北嶽機場上演,拉開了以「推動航空應急救援發展,打造區域應急救援聯盟」為主題的應急救援展暨高峰論壇活動的序幕。
  • 讓航空應急救援事業在中國起飛
    作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旗下的成員單位,航空工業建投致力於打造國家級民用航空產業投資建設運營領軍企業,藉助公司在民航通航工程諮詢領域的傳統優勢,航空工業建投在體系建設、機場建設、工程諮詢等多個領域,參與了國家及各地方航空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設。在我國,航空應急救援的現實需求如何?未來它的發展趨勢如何?我國航空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設還有哪些亟需完善?
  • 淺談航空應急救援中的道德問題
    航空應急救援單位,你是救還是不救?是商業屬性放第一位還是人道屬性放第一位?  我國航空應急救援早期由軍方或政府承擔,90年代金鹿航空開始了航空醫療轉運的業務。近年來,社會關注持續升溫,航空應急救援發展很快。
  • 秦漢通航獲西安市應急管理發展促進會「優秀合作單位」稱號
    12月19日,西安市應急管理發展促進會第一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暨應急產業專題講座在西安舉行,應西安市應急管理發展促進會邀請,秦漢通航相關負責人出席會議。會上,秦漢通航被西安市應急管理發展促進會授予「優秀合作單位」稱號。
  • 西北首個綜合性空中應急救援中心在西安成立
    依託西北空中應急救援中心,由西安航空基地管委會下屬全資國有企業西安博翔應急管理有限公司牽頭,聯合絲綢之路城市安全與應急管理研究院等8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西北航空應急產業聯盟,是航空應急領域內行業性、非盈利的民間團體。
  • 深圳航空應急救援再添新力!羅湖人民醫院醫護開展航空醫療培訓
    「隨著現代醫療的發展,航空醫療救援的日益普及,對於偏遠、交通不便地區的轉診病人也越來越多,了解學習空中救援的知識和掌握航空醫療的操作技能對於我們來說很有必要,感謝金匯通航提供的這次培訓活動,希望我們都能好好學習,在日後我們進行轉診、急救任務時能夠更及時、更專業的搶救病人。」
  • 未雨綢繆補齊短板 發展航空應急救援
    航空應急救援涵蓋航空搜救、現場救援、醫療救護、人員運輸、運送藥品及物質,特殊作業(吊掛、噴灑、巡查、宣傳、通信)。目前我國專業化航空救援力量基本分為三種,分別是醫療救護、海上搜救、航空護林。航空醫療救護將固定翼飛機或直升機加裝醫療設備,改成空中ICU(重症監護室),進行醫療轉運或者現場救援,有時也通過運輸航班進行轉運;交通部救助打撈局是國家唯一一支專業海上救助打撈力量;另一支常態化的航空救援力量為應急救援部南北方護林總站,每年租用固定翼飛機和大中型直升機進行航空護林。除這三支常態化的航空救援力量之外,民航運輸航空、空海陸軍方飛機、警用航空器也可投入運輸或搜救。
  • 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請看這裡
    「航空應急救援六大體系,說簡單點兒,就是建設『三張網』(天網、地網、指揮網)。」江西省應急管理廳救援協調和預案管理局局長李顯明說,「天網」,就是低空空域的開放和管理,確保飛機飛得起來;「地網」就是整合現有機場資源,完善起降點和臨時駐防點建設,讓飛機降得下去;「指揮網」,就是能夠對空監視和指揮調度,實現飛機「看得見、叫得到、控得住」。
  • 上海:空中應急救援力量「沙場秋點兵」
    嘉賓參觀醫療救援直升機。 殷立勤 攝中新網上海9月8日電 (記者 殷立勤)9月8日,上海市公安警航隊(市政府飛行隊)的停機坪上,上海市空中應急救援力量按指令整齊列隊,六架直升機接受「沙場點名」。隨著現場指揮下達的調度令,三架警航直升機依次升空。
  • 成立浙江首個航空應急救援基地 東陽邁入空中救援新時代
    「東陽市航空應急救援演練開始……」隨著現場指揮一聲號令,一架紅色K-32雙槳共軸直升機迅速預熱,在螺旋槳的高速旋轉聲中升空,前往指定水域實施空中取水滅火,拉開空中應急救援序幕。10月20日上午,一場多機型、多任務航空應急救援演練在橫店通用機場上演。
  • 航空應急救援面臨三大難題:法規費用人才
    這是因為法規層面的瓶頸長期得不到解決,我國對通航區域、航空器管理限制嚴格,使得多數通航企業的飛機飛行區間、飛行高度都受影響。自汶川地震以來,這些通航企業的負責人多次呼籲:將通用航空飛機納入我國的應急救援體系中,並建立更加廣泛的社會化通用航空應急救援體系。
  • 首批H135直升機交付使用,我省航空應急救援服務體系建設啟動
    山東省應急管理廳廳長趙豪志在講話中指出,H135航空應急救援項目的順利啟動,標誌著我省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邁出了重要一步,大大提升了我省航空應急救援能力,是加快推進航空救援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對於增強災害事故防範和應對能力,更好保障廣大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東陽創新構建社會化應急救援體系
    12月11日上午,伴隨一條模擬警情指令發出,一場應急聯動演練正式打響,東陽市15家應急聯動成員單位聞風而動,迅速趕赴集結地點。演練中,檢查組工作人員對各單位到達時間、人員到位、攜帶裝備等情況一一作記錄,「各社會聯動單位基本在規定時間內到場,演練達到預期效果」。
  • 我國航空應急救援進步不小,但與發達國家比差距仍明顯
    這些差距和不足,包括我國航空應急救援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航空應急救援也沒有常設的全國性航空應急領導管理機構,現有的航空救援力量在指揮協調上局限於各自領域,沒有完全建立相互協調與統一的工作機制。
  • 劉世江:通用航空在應急救援中作用很重要
    醫療統計表明,在事故災難的重傷員中,2/3左右的人會在25分鐘內死亡,如果受傷者在15分鐘內得到良好的救護和治療,80%左右的人會保住生命。而通用航空應急救援最大的優勢就是為預先者在絕路中開闢生命通道,贏得寶貴的黃金搶救時間,在通用航空應急救援中的獨特作用是其他飛行器和其他救援手段所不能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