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機醫療急救要「飛得更高」,離不開最重要的「兩翼」支持——航空醫療救援人才隊伍和「空中ICU」急救設備。
全國萬餘人次接受航空醫療急救培訓
直升機駕駛員、空中醫療救護師、航空醫生等是直升機醫療急救人才隊伍的關鍵組成。按照上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相關規劃,本市正全力建設航空醫療急救體系,其中就包括打造一支航空醫療人才隊伍。
業內專家分析,目前我國在航空應急救援人才培養標準、專門訓練機構、能力考核等方面仍待不斷完善。對現有持證醫生開展航空救護培訓,將其培養成航空急救志願者或專職航空醫生,或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2017年3月,上海金匯通航聘請義大利航空醫療救援專家阿爾伯特·皮亞琴蒂尼來滬授課,當時參加培訓的24人大多是本市知名三甲醫院的各科骨幹醫生。授課內容包括航空醫療救援概述、航空生理學、航空心理學、航空安全、航空醫療特點、飛行器客艙介紹、機載設備使用等內容。培訓課上還重點講解了陸空交接、機上救援等關鍵節點,以及心肺復甦、車禍及外部損傷等常見救援的操作要領。此外,金匯通航資深飛行員也講解了航空安全及航空器基本知識,醫務官講解機上設備操作方法等,並現場指導學員動手練習。最後,有10多位醫生通過理論及登機考核。這也是本市首批接受系統性航空醫療急救培訓的醫務工作者。
據介紹,金匯通航已與全國800多家醫院和120急救中心合作,為醫護人員提供航空醫療急救培訓,包括理論及演練等實訓。目前,上海已有100多名醫生接受培訓,全國約一萬多人次通過理論和登機實訓考核。
機上醫療急救設備要求高審核嚴
在歐洲、北美等地區,醫療構型直升機已十分普遍,機上急救設備經過不斷改進,去繁就簡,高效、緊湊、實用。2016年底,金匯通航副總裁鄭榮曾到瑞士考察直升機醫療急救。他介紹,當時瑞士全國有四五十架直升機,能保證直升機在緊急情況下15分鐘到場救援;機上急救設備一般包括除顫監護儀、呼吸機、注射泵、吸痰泵、醫用氧氣系統、擔架等「六大件」;直升機裡的急救設備很簡單高效,一點都不花哨。
在直升機內安裝醫療設備,可謂「螺螄殼裡做道場」。以義大利阿古斯特維斯特蘭公司生產的中型雙發直升機AW139為例,8立方米的機艙最多可放三副擔架,用於大型救援;但在常見的車禍救援中,三副擔架太佔空間並不適用,一般直升機會準備兩副或一副。鄭榮說:「為直升機配備醫療設備前,我們會徵詢醫生的意見,反覆考量安裝方式、空間布局等。要細緻考慮除顫儀放置高低、呼吸機和氧氣瓶距離、管線長短及供電便利性等細節,以便給醫生更多操作空間,提升安全係數。」
「以金匯AW139醫療構型直升機為例,機艙就像一間『空中ICU』(重症監護室)。」鄭榮介紹,直升機裡的醫用設備無論大小,要求都非常高——要經過適航認證,並得到藥監部門的使用許可;必須具有抗幹擾特性,也不能影響機上電子設備,其安裝和布局還需要獲得中國民航局的批准。2015年,金匯通航購進首套直升機醫療急救設備及內飾產品。考慮到成本、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個性化需求,2016年起,金匯和科研院所合作研發直升機客艙醫療內飾構型產品。「現在,我們52架醫療構型直升機中,一半都裝上自主研發的產品。」鄭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