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時總會留意到某個景區的介紹中提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1945年11月16日成立、總部設於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機構,其標誌為一座希臘式神廟,立柱就是這個組織的英文縮寫「UNESCO」,託起神廟的屋頂,體現出這個組織的使命。許多人都以為這座神廟是以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為藍本設計的,其實它真實的模板卻來自於義大利。
世界文化遺產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標誌
義大利曾是世界上文化遺產位列世界第一的國家,不大的亞平寧半島擁有55處世界文化遺產。地中海第一大島西西里島南部的阿格裡真託,就擁有其中之一。
阿格裡真託在西西里島的位置
西西里島歷史上曾被多個國家統治,也就給這裡留下了多種不同的文化印記。阿格裡真託(Agrigento)位於西西里島西南部海岸的山坡上,約公元前581年由希臘殖民者建立,在希臘語中意為「諸神的居所」,短短百年便達到鼎盛,人口達數十萬。古希臘詩人品達爾(Pindaros)曾稱這裡是「人間最美的城市」。可惜在公元前406年被迦太基人破壞,兩次布匿戰爭期間古羅馬人和迦太基人輪流統治,古羅馬人最終在公元前261年獲勝,將城市命名為「Agrigentum」。古羅馬人痛恨拒不投降的城市,倖存的居民全部成為奴隸。西西里島陽光明媚適合發展農業,附近又有豐富的礦藏,城市再次繁榮起來。兩千多年來,汪達爾人、拜佔庭人、摩爾人、諾曼人先後統治過這裡,今天的阿格裡真託城市中還能看到不同文化交融的痕跡,現代文明的加持又給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幾分活力。
我是在一個周末的傍晚抵達阿格裡真託的,就住在火車站對面的一家民宿裡,安頓好後被樓下的喧囂聲吸引。義大利人重視家庭和朋友之間的關係,南部更甚。周末是他們呼朋引伴前往酒吧、餐廳聚會的時間,樓下的這家餐廳人聲鼎沸,服務員忙的不可開交,放眼望去一水兒的俊男美女。難怪有人說阿格裡真託是西西里最具活力的城市。在這裡度過一個閒適的夜晚,讓我對這座古老又時尚的城市多了幾分期待。
古希臘統治時期,修建了大規模數量眾多的神殿,今天被稱為「神殿之谷(Valle dei Templi/Valley of the Temples)」,聽起來像是在一座山谷中,其實這些神殿矗立在市區2公裡外的山坡上,古希臘人選址時首先考慮的是防禦,一面坐擁山谷的綠地,一面可遠眺市區。這些近2500年的神殿遺址是阿格裡真託古老燦爛文明的見證者,雖屢遭天災、戰火和早期基督徒的破壞,卻依然屹立在世人面前,是希臘境外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神廟群。早在1997年,神殿之谷和周邊就以「阿格裡真託考古區」的名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神殿之谷的全稱是「阿格裡真託神殿之谷考古景觀公園(Parco archeologico e paesaggistico della Valle dei Templi di Agrigento)」,佔地面積達1300多公頃,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考古遺址公園,從火車站前乘公交(1、2、3路皆可)十幾分鐘即可抵達景區門口。
火車站
景區內沒有免費的地圖,售票處的地圖顯示,整個神殿谷佔地面積很大,從入口處走到最後一座神廟大約3-4公裡,必須返回入口才能乘坐回程巴士。景區裡沒有任何遮攔,烈日豔陽下,在這裡暴走還是需要勇氣和體力的。
走進景區,到處都是斷壁殘垣,破碎的石塊無聲地傾訴著這塊土地上的故事。鼎盛時期這裡曾有20餘座神廟,如今能看出模樣來的只剩下了5座,全部為多立克式神廟,完好程度不一。由於年代久遠,它們古希臘時期的名字早已無從考證,大多都是文藝復興時期考古工作者們命名的。
既然提到了「多立克」就多說幾句,古希臘所有建築都依靠巨石構建,希臘本土盛產大理石,就用這種貴重的石料建造神廟,採取「幹砌式」,建造過程中沒有任何黏合劑,完全靠精細的打磨和石塊自身重力完成,以簡單的金屬卡扣和「榫卯」結構固定。多立克式立柱是古典建築三種立柱中最早的一種,早在公元前7世紀就已經出現。特點是粗大雄壯,上細下粗,柱頭是簡單而剛挺的倒立的圓錐臺,沒有裝飾,也沒有柱基,柱身刻有20條凹槽。
我們最熟悉的多立克式神廟,自然就是帕特農神廟啦
先看到的是「卡斯託萊和波盧切神廟 (Tempio di Castore e Polluce)」,又名「狄俄斯庫裡神廟(Tempio di Dioscuri)」,建於公元前5世紀中葉。兩千多年歷史的石塊在經歷數次地震後散落一地,只有幾根廊柱依然頑強地矗立在那裡。
我一直挺喜歡古希臘和古羅馬神話故事,眾所周知神靈們的私生活著實有點混亂,這座神廟就得名於一個有趣的八卦:「狄俄斯庫裡」不是一個人,而是雙胞胎「卡斯託萊」和「波盧切」。他們的母親是斯巴達王后勒達(Leda),可這雙胞胎卻來自不同的父親……一個是斯巴達國王Tyndareus,另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宙斯。宙斯一向到處留情,化身天鵝追求列達,得手後列達生下了兩顆蛋,每顆蛋裡都是一男一女的「龍鳳胎」。其中一顆是斯巴達國王的孩子卡斯託萊與克呂泰墨斯特拉(Clytemnestra),另一顆是宙斯的孩子波盧切與驚天美女海倫。對,就是那個引發了特洛伊戰爭的海倫。
兩兄弟雖然同母異父,關係卻挺好,成了黃道十二宮中的「雙子座」,被認為是旅行者和水手的保護神。所以,喜歡旅行的人來到這,一定得多看看這座神廟。雖然他們的父母「不著調」,但在古羅馬神話中兄弟倆早已深入人心。今天羅馬城的古羅馬廣場遺址上也有「雙子座神廟」的遺蹟,米開朗基羅設計的羅馬市政廣場上牽馬的兩尊雕像也是他倆。
今天所看到的立柱是19世紀時考古學家用散落的石料勉強拼湊復原的,只能去想像曾經的輝煌了。
雙子座神廟不遠處有一片斷壁殘垣,完全看不出神廟的痕跡。斷壁殘垣中躺著一座巨人神像,就是大名鼎鼎的天神宙斯,神廟因此得名「奧林匹亞宙斯神殿(Tempio di Giove Olimpico/Temple of Zeus)」。
在希臘神話中,奧林匹斯山是眾神的居所,這座神殿就是供奉給宙斯的,也是神殿之谷中唯一能確定古希臘時期名稱的神廟。躺倒的宙斯神像長達7.75米,今天看到的是石柱複製品,真品存放於考古博物館內,前面長方形的基座就是神廟中心的位置。
這座神廟不僅在阿格裡真託,在西西里島上都是規模最大的神廟。根據考古學家的復原,地基面積佔地近6000平米,主體長112米,寬56米,高20餘米,光基座就有五層。神廟的建造可能是為了紀念公元前480年古希臘在薩拉米斯海戰(希波戰爭中的一場戰役)中的勝利。阿格裡真託人聯合敘拉古人(今西西里島東部錫拉庫薩)打敗了迦太基人,大量迦太基俘虜被押運至此修建神廟。按照當時的設計規劃,其規模在整個希臘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要知道當時雅典的帕特農神廟還沒有建造。希臘史學家波利比烏斯也曾在著作中提到過它。但由於神廟過於龐大,尚未完工阿格裡真託就又被迦太基人侵佔,建造被迫停止。1401年1月19日,西西里島經歷了一次大地震,未竣工的神廟徹底倒塌,原本是奉獻給天神的石塊都被居民拿去建造房屋了。
不得不感嘆,縱使是至高無上的神靈,也難逃被人間疾苦侵佔的命運啊。
神殿之谷是眺望西西里島南部海岸美景最佳場所,若不是景區裡陽光太強烈,真想坐在山坡上發呆。山丘風貌美輪美奐,遠處的地中海呈現出多層次的藍色,近處仙人掌在明媚的陽光下茁壯地生長著。
看到的第三座神廟「赫拉克勒斯神廟(Temple of Heracles)」是整個神殿之谷中最古老的神廟,大約建於公元前520年。根據地基推測原神廟長67米,寬25.34米,有三層基座,共有38根多立克式立柱。古羅馬著名政治家、演說家西塞羅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過神廟附近的市場,裡面有一尊赫拉克勒斯雕像,考古學家就根據他的文章為這座神廟命名。
今天看到的神廟只剩下8根立柱,1924年由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哈德卡斯爾(Alexander Hardcastle,1872-1933)復原。他曾在皇家海軍服役,退役後在西西里島買下一座莊園,一直居住在這裡,後半生致力於神殿之谷的考古與保護,直至在阿格裡真託去世。
赫拉克勒斯自不必多介紹,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宙斯與阿爾克墨涅之子。他自小力大無窮,襁褓中就扼死了赫拉派來殺害自己的毒蛇,後解救普羅米修斯,受到小人陷害而自焚身亡。在西方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大力神的身影,西班牙國徽上兩根立柱就叫「海格力斯柱」,代表直布羅陀海峽兩側的山峰。
佛羅倫斯赫拉克勒斯雕像
沿著步道一直上坡,遠遠地便望見了協和神廟(Temple of Concordia)的身影,也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標誌來源。
協和神廟又譯為「孔科爾迪亞(Concordia)神廟」,得名於古羅馬神話中的「和諧女神」孔科爾迪亞,對應的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哈爾摩尼亞(Harmonia)。她是愛神阿弗洛狄忒和戰神阿瑞斯的女兒,考古人員在附近發現一個刻有女神名字的拉丁銘文,就以此命名。這座神廟到底是獻給誰的早已無從考證了。
協和神廟建於公元前440-430年間,是神殿之谷中保存最為完好的神殿,也是除帕特農神廟外,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多立克式神廟。原本有4層基座,長40米,寬17米,長邊有13根立柱,短邊7根立柱,每根立柱高約6米。
公元4-5世紀,異教徒的侵入對神殿之谷造成了不小的破壞,但協和神殿卻「因禍得福」。公元6世紀,神廟被當地主教聖格雷戈裡奧·德勒·瑞德改建成一座基督教堂,用於供奉聖彼得和聖保羅,神廟的主體結構得以倖存。原本立柱之間被砌上了牆,供奉希臘神像的位置變成了教堂祭壇。直到1788年,改造的部分才被拆除,陸續恢復成今天的模樣。
在陽光的照射下,它整體通透,清靈,已經在這裡矗立了2400餘年,靜靜地望著地中海的歲月變遷。
走到協和神廟另一側,地上斜躺著一尊青銅雕塑,早就成了整個景區比神廟還吸引人的「景點」。這尊雕塑和古城龐貝裡的青銅雕像都出自同一人之手——波蘭雕塑家伊戈爾·米託拉吉(Igor Mitoraj,1944-2014),這一系列作品被稱為「殘缺的美」,融入了廢墟背景,仿佛天神在凡間的遺骸,默默注視千年過後的慘狀。
赫拉貴為天后,但一生「疾苦」,一直在「抓小三」的生活中度過。可神殿之谷既然有獻給宙斯的神廟,也就得有「赫拉神廟」。其實它的羅馬名字叫「朱諾神廟(Tempio di Giunone)」,在希臘神話中對應天后赫拉。朱諾在古羅馬神話中是女性、母性和婚姻之神,集美貌、溫柔和慈愛於一身。羅馬人稱其為「帶領孩子看到光明的神」。
神廟大約建於公元前450年,是最典型的古希臘風格的多立克式神廟,考古學家在殘存的立柱上發現了公元前406年迦太基人洗劫後火燒的痕跡。神廟原本共有30根立柱,長邊13根,短邊6根,每根立柱高約6.5米,4層梯形基座,正面向東,內部西側設有神龕。
神廟南邊就是地中海,再向南望去,隱約能看到北非大陸的突尼西亞。在古代這裡就是著名的迦太基,第一次布匿戰爭期間,迦太基四萬大軍就是從阿格裡真託登陸西西里島的。
神殿之谷是自然與歷史的完美結合,也是西西里島最有文化底蘊、最值得拜訪的地方。在這裡可以探尋西西里島古希臘的遺風,感受兩千多年前的文明。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