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是農業農村部、財政部首批聯合認定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2019年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龐大的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在2014年成功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以來,安溪縣攜手茶業龍頭下足功夫,在保護傳承的同時安溪鐵觀音這個農業文化遺產的品牌效應日益顯現,帶動了全縣農民增收,推動了安溪鄉村振興發展。
保護利用文化遺產打響品牌
——連續4年蟬聯全國茶葉品牌價值第一
漫山遍野的茶樹鬱鬱蔥蔥,茶樹上掛著蜘蛛網,蜘蛛等昆蟲從綠葉上爬過;桂花、紅豆杉、棕等綠化樹漸成規模,茶樹行間長草,還種植有黃花菜等。行走在安溪縣雲嶺茶莊園裡,茶與樹相間而生,甚至分不清楚哪棵是茶、哪棵是樹。
安溪縣著眼於茶產業的永續發展,護好生態,積極構築品牌價值「防火牆」。從「縣域大生態-茶山小生態-土壤微生態」三個層面立體推進,建成高標準生態茶園35萬畝,為茶葉上好生態底色;持續推進茶山生態修復工程,因地制宜還林、還果、還蔬;探索對茶山茶園進行評價分級,評選首批12座名茶山,彰顯高端產區(茶山)價值。生態的改善為品牌價值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安溪茶,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符號。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安溪縣積極對接,主動參與,以茶為媒,致力構築國際「茶香通道」,產品互銷、文化交流、活動聯辦等深度和廣度日漸提升;藉助閩茶海絲行、歐洲營銷中心、茶學社、茶酒對話等平臺載體,加快國際化步伐,不斷打造國際品牌,以國禮茶、國賓茶身份驚豔國際政要舞臺,香飄大國外交。安溪鐵觀音已在歐盟、俄羅斯、日本等46個國家和地區完成國際商標註冊,成功入選「中歐100+100」地理標誌產品互認互保產品清單,華祥苑、八馬等品牌茶企頻頻亮相國際舞臺,成為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等一系列重大外交、經貿活動的茶敘用茶。
在一杯茶湯裡,中國和世界的距離更近了。安溪鐵觀音的美譽度和影響力也與日俱增,並最終登上中國茶葉類品牌價值榜首。目前安溪茶園面積60萬畝,茶葉總產量6.5萬噸,涉茶總產值175億元,連續10年位居全國重點產茶縣第一位,安溪鐵觀音連續4年蟬聯全國茶葉類區域品牌價值第一,入選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
農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22座茶莊園年旅遊收入12億元
「莊園裡可以採茶,體驗茶葉製作過程,還可以看茶定製專屬茶品,真是太好了。」來自廈門的陳先生每年都會攜家帶口到位於安溪縣龍涓鄉的華祥苑茶莊園休閒度假,每次來都感覺不虛此行。山、水、茶、林、園一體化,移步皆景,處處詮釋著人與自然和諧之道。
近年來,安溪以茶莊園為基本形態推進遺產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在全國最早探索茶莊園業態,引進葡萄酒莊園經營模式,發展集生產、加工、休閒、旅遊和文化展示等於一體的茶業綜合體新業態,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目前全縣已初步建成雲嶺、華祥苑、高建發等各具特色的茶莊園22座,可以深度體驗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魅力,每年吸引100多萬「鐵粉」到安溪體驗鐵觀音文化,旅遊收入12億元。
應休閒農業蓬勃發展大勢,安溪縣以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為支撐,以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為主線,推進農業文化遺產可持續經營,創新莊園化管理模式,有力推動了休閒農業快速發展,奠定了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
建立傳承人制度和合作共同體
——農民純收入56%來自於茶產業
在保護利用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中,安溪著力健全鐵觀音大師「傳幫帶」機制。從2017年開始,每年舉辦安溪鐵觀音大師賽,以百萬之資重獎匠心,評選出2名「安溪鐵觀音大師」和8名「安溪鐵觀音名匠」,成立安溪鐵觀音大師工作室和非遺傳習所,通過名師帶高徒,傳承鐵觀音製作技藝,壯大茶產業領軍人才。
「目前已經舉辦三屆安溪鐵觀音大師賽,培養選拔出6名安溪鐵觀音大師、20名安溪鐵觀音名匠、近140名優秀制茶能手。」安溪縣茶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劉青洲說,建立鐵觀音大師工作室管理制度、鐵觀音大師帶徒制度,不僅傳授安溪鐵觀音傳統製作技藝,更是對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的傳承和延續。
與此同時積極打造「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茶農(家庭農場)」的產地合作共同體,提升質量安全和組織化水平。該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陳志明告訴記者,目前全縣茶莊園22個管控茶園28萬畝,佔全縣茶園面積的47%,帶動全縣58%農戶加入合作社形成聯結機制,帶動13.8萬農戶增收致富。
位於該縣桃舟鄉的添壽福地茶文化莊園集生產、加工、深加工、客商定製、休閒旅遊等於一體,帶動周邊2100多戶農民建設綠色食品標準茶園萬畝,從業農民每人平均年收入達3萬元。「自家的茶園成了合作社、茶莊園建設的一部分,收入年年增加,再也不用擔心茶園不懂管理、制茶技術不好,真是太好了。」當地茶農高興得合不攏嘴。
在保護鐵觀音茶文化的同時,安溪茶產業得以快速崛起發展,安溪縣從福建省最大的國定貧困縣一躍而入全國百強縣第60位,成為我國依靠產業發展實現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典型。全縣120萬人口中有80%的人從事跟茶有關的工作,農民純收入56%來自於茶產業。
原文轉自: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