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成為鄉村振興動力源泉

2020-12-18 中國財富網官方

安溪是農業農村部、財政部首批聯合認定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2019年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龐大的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在2014年成功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以來,安溪縣攜手茶業龍頭下足功夫,在保護傳承的同時安溪鐵觀音這個農業文化遺產的品牌效應日益顯現,帶動了全縣農民增收,推動了安溪鄉村振興發展。

保護利用文化遺產打響品牌

——連續4年蟬聯全國茶葉品牌價值第一

漫山遍野的茶樹鬱鬱蔥蔥,茶樹上掛著蜘蛛網,蜘蛛等昆蟲從綠葉上爬過;桂花、紅豆杉、棕等綠化樹漸成規模,茶樹行間長草,還種植有黃花菜等。行走在安溪縣雲嶺茶莊園裡,茶與樹相間而生,甚至分不清楚哪棵是茶、哪棵是樹。

安溪縣著眼於茶產業的永續發展,護好生態,積極構築品牌價值「防火牆」。從「縣域大生態-茶山小生態-土壤微生態」三個層面立體推進,建成高標準生態茶園35萬畝,為茶葉上好生態底色;持續推進茶山生態修復工程,因地制宜還林、還果、還蔬;探索對茶山茶園進行評價分級,評選首批12座名茶山,彰顯高端產區(茶山)價值。生態的改善為品牌價值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安溪茶,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符號。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安溪縣積極對接,主動參與,以茶為媒,致力構築國際「茶香通道」,產品互銷、文化交流、活動聯辦等深度和廣度日漸提升;藉助閩茶海絲行、歐洲營銷中心、茶學社、茶酒對話等平臺載體,加快國際化步伐,不斷打造國際品牌,以國禮茶、國賓茶身份驚豔國際政要舞臺,香飄大國外交。安溪鐵觀音已在歐盟、俄羅斯、日本等46個國家和地區完成國際商標註冊,成功入選「中歐100+100」地理標誌產品互認互保產品清單,華祥苑、八馬等品牌茶企頻頻亮相國際舞臺,成為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等一系列重大外交、經貿活動的茶敘用茶。

在一杯茶湯裡,中國和世界的距離更近了。安溪鐵觀音的美譽度和影響力也與日俱增,並最終登上中國茶葉類品牌價值榜首。目前安溪茶園面積60萬畝,茶葉總產量6.5萬噸,涉茶總產值175億元,連續10年位居全國重點產茶縣第一位,安溪鐵觀音連續4年蟬聯全國茶葉類區域品牌價值第一,入選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

農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22座茶莊園年旅遊收入12億元

「莊園裡可以採茶,體驗茶葉製作過程,還可以看茶定製專屬茶品,真是太好了。」來自廈門的陳先生每年都會攜家帶口到位於安溪縣龍涓鄉的華祥苑茶莊園休閒度假,每次來都感覺不虛此行。山、水、茶、林、園一體化,移步皆景,處處詮釋著人與自然和諧之道。

近年來,安溪以茶莊園為基本形態推進遺產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在全國最早探索茶莊園業態,引進葡萄酒莊園經營模式,發展集生產、加工、休閒、旅遊和文化展示等於一體的茶業綜合體新業態,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目前全縣已初步建成雲嶺、華祥苑、高建發等各具特色的茶莊園22座,可以深度體驗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魅力,每年吸引100多萬「鐵粉」到安溪體驗鐵觀音文化,旅遊收入12億元。

應休閒農業蓬勃發展大勢,安溪縣以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為支撐,以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為主線,推進農業文化遺產可持續經營,創新莊園化管理模式,有力推動了休閒農業快速發展,奠定了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

建立傳承人制度和合作共同體

——農民純收入56%來自於茶產業

在保護利用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中,安溪著力健全鐵觀音大師「傳幫帶」機制。從2017年開始,每年舉辦安溪鐵觀音大師賽,以百萬之資重獎匠心,評選出2名「安溪鐵觀音大師」和8名「安溪鐵觀音名匠」,成立安溪鐵觀音大師工作室和非遺傳習所,通過名師帶高徒,傳承鐵觀音製作技藝,壯大茶產業領軍人才。

「目前已經舉辦三屆安溪鐵觀音大師賽,培養選拔出6名安溪鐵觀音大師、20名安溪鐵觀音名匠、近140名優秀制茶能手。」安溪縣茶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劉青洲說,建立鐵觀音大師工作室管理制度、鐵觀音大師帶徒制度,不僅傳授安溪鐵觀音傳統製作技藝,更是對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的傳承和延續。

與此同時積極打造「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茶農(家庭農場)」的產地合作共同體,提升質量安全和組織化水平。該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陳志明告訴記者,目前全縣茶莊園22個管控茶園28萬畝,佔全縣茶園面積的47%,帶動全縣58%農戶加入合作社形成聯結機制,帶動13.8萬農戶增收致富。

位於該縣桃舟鄉的添壽福地茶文化莊園集生產、加工、深加工、客商定製、休閒旅遊等於一體,帶動周邊2100多戶農民建設綠色食品標準茶園萬畝,從業農民每人平均年收入達3萬元。「自家的茶園成了合作社、茶莊園建設的一部分,收入年年增加,再也不用擔心茶園不懂管理、制茶技術不好,真是太好了。」當地茶農高興得合不攏嘴。

在保護鐵觀音茶文化的同時,安溪茶產業得以快速崛起發展,安溪縣從福建省最大的國定貧困縣一躍而入全國百強縣第60位,成為我國依靠產業發展實現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典型。全縣120萬人口中有80%的人從事跟茶有關的工作,農民純收入56%來自於茶產業。

原文轉自:農民日報

相關焦點

  • 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成為鄉村振興動力源泉
    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2019年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龐大的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在2014年成功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以來,安溪縣攜手茶業龍頭下足功夫,在保護傳承的同時安溪鐵觀音這個農業文化遺產的品牌效應日益顯現,帶動了全縣農民增收,推動了安溪鄉村振興發展。
  • 走進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
    堅持創造性轉化 推動創新性發展——淺談鄉村振興戰略下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動態保護與活化利用中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農耕文化光輝燦爛,在數千年的繁衍生息、生產實踐中,創造了種類繁多、特色明顯、經濟與生態價值高度統一的農業文化系統。
  • 「鄭成功」杯安溪鐵觀音茶王品鑑會走進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
    本次品鑑會讓安溪鐵觀音走進安溪茶學院,藉此機會讓各地茶友了解安溪鐵觀音歷史、文化,從而了解安溪鐵觀音的獨特魅力和安溪鐵觀音對品質的要求,詮釋安溪鐵觀音的高質量發展,展示安溪鐵觀音獨特的品質魅力和文化底蘊。福建安溪,居山近海,生態環境優越,安溪產茶始於唐朝,發展於清朝,興盛於當代,代代傳承。
  • 央視《大地講堂》講述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價值與魅力
    5月24日,央視《大地講堂》 深入講述「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價值 助推鄉村振興」。在節目中,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博導李先德老師深入解讀了我縣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的文化價值。
  • 江蘇宜興: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
    新華社南京5月5日電 題:江蘇宜興: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新華社記者蔡玉高、蔣芳、邱冰清三山二水五分田,江蘇省宜興市自然稟賦優越。近年來,通過「一村一文化 文明沐農家」——家園守護行動,當地湧現出了90多個鄉風文明特色村。如今,文化成為宜興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
  • 福建漳州茶產業綠色融合發展 助力鄉村振興
    龔雯 攝茶產業作為漳州的農業特色產業,近年來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旅遊、茶文化為一體的新興產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打響綠色品牌,促進了現代農業提升,成為漳州茶區經濟崛起和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哈龍峰茶業有限公司是華安鐵觀音的龍頭企業之一,集種植加工、生態旅遊、休閒觀光、產業文化等為一體,其哈龍峰有機茶園面積3200多畝,承擔著建設國家標準委員會下達的國家生態茶園綜合標準化示範區任務。「要守住山水情懷,保證從茶園到茶杯的品質,讓消費者喝上生態、綠色的茶。」
  • 因地制宜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越到緊要關頭越要堅定信心、真抓實幹」,習近平總書記深入田間地頭看產業發展、走進社區家庭傾聽百姓心聲,引領人民增強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完善「造血」能力,鞏固脫貧成果,確保脫貧質量,持續推進鄉村振興
  • 「絲路中國茶 匠心騰飛夢」安溪鐵觀音傳統工藝復興行在北京啟航
    以師傳徒弟的方式傳幫帶,將傳統的工藝發揚光大,留住傳統留住鄉愁,是我作為一位非遺傳承人的職責與義務,也是動力與榮光我們在傳統中不斷探索提升、不斷提升,根據天、地、人、種的規律,製作出香高韻遠的鐵觀音,打造健康飲品,在鄉村振興的徵程上,以一葉之輕,託起一業之重,品味更加美好的生活。
  • 2018年安溪鐵觀音發源地濃香型鐵觀音茶王賽完美落幕
    茶王賽,源自古代的鬥茶,始於唐代,宋之後在福建民間廣為流行。民間習慣上把有組織、上規模的名茶評比活動稱為「茶王賽」。當今的安溪「茶王賽」,既保留了傳統的一面,又融入了時代的精神,成為安溪茶文化中一道獨特的景觀。
  • 鐵觀音茶文化節:以茶會友助推茶產業創新發展
    作為第五屆普寧梅花旅遊文化節活動內容之一,「茶韻·裡湖」第四屆鐵觀音茶文化節近日在普寧市裡湖鎮舉行。活動以茶會友,以旅為媒,吸引了眾多茶商、茶葉專業人士匯聚普寧,助推茶產業發展。普寧市是商賈名城,茶產業底蘊深厚,打造了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鏈條,擁有包括裡湖在內的兩大茶葉市場。近年來,該市倡導成立普寧(潮汕)茶業商會,連續3年將茶文化節作為梅花旅遊文化節的一項重要內容來舉辦,為當地茶產業發展帶來了新契機。
  • 「絲路中國茶 匠心騰飛夢」安溪鐵觀音傳統工藝復興行西安站落幕
    中華名茶網西安站訊 近日,一場由2018年第十二屆西安國際茶業博覽會主辦,安溪鐵觀音大師李金登工作室 、福建儒家茶業有限公司、中華名茶網承辦,安溪縣茶葉協會陝西分會、安溪縣農民講師 團、安溪縣鄉村振興服務隊、安溪縣祥華商會、中華茶友集結號、西安源香茶業、西安一縷香茶業
  • 羅源中房鎮:挖掘鄉愁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
    去年以來,羅源縣中房鎮在做好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上,通過文旅融合等方式,為鄉村振興積極培育產業新引擎 挖掘鄉愁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 東南網8月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通過智慧型手機引導,孩子們都能參與,充分感受深度旅遊、文化探秘的樂趣。」福州市定向運動協會負責人介紹。文化遺產帶來的差異化競爭優勢,為中房鎮拓展鄉村旅遊市場打開了新思路。「挖掘文化遺產的價值,就能為鄉村振興打造新的產業項目。」
  • 讓居民成為建設主體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努力做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成為西區新時代的新課題。建設美麗鄉村,居民是受益者,也是全方位參與者。西區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倡導所有居民參與建設美麗家園,強化廣大居民的主動參與和責任意識,形成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 石獅鐵觀音茶王賽落幕 茶王拍賣捐贈慈善事業
    中華名茶網石獅訊 近日,2020年首屆石獅市安溪鐵觀音茶王賽、茶王拍賣及頒獎典禮在泉州石獅世茂摩天城隆重舉行。作為此次茶王賽的重頭戲,50g茶王在現場進行拍賣,吸引了眾多鐵粉參加競拍,把整個活動推向高潮。
  • 推動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文化作為人的精神力量,能夠起到影響人、感召人、激勵人的作用。鄉村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的滋潤。
  • 重塑鄉村文化生態助力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構建鄉村文化生態系統,重塑鄉風文明,實現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係鄉村持續發展繁榮的內生動力和核心保障。
  • (來自一線的調查報告)江蘇宜興: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
    近年來,通過「一村一文化 文明沐農家」——家園守護行動,當地湧現出了90多個鄉風文明特色村。如今,文化成為宜興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  新「憂樂觀」裡品鄉風   在陶都宜興,以紫砂陶業為特色產業的村落星羅棋布。記者來到丁蜀鎮西望村,這裡的紫砂手工作坊與工作室遍布全村,可謂家家捶泥、戶戶做坯。
  • 武漢黃陂:多彩非遺讓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源動力
    聚焦非遺傳承與保護,感受鄉村振興的劇變。6月8日,武漢市「三風」助推鄉村振興文化宣傳展示活動在武漢木蘭花鄉景區隆重開幕。黃陂泥塑、楚劇、剪紙、湖北大鼓等19個非遺項目進行了現場展示,精彩絕倫的傳統手藝與絕活讓現場的遊客和網友們大飽眼福。媒體直播了此次非遺文化盛宴,受到23萬網友熱捧。
  • 鐵觀音頂尖對決 第四屆安溪鐵觀音大師賽成績最終出爐
    「傳承&創新」的大師賽賽制,開創全國茶葉賽事先河始於2017年,如今已經成功舉辦三屆的安溪鐵觀音大師賽,共產生了6位大師,24位名匠。顛覆傳統鬥茶賽、評茶模式,選拔培養制茶能手。可以說,整個大賽品牌在全國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其創新、嚴謹、科學的賽制設計,被福建省茶產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列為賽事的執行標準,成為行業賽事標杆!
  • 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文化創新與創意營造
    繼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今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頒布,鄉村振興戰略成為國家解決「三農」問題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舉措,標誌著我國鄉村發展步入新時代的新徵程,描繪新時代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