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順天得福,逆天得禍

2020-12-21 騰訊網

作者:儒風君 · 聞清

《太上感應篇》裡有一句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禍福都不長腿,不會自己無緣無故地跑上門,說到底,都是人自己招來的。

那麼,一個人如何才能招福避禍呢?

《道德經》給出了答案:「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候王得一以天下正。」

這其中的「一」便指的是天道規律,所以也就是:順天者得福,逆天者得禍

1

禍福相依,順天而行

《道德經》裡面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福禍之間向來不是涇渭分明,誰也說不準兩者會在什麼時候來個「乾坤顛倒」。

此處,可重溫一下《塞翁失馬》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位老人,叫塞翁,養了很多馬。

有一天,馬丟了一匹,鄰居們就過來安慰塞翁。

沒想到塞翁笑著說:「雖然丟了一匹馬,沒準還會帶來福氣。」

果然,沒有幾天,丟失的那匹馬,不但自己回來了,還帶回來匈奴的一匹駿馬。

鄰居們又都過來向老人賀喜。

塞翁卻憂慮地說:「白白得到一匹馬,未必是好事。」

結果有一天,他兒子騎著這匹駿馬出遊,一不小心從馬背上摔下來,把腿摔斷了。

鄰居們又過來慰問。

塞翁說:「這沒什麼,雖然腿斷了,但保住了性命,沒準是福氣呢」

果然,不多久,匈奴大舉入侵,當地的青年都被應徵入伍。

唯獨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當兵。

後來,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只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所以古人說「居安思危」。

因為,幸福裡會蘊藏著危機,而危機中也會蘊含著幸運。

明白了這個道理,順應了這個天規,我們便大可「寵辱不驚」。

得失也罷,福禍也罷,都可淡然處之,無謂喜憂。

2

厚道處世,合乎自然

《菜根譚》裡說:「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

意思是說,大自然的氣候變化多端,溫暖的時候萬物生長,寒冷的時候萬物就失去了生機。

做人的道理也和大自然一樣,溫良隨和才能福澤綿長。

《省心雜言》裡有一句話:「輕財足以聚人,量寬足以得人。」

厚道處世之人,自帶三分福氣。

歷史上有這麼一個典故:

秦穆公曾經外出王宮,撞見有人把他的馬殺了,並且正在一起吃馬肉。

得知吃的是秦穆公的馬後,這些人都非常害怕驚恐。

然而秦穆公不但沒有追究,反而還請他們喝酒。

殺馬的人非常慚愧,喝完酒就匆匆離開了。

過了三年,秦穆公被晉國攻打圍困。

命懸一線之時,有一小隊人馬殺出重圍,冒死救出秦穆公。

這一小隊人馬可不是什麼「天降奇兵」,而正是當年殺馬吃肉的那群人。

秦穆公自己也沒有想到,當年自己的一個小小善舉竟在多年後救了自己一命。

所以說,為人不可乖張,得饒人處且饒人。

厚道之人所做之事,歸根結底是順應了「天道」,因而才能得福。

反之,奸猾刻薄之人,向來難有福報。

3

用心而行,順天無秧

順天在古代還有一種說法,叫「盜天」。

古人認為,天地自然的規律是需要人用心而行才成。

因此列子說:「盜天而無秧」。

《黃帝陰符經》裡也說:「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列子》中有一個故事:

齊國有富豪名國氏,宋國窮人名向氏。

向氏為改變命運,就向國氏請教發財致富之法。

國氏言:「我擅長盜竊,盜竊一年就足以讓家庭富足,兩年富裕,三年成為有錢人,錢多了我就四處送人。」

向氏聽後大喜,隨後四處盜竊。

結果被抓,得到重罰,這下非但沒有致富,反而更窮了。

向氏釋放後,再次來到齊國,質問國氏。

國氏問:「你偷的是什麼啊?」

向氏答:「你說盜竊,我回家路上就開始偷了,從破鞋子到一切能偷的東西。」

國氏回:「你偷錯東西了,這世界有天時地利,山川草澤。我就對天地自然偷竊這些,如山上的野獸,水中的魚鱉,這都是天生天長的,我盜竊後沒關係。」

向氏出門後擔心會被騙,就去請教東郭先生。

東郭先生言「你全身的東西都是偷的,而性命、體型這些東西都是從自然偷來的。」

所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天道可盜,盜之無秧,否則,變成了那個愚蠢的向氏。

人生之路漫漫,唯用心而行,順天而為,才能越過山丘,看到朝陽。

∞文章來源:儒風大家∞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立刪∞

∞執行主編:張俊 出品:冬日陽光∞

相關焦點

  • 《道德經》:順天得福,逆天得禍!
    那麼,一個人如何才能招福避禍呢?《道德經》給出了答案:「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候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其中的「一」便指的是天道規律,所以也就是:順天者得福,逆天者得禍。
  • 《道德經》:順天得福,逆天得禍
    《道德經》給出了答案:「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逆天者得禍。 《道德經》裡面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厚道之人所做之事,歸根結底是順應了「天道」,因而才能得福。
  • 《道德經》:順天得福,逆天得禍
    那麼,一個人如何才能招福避禍呢? 《道德經》給出了答案:「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候王得一以天下正。」 這其中的「一」便指的是天道規律,所以也就是:順天者得福,逆天者得禍。
  • 《道德經》:順道而為才可得福,逆天違勢終究是禍
    不以自己的主觀標準評價別人的人生,不因為自己有意或者無意的行為給別人帶來任何傷害,更不會對別人的利益產生影響,以這個原則處事,用厚道、善良、智慧作為自己終身奉行的原則,這才是能夠得到福報的處世智慧。在《道德經》之中有一句話,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候王得一以天下正。」
  • 《道德經》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不自棄方可鬥轉星移,遇難成祥
    《道德經》精華奧妙中的第五十八章,就對此奉勸世人:《道德經》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不自棄方可鬥轉星移,遇難成祥。下面就為大家帶來此章的解析: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德經》新解」之五十八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德經》新解」之五十八,蘿蔔/攝影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全文: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 老子《道德經》精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它是中國古代古代智慧的結晶。《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 出自《道德經》的十個成語,個個實用,飽含人生大智慧!
    《道德經》雖然短短五千言,卻字字珠璣,句句精華,隨便拿其中的一句話,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終身受益。出自《道德經》的成語也多達五十多個,今天挑選其中的十個,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一,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經.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德經》:福禍相依,居安思危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寫道:「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意思是說君主廉正清明,民眾則民心淳樸;君主殘暴黑暗,民眾則兇惡狡詐。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 《道德經》:讓自己人生變困難的,就是永遠學不會「舍」與「得」
    所以把我們的心態放開,什麼事情都看的豁達一些,再說,在某種意義上,「舍」即是「得」。《道德經》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和禍本就是相依相存,人生下來受到的苦和受到的福都是相等的,在你身處困境的時候,你一定要相信這句話。塞翁失馬的典故幾乎都被講爛了,今天便來給大家講一個別的故事。
  • 《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人生深邃哲理
    《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人生哲理,值得領悟何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德經五十八章。從「道」的觀點:任何事物都潛在陰陽相依及轉化,沒有一常不變的。「福」與「禍」繼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對立轉化。
  • 65、「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出處——聊《道德經》
    65、「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出處——聊《道德經》正是因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所以《道德經》接著論「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正是因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所以《道德經》接著論一個國家的政治自然寬厚,這個國家的民眾就淳樸真誠;一個國家的政治精明苛酷,這個國家的民眾就狡黠抱怨。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其中;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其中,禍福相互交替,有誰知道何時是極限呢?
  • 福與禍、舍與得、興與衰
    這幾年來,感悟最深的一句話是「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
  • 道德經解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你肯定聽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58章,它的原文是: 【原文】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 道德經解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你肯定聽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58章,它的原文是:【原文】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 《道德經》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不自棄方可鬥轉星移,遇難成祥
    《道德經》精華奧妙中的第五十八章,就對此奉勸世人:《道德經》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不自棄方可鬥轉星移,遇難成祥。下面就為大家帶來此章的解析: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 人到晚年,突然到來的財富是福是禍?《道德經》:福兮禍之所倚
    文|顏小二述哲文「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德經》對於晚年的朋友來說,突如其來的巨大財富,對老人來說,是「福氣」,還是「禍事」?反轉發生得很快,2019年7月,老人自殺後的遺體在山坡上被民警發現。而老人死後,老人的長子更是懷疑老人的二兒子「騙取」父親中獎的錢,以至於父親選擇結束生命。
  • 人到晚年,突然到來的財富是福是禍?《道德經》:福兮禍之所倚
    文|顏小二述哲文「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德經》對於晚年的朋友來說,突如其來的巨大財富,對老人來說,是「福氣」,還是「禍事」?在回答這個問題以前,請各位和顏小二一起來聽一個發生在真實生活中的故事。
  • 《道德經》第58章:福禍相倚
    道德經第58章【原文】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福禍相依在本章中,老子還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哲學命題:「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旨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即災難和幸福是相依相隨的,誰也不能脫離對方而獨立存在。
  • 「認命的人,反而活得舒服」:人生在世,福兮禍兮
    老子在《道德經》裡說。那你的一生,將過得特別的多災多難。我們總以為,自己可以左右人生,卻不知道,老天爺永遠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一直在保持著一種,道德上的平衡。福兮禍兮」:人生在世,福兮禍兮。人這一生,就是這麼有意思,福禍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