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儒風君 · 聞清
《太上感應篇》裡有一句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禍福都不長腿,不會自己無緣無故地跑上門,說到底,都是人自己招來的。
那麼,一個人如何才能招福避禍呢?
《道德經》給出了答案:「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候王得一以天下正。」
這其中的「一」便指的是天道規律,所以也就是:順天者得福,逆天者得禍。
1
禍福相依,順天而行
《道德經》裡面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福禍之間向來不是涇渭分明,誰也說不準兩者會在什麼時候來個「乾坤顛倒」。
此處,可重溫一下《塞翁失馬》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位老人,叫塞翁,養了很多馬。
有一天,馬丟了一匹,鄰居們就過來安慰塞翁。
沒想到塞翁笑著說:「雖然丟了一匹馬,沒準還會帶來福氣。」
果然,沒有幾天,丟失的那匹馬,不但自己回來了,還帶回來匈奴的一匹駿馬。
鄰居們又都過來向老人賀喜。
塞翁卻憂慮地說:「白白得到一匹馬,未必是好事。」
結果有一天,他兒子騎著這匹駿馬出遊,一不小心從馬背上摔下來,把腿摔斷了。
鄰居們又過來慰問。
塞翁說:「這沒什麼,雖然腿斷了,但保住了性命,沒準是福氣呢」
果然,不多久,匈奴大舉入侵,當地的青年都被應徵入伍。
唯獨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當兵。
後來,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只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所以古人說「居安思危」。
因為,幸福裡會蘊藏著危機,而危機中也會蘊含著幸運。
明白了這個道理,順應了這個天規,我們便大可「寵辱不驚」。
得失也罷,福禍也罷,都可淡然處之,無謂喜憂。
2
厚道處世,合乎自然
《菜根譚》裡說:「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
意思是說,大自然的氣候變化多端,溫暖的時候萬物生長,寒冷的時候萬物就失去了生機。
做人的道理也和大自然一樣,溫良隨和才能福澤綿長。
《省心雜言》裡有一句話:「輕財足以聚人,量寬足以得人。」
厚道處世之人,自帶三分福氣。
歷史上有這麼一個典故:
秦穆公曾經外出王宮,撞見有人把他的馬殺了,並且正在一起吃馬肉。
得知吃的是秦穆公的馬後,這些人都非常害怕驚恐。
然而秦穆公不但沒有追究,反而還請他們喝酒。
殺馬的人非常慚愧,喝完酒就匆匆離開了。
過了三年,秦穆公被晉國攻打圍困。
命懸一線之時,有一小隊人馬殺出重圍,冒死救出秦穆公。
這一小隊人馬可不是什麼「天降奇兵」,而正是當年殺馬吃肉的那群人。
秦穆公自己也沒有想到,當年自己的一個小小善舉竟在多年後救了自己一命。
所以說,為人不可乖張,得饒人處且饒人。
厚道之人所做之事,歸根結底是順應了「天道」,因而才能得福。
反之,奸猾刻薄之人,向來難有福報。
3
用心而行,順天無秧
順天在古代還有一種說法,叫「盜天」。
古人認為,天地自然的規律是需要人用心而行才成。
因此列子說:「盜天而無秧」。
《黃帝陰符經》裡也說:「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列子》中有一個故事:
齊國有富豪名國氏,宋國窮人名向氏。
向氏為改變命運,就向國氏請教發財致富之法。
國氏言:「我擅長盜竊,盜竊一年就足以讓家庭富足,兩年富裕,三年成為有錢人,錢多了我就四處送人。」
向氏聽後大喜,隨後四處盜竊。
結果被抓,得到重罰,這下非但沒有致富,反而更窮了。
向氏釋放後,再次來到齊國,質問國氏。
國氏問:「你偷的是什麼啊?」
向氏答:「你說盜竊,我回家路上就開始偷了,從破鞋子到一切能偷的東西。」
國氏回:「你偷錯東西了,這世界有天時地利,山川草澤。我就對天地自然偷竊這些,如山上的野獸,水中的魚鱉,這都是天生天長的,我盜竊後沒關係。」
向氏出門後擔心會被騙,就去請教東郭先生。
東郭先生言「你全身的東西都是偷的,而性命、體型這些東西都是從自然偷來的。」
所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天道可盜,盜之無秧,否則,變成了那個愚蠢的向氏。
人生之路漫漫,唯用心而行,順天而為,才能越過山丘,看到朝陽。
完
∞文章來源:儒風大家∞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立刪∞
∞執行主編:張俊 出品:冬日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