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雙蒸以大米為原料,用大米、黃豆、酒餅葉及秘制曲種製成酒麴,加上純淨西江水,瓦埕低溫發酵;發酵後續添等量蒸飯再度發酵、冷卻餾酒、陳肉醞浸、勾兌沉澱等方法精心釀造。雙蒸工藝實質是用酒將發酵過的飯中的香味物質抽提蒸餾入酒中的串香作用,蒸出來的米酒酒香特濃。
兩度發酵加雙重蒸煮,多工序釀出彌香米酒,故稱「雙蒸」。
【煮豆、煮飯】
煮豆是按照古法將黃豆入埕燜熱,然後用鐵鑊煮,要求豆水剛好適中,不可過多,燒開水滾足六個小時,然後燜焗過夜。煮豆要求熟透,手捏之糜爛。九江雙蒸製曲原料中黃豆的使用量達22%,含量較高,而黃豆中的胺基酸是酒中微量元素和獨特豉香的要素。
煮飯也是有所講究的學問,加水入1.1米直徑大鐵鑊,用大糠或煤燒,水滾落米,以兩超兩打工藝煮到熟透。米飯要均勻,飯粒之間不能過於粘連,否則會影響發酵的效果。
【制曲】
所謂「曲是酒中骨」,制曲決定了酒的總體風格。其製作過程是用大鐵鍋燒大糠或煤煮酒餅飯。水滾落米,大滾適時抄飯、米煮半熟。出飯潑落地面上,用葵扇撥涼,落煮熟的黃豆、酒餅葉粉、原餅種粉拌勻,用人腳力踩爛飯、黃豆直至起膠,放入特定規格的木製餅格,用人腳踩成餅柸。餅柸入房用小繩懸掛在竹上,保溫發酵七天,上架放上焙爐砌疊好,下面燒大糠或木炭粉暗慢火焙烘乾餅胚水分,出爐儲存備用。成品酒餅曲香濃醇,菌絲健壯,澱粉含量高。
【發酵】
蒸熟的飯攤在木製的1.8米寬、6米長的板上,打散翻拌打涼,人力不斷勤翻勤動、用葵扇撥涼至適溫,用扒埋堆,落酒餅粉,拌勻,入埕、入水、封蓋,進倉堆疊三至四埕高發酵。
九江河湧塞布,龍舟盛行,其中入雜的龍舟技術極其講究,九江先民從中演化出扒飯的技巧。扒飯講究力度均勻,剛中帶柔,米飯才能密度均勻,米飯間有足夠的空隙,不黏粘,利於發酵。
【蒸酒】
雙蒸是一種蒸餾工藝,顧名思義,即酒要蒸兩次,第一次是用發酵過的飯蒸出酒來,第二次是將剛蒸好的酒倒入同量的發酵過的飯中再次蒸餾。「雙蒸」實質是用酒將酵飯中的香味物質抽提蒸餾入酒中的串香作用,從而使得酒香特濃。
用金屬制「和尚頭」蒸酒瓶冷凝器,手挽肩挑水,擔酒飯,明火蒸煮,用人力在河邊或井邊以水桶吊水入冷凝器冷卻取酒。此時的酒謂之「齋酒」。
【酒庫陳肉醞浸】
豬肉經過特殊處理,成為金黃色的陳肉入埕。陳肉的選擇與處理極其考究,選肉只能選某個豬種壯豬身體某幾個部位,且肉塊的肥瘦、長短、厚薄都有嚴格的限制。
把齋酒校正酒度後,用埕貯存,讓其反清,然後撤去酒面上的澱粉微粒,轉入陳肉埕醞浸;一段時間後,把酒抽出來入大缸,校正酒度,調正型格風味,在瓦缸中自然沉澱澄清,再過濾至清亮透明,即可放入乾淨瓦埕中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