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出好茶。近年來,大埔縣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茶葉產業,以規範化建設茶園、打造生態有機品牌、堅持茶旅融合發展為抓手,推動茶葉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至2019年底,該縣茶葉年產量達0.78萬噸,年產值8.5億元。一片小小的茶葉,已發展成為助力大埔縣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綠色產業、富民產業、優勢產業,實現了「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了一方百姓」的夢想。
●本報記者 劉潤濤 特約記者 劉招迎 羅文燕
茶史悠久
千年耕耘為好茶 名茶之鄉有源頭
唐代末期,大埔已生產茶葉,至今超過千年。至明代,汕頭商埠開通,茶葉出口刺激了生產發展,茶園遍布全縣。至民國《大埔縣誌》記載:「有雲霧茶銷南洋各埠。」
抗戰期間飽受連年戰火之苦,茶園荒廢,至1949年大埔縣僅存茶園124畝,年產68擔。
新中國成立後,大埔縣人民政府把振興茶業作為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政策,大埔縣茶業生產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在 「以點帶面」階段,1958年楓朗鎮創辦西巖山茶場。隨後,湖寮鎮雙髻山茶場、巖上飛天馬茶場、大東白土茶場、泮溪茶場相繼建立。到1965年全縣新老茶園面積躍升至1359畝,茶業生產進入規模化階段。
縣農業局幫助茶場引進了「嶺頭單樅」「梅佔」「大葉奇蘭」「鳳凰水仙」等優良茶樹品種。此期間單樅茶的原料茶樹種植面積已佔全縣茶園六成以上,為大埔單樅茶生產奠定了基礎。
在「普及推廣」階段, 1974年初大埔縣委在巖上磜頭聯隊茶場召開「茶業百人會議」,學習該茶場的高產技術經驗,掀起群眾性開山種茶高潮。當年全縣茶園面積躍升至4172畝。
在「商品化生產」階段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市場經濟大發展,大埔茶業正式進入企業化運行。至1980年,全縣茶場由1966年的62個發展到334個,茶園面積增加到4687畝。
傳承發展,不斷耕耘。近年來,大埔縣高度重視茶葉產業發展,把發展茶葉產業作為本地農民耕山致富的主攻方向之一,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打造三產融合示範區等一系列強有力措施,做強做大做優茶葉產業,創品牌提檔次增產值。
經歷一代又一代茶農的長期培育、種植,當地出產的茶葉也因內質蘭花香氣,滋味醇厚甘爽,好喝耐衝泡,聞名海內外。大埔縣更是先後獲得「全國重點產茶縣」「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業十大轉型升級示範縣」「中國最美茶鄉」等殊榮,大埔烏龍茶被農業農村部登記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農產品。
至2019年底,大埔縣茶葉種植面積已達10.8萬畝,產量0.78萬噸,產值8.5億元。全縣有發展茶葉種植的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5家,茶產業發展已成為該縣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標準種植
高山雲霧出好茶 良木抱團廣成林
驅車進入西巖,霧靄飄蕩,鳥語花香,令人仿佛置身於世外桃源。在西巖茶廠,到處可見工人鋤草、施肥的忙碌身影。
所謂「高山雲霧出好茶」,海拔1256米的西巖山,峰頂雲霧繚繞,這裡生長的茶葉有它得天獨厚的條件,西巖茶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級評茶員黃萬增堅定地認為,生態茶、有機茶一定會有市場,一定會得到懂茶人的認可。
「我們的茶園從不用除草劑,不施化肥、農藥,而是施用有機肥料,茶園除草也是完全靠人工,一般蟲害都採取人工捉。」黃萬增說,雖然成本提高了幾十倍,但是「有機生態茶」必定會成為整個「大西巖」最亮的牌子。
梅州市茶葉協會會長、廣東凱達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賴法衛認為,不能盲目跟風栽培熱門品種,茶葉種植應注重品質,做到有標杆、有目標。
在西巖山,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茶。但過去散戶在育苗、種植、採摘、修剪、加工、包裝、銷售等方面都有局限。為克服這些劣勢,大埔縣通過龍頭企業建基地帶動農戶種茶向規範化發展,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擴大龍頭企業的輻射範圍和作用,推廣標準化生產。
僅凱達公司一家企業,就帶動附近10多個產茶專業村3260戶茶農,為貧困戶茶農發放優質茶苗、免費有機肥,還定期開展免費茶產業培訓與講座。他們謀劃出一本《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書,藉此推出標準化推進茶葉產業的建設理念,引導茶農種出有機生態茶,從而提升整個區域的茶葉品質。
今年34歲的賴怡科便是吃上「茶葉飯」茶農之一。平時他在崬頂湖茶場一邊上班一邊學習茶葉加工技術,自家還種植有50畝茶園。他說,茶青收購單價由起初2元上漲至15元,優質茶甚至可達30元,在他看來,這一切離不開茶葉種植管理水平的提升。
「獨木難成林,同行不是賊。一、兩家企業做好茶,是無法做大做強的,只有大家一起種好茶,形成幾十家茶企共同發展,才能在外圍市場打響嘉應茶名號,最終形成茶企串聯、永興不衰的致富路。」賴法衛說。
茶旅融合
客來買茶富一方 茶葉成就大產業
沿著嶄新的柏油路來到楓朗鎮上山下村,茶香與茶文化交織相融,牆上掛著制茶工序畫,各色茶吧、茶廠分布上山道路兩側,「茶味」十足。
來到村裡一戶茶農家中,清新的茶香撲鼻而來,幾個茶農正熟練地運用殺青機、揉捻機、烘焙機等制茶機器,按照制茶工序將剛採摘下來的春茶製作成品進行銷售。
茶農魏國全和記者嘮了起來。「我1995年就出深圳務工,一直以為外面好,但這幾年,聽鄉親們說村裡的潮汕遊客多了起來,茶青收購價錢也在逐年提高,我看到了商機,就回鄉賣起了茶葉。」他說,今年春茶銷售,他憑藉60畝茶收入10多萬元。
村黨支部書記魏新光在一旁介紹說,如今,上山下村有328戶村民,其中就有86間小型茶葉加工廠,村民分別在大中小城市開設門店186間,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來種茶了,一些外出鄉賢也返鄉投資鄉間民宿業和休閒「茶吧」。
鄉親們紛紛返鄉做茶的秘密是什麼?記者通過走訪了解到,原因就在於近年來大埔茶旅產業在探索中逐步實現了深度融合。
茶產業賦予了大埔旅遊業新的內涵,旅遊業則助推了茶產業更新升級,更能拓展廣闊的商機,前景值得期待。
「作為支柱產業,楓朗鎮圍繞西巖山脈的隔背、上山下、三溪3個行政村,包含崗頭、南坪、崬頂湖等多個園區都以茶葉種植為主。但是在今年以前,這3個村之間,道路行至鄰村便戛然而止。」魏新光說。「斷頭路」的存在,讓茶農陷於「單打獨鬥」的境地,阻斷了對外交流以及旅遊發展進程。
為打開局面,大埔縣以紅色村為核心,大埔角村至上山下村為發展主軸,以西巖茶鄉、將軍輋以及大王坑村為兩翼,串起崗頭、南坪、崬頂湖等多個特色園區的紅綠文化旅遊線路,全長22公裡,連通大埔縣、潮州市饒平縣新豐鎮等三鎮20餘村。
依據鄉村振興發展空間布局,當地政府更是深化打造「紅色黨建引領綠色發展示範帶」,首先拓寬和改造大埔角村「南委」舊址及其周邊環境景觀,完善停車場、衛生間等基礎配套設施,完善南委周邊綠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集旅遊、教育、發展農村經濟於一體的紅色基地,吸引遊客。
今年來,自駕遊、親子遊等「旅遊+茶」體驗活動在上山下村火熱開展。如今,該村已成為大埔縣茶旅融合發展的亮麗名片,每逢節假日,茶園都會迎來遊客,有機生態茶產品也越來越受到廣大遊客的熱捧。
楓朗鎮黨委書記廖周磷告訴記者,目前,茶園沿途進行全面環境整治和提升改造,道路、村莊乾淨整潔,老舊民居煥然一新,設施日臻完善。
產業融合帶來了效益的顯現,包含上山下村在內的西巖山萬畝茶文化產業園目前已實現茶葉種植面積7.31萬畝,年產量4933噸,年產值4.86億元。
第三屆廣東茶葉產業大會暨廣東(梅州)茶業產品展銷會即將在大埔召開。屆時,與會人員將會到西巖萬畝茶文化產業園進行參觀,大埔茶鄉美景將以全新面貌展現在全省眼前,真正以茶為媒,展示風採,進一步助力嘉應茶、大埔茶香飄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