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葉生彩翼 「茗」不虛傳出深山

2020-12-16 梅州日報數字報

好山好水出好茶。近年來,大埔縣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茶葉產業,以規範化建設茶園、打造生態有機品牌、堅持茶旅融合發展為抓手,推動茶葉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至2019年底,該縣茶葉年產量達0.78萬噸,年產值8.5億元。一片小小的茶葉,已發展成為助力大埔縣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綠色產業、富民產業、優勢產業,實現了「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了一方百姓」的夢想。

●本報記者 劉潤濤 特約記者 劉招迎 羅文燕

茶史悠久

千年耕耘為好茶 名茶之鄉有源頭

唐代末期,大埔已生產茶葉,至今超過千年。至明代,汕頭商埠開通,茶葉出口刺激了生產發展,茶園遍布全縣。至民國《大埔縣誌》記載:「有雲霧茶銷南洋各埠。」

抗戰期間飽受連年戰火之苦,茶園荒廢,至1949年大埔縣僅存茶園124畝,年產68擔。

新中國成立後,大埔縣人民政府把振興茶業作為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政策,大埔縣茶業生產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在 「以點帶面」階段,1958年楓朗鎮創辦西巖山茶場。隨後,湖寮鎮雙髻山茶場、巖上飛天馬茶場、大東白土茶場、泮溪茶場相繼建立。到1965年全縣新老茶園面積躍升至1359畝,茶業生產進入規模化階段。

縣農業局幫助茶場引進了「嶺頭單樅」「梅佔」「大葉奇蘭」「鳳凰水仙」等優良茶樹品種。此期間單樅茶的原料茶樹種植面積已佔全縣茶園六成以上,為大埔單樅茶生產奠定了基礎。

在「普及推廣」階段, 1974年初大埔縣委在巖上磜頭聯隊茶場召開「茶業百人會議」,學習該茶場的高產技術經驗,掀起群眾性開山種茶高潮。當年全縣茶園面積躍升至4172畝。

在「商品化生產」階段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市場經濟大發展,大埔茶業正式進入企業化運行。至1980年,全縣茶場由1966年的62個發展到334個,茶園面積增加到4687畝。

傳承發展,不斷耕耘。近年來,大埔縣高度重視茶葉產業發展,把發展茶葉產業作為本地農民耕山致富的主攻方向之一,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打造三產融合示範區等一系列強有力措施,做強做大做優茶葉產業,創品牌提檔次增產值。

經歷一代又一代茶農的長期培育、種植,當地出產的茶葉也因內質蘭花香氣,滋味醇厚甘爽,好喝耐衝泡,聞名海內外。大埔縣更是先後獲得「全國重點產茶縣」「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業十大轉型升級示範縣」「中國最美茶鄉」等殊榮,大埔烏龍茶被農業農村部登記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農產品。

至2019年底,大埔縣茶葉種植面積已達10.8萬畝,產量0.78萬噸,產值8.5億元。全縣有發展茶葉種植的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5家,茶產業發展已成為該縣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標準種植

高山雲霧出好茶 良木抱團廣成林

驅車進入西巖,霧靄飄蕩,鳥語花香,令人仿佛置身於世外桃源。在西巖茶廠,到處可見工人鋤草、施肥的忙碌身影。

所謂「高山雲霧出好茶」,海拔1256米的西巖山,峰頂雲霧繚繞,這裡生長的茶葉有它得天獨厚的條件,西巖茶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級評茶員黃萬增堅定地認為,生態茶、有機茶一定會有市場,一定會得到懂茶人的認可。

「我們的茶園從不用除草劑,不施化肥、農藥,而是施用有機肥料,茶園除草也是完全靠人工,一般蟲害都採取人工捉。」黃萬增說,雖然成本提高了幾十倍,但是「有機生態茶」必定會成為整個「大西巖」最亮的牌子。

梅州市茶葉協會會長、廣東凱達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賴法衛認為,不能盲目跟風栽培熱門品種,茶葉種植應注重品質,做到有標杆、有目標。

在西巖山,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茶。但過去散戶在育苗、種植、採摘、修剪、加工、包裝、銷售等方面都有局限。為克服這些劣勢,大埔縣通過龍頭企業建基地帶動農戶種茶向規範化發展,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擴大龍頭企業的輻射範圍和作用,推廣標準化生產。

僅凱達公司一家企業,就帶動附近10多個產茶專業村3260戶茶農,為貧困戶茶農發放優質茶苗、免費有機肥,還定期開展免費茶產業培訓與講座。他們謀劃出一本《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書,藉此推出標準化推進茶葉產業的建設理念,引導茶農種出有機生態茶,從而提升整個區域的茶葉品質。

今年34歲的賴怡科便是吃上「茶葉飯」茶農之一。平時他在崬頂湖茶場一邊上班一邊學習茶葉加工技術,自家還種植有50畝茶園。他說,茶青收購單價由起初2元上漲至15元,優質茶甚至可達30元,在他看來,這一切離不開茶葉種植管理水平的提升。

「獨木難成林,同行不是賊。一、兩家企業做好茶,是無法做大做強的,只有大家一起種好茶,形成幾十家茶企共同發展,才能在外圍市場打響嘉應茶名號,最終形成茶企串聯、永興不衰的致富路。」賴法衛說。

茶旅融合

客來買茶富一方 茶葉成就大產業

沿著嶄新的柏油路來到楓朗鎮上山下村,茶香與茶文化交織相融,牆上掛著制茶工序畫,各色茶吧、茶廠分布上山道路兩側,「茶味」十足。

來到村裡一戶茶農家中,清新的茶香撲鼻而來,幾個茶農正熟練地運用殺青機、揉捻機、烘焙機等制茶機器,按照制茶工序將剛採摘下來的春茶製作成品進行銷售。

茶農魏國全和記者嘮了起來。「我1995年就出深圳務工,一直以為外面好,但這幾年,聽鄉親們說村裡的潮汕遊客多了起來,茶青收購價錢也在逐年提高,我看到了商機,就回鄉賣起了茶葉。」他說,今年春茶銷售,他憑藉60畝茶收入10多萬元。

村黨支部書記魏新光在一旁介紹說,如今,上山下村有328戶村民,其中就有86間小型茶葉加工廠,村民分別在大中小城市開設門店186間,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來種茶了,一些外出鄉賢也返鄉投資鄉間民宿業和休閒「茶吧」。

鄉親們紛紛返鄉做茶的秘密是什麼?記者通過走訪了解到,原因就在於近年來大埔茶旅產業在探索中逐步實現了深度融合。

茶產業賦予了大埔旅遊業新的內涵,旅遊業則助推了茶產業更新升級,更能拓展廣闊的商機,前景值得期待。

「作為支柱產業,楓朗鎮圍繞西巖山脈的隔背、上山下、三溪3個行政村,包含崗頭、南坪、崬頂湖等多個園區都以茶葉種植為主。但是在今年以前,這3個村之間,道路行至鄰村便戛然而止。」魏新光說。「斷頭路」的存在,讓茶農陷於「單打獨鬥」的境地,阻斷了對外交流以及旅遊發展進程。

為打開局面,大埔縣以紅色村為核心,大埔角村至上山下村為發展主軸,以西巖茶鄉、將軍輋以及大王坑村為兩翼,串起崗頭、南坪、崬頂湖等多個特色園區的紅綠文化旅遊線路,全長22公裡,連通大埔縣、潮州市饒平縣新豐鎮等三鎮20餘村。

依據鄉村振興發展空間布局,當地政府更是深化打造「紅色黨建引領綠色發展示範帶」,首先拓寬和改造大埔角村「南委」舊址及其周邊環境景觀,完善停車場、衛生間等基礎配套設施,完善南委周邊綠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集旅遊、教育、發展農村經濟於一體的紅色基地,吸引遊客。

今年來,自駕遊、親子遊等「旅遊+茶」體驗活動在上山下村火熱開展。如今,該村已成為大埔縣茶旅融合發展的亮麗名片,每逢節假日,茶園都會迎來遊客,有機生態茶產品也越來越受到廣大遊客的熱捧。

楓朗鎮黨委書記廖周磷告訴記者,目前,茶園沿途進行全面環境整治和提升改造,道路、村莊乾淨整潔,老舊民居煥然一新,設施日臻完善。

產業融合帶來了效益的顯現,包含上山下村在內的西巖山萬畝茶文化產業園目前已實現茶葉種植面積7.31萬畝,年產量4933噸,年產值4.86億元。

第三屆廣東茶葉產業大會暨廣東(梅州)茶業產品展銷會即將在大埔召開。屆時,與會人員將會到西巖萬畝茶文化產業園進行參觀,大埔茶鄉美景將以全新面貌展現在全省眼前,真正以茶為媒,展示風採,進一步助力嘉應茶、大埔茶香飄萬裡。

相關焦點

  • 大埔縣:一片茶葉生彩翼 「茗」不虛傳出深山
    近年來,大埔縣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茶葉產業,以規範化建設茶園、打造生態有機品牌、堅持茶旅融合發展為抓手,推動茶葉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至2019年底,該縣茶葉年產量達0.78萬噸,年產值8.5億元。一片小小的茶葉,已發展成為助力大埔縣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綠色產業、富民產業、優勢產業,實現了「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了一方百姓」的夢想。
  • 「覺農·翠茗」參展第三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
    5月15日至19日,第三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舉行,「覺農·翠茗」茶參展本屆茶博會。5月16日上午,「覺農·翠茗」區域公用品牌舉行推介會,吸引了中外參展商及參觀者駐足停留,贏得一片好評。
  • 減產不減質 安吉茗樂谷疫期加大茶葉品質把控
    走進安吉茗樂谷茶業有限公司的白茶基地,只見鬱鬱蔥蔥的茶樹沐浴在江南的煙雨中,伴著淅淅瀝瀝的春雨,茶園裡,採茶工們熟練的在枝葉間採摘那最嫩的青葉,片片嫩綠、嬌小的青葉隨著她們上下翻飛的手指飛入簍中。據了解,茗樂谷共有100餘畝茶園,目前已全部進入採摘期。
  • 《松風煮茗:婺源茶事》:與一片葉子結緣
    這是我寫在《松風煮茗:婺源茶事》一書中的起始文字,循著這樣的路徑,我開始「去追溯遠古的一縷茶香與以茶為禮的風俗淵源……儘管場景是以波紋的形式漫開的,抑或來路是片段式的,但絲毫不影響它相沿成俗,在時光深處散發的獨特地域色彩,以及與中華茶文化的一脈相承」。於是,有了對婺源歷史茶文化的認識與發掘,有了《茶典中的標記》《鄉野的清香》《生活的信仰》《屋簷下的茶語》《茶鄉的韻味》等篇章。
  • 【六福茗苑2018茶山行】
    小編聽到身邊的人對我說去「旅遊玩舒服了吧」「在那兒享受夠了吧」「去雲南可美吧」真想幾個大白眼甩給他們,內心翻湧但是臉上只能給一個尷尬而不失貌的微笑我們去的是西雙版納的深山老林!!!深山老林你懂嗎?就是那種把你丟在那裡都不好找到的,上下山都要坐幾個小時車的那種滿是盤山公路的雲南!提起來坐車小編肚子裡都要翻江倒海了
  • 茶葉評測:口糧茶VS鑫茗態(品牌茶)的區別
    茶好不好,對於愛茶之人來說可以用一句話總結「適口既珍」,所以茶葉是一件很沒有性價比的商品,但是,今天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90多塊錢的茶葉和幾百塊錢的茶葉都有什麼區別呢?今日測評,650元半斤優質茶與90元半斤口糧茶對比。
  • 「茗響河北」 2019省會消費者喜愛的茶葉品牌發布會在石舉行
    2019年5月10日,由河北省質量信息協會、石家莊市茶業協會、騰訊大燕網主辦的「茗響河北」2019省會消費者喜愛的茶葉品牌發布會在中茂海悅容膝茶空間舉行。省市市場監管部門、專家學者、參與評價活動的品牌企業代表、商戶代表等參加了此次會議。
  • 王耀華【禪茶文化】飲茶好去處 漢茗苑茶行
    今天下午,我懷著好奇心,漫步進了這家「漢茗苑茶行」 。一間不足三十平米的茶行,進門右側木貨架上擺放著各種茶葉。有老白茶、福鼎白茶餅、白牡丹、桅子花白茶、古樹茶、班章古韻、荒山牡丹、普洱、大紅袍、水仙、野生紅茶等。正面擺放著一張寬而長的茶臺,茶臺後面還是貨架,上面擺放著各式「漢中仙毫」 。
  •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茶沒有單獨的文字來稱呼,只有茗確切地指茶葉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茶沒有單獨的文字來稱呼,只有茗確切地指茶葉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是有關於茶葉的名字發展,話不多說,快點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內容吧!長久以來,學界盛行一種說法,即「茶興於唐,而盛於宋」。
  • 「一碗飯多配幾個菜」——「一片葉子」的深山新故事
    新華社武漢4月30日電 題:「一碗飯多配幾個菜」——「一片葉子」的深山新故事  新華社記者侯文坤  鄂西北山區,穀城縣五山鎮深山裡,一壟壟茶樹疊翠,碧綠中透著清香。往來茶農或手託茶盤或腰挎茶簍,巧手上下翻飛,一枚枚鮮嫩的葉芽便落入盤簍中。
  • 陝西茶葉又添新地標 「商南鹿茗」區域共用品牌揚帆起航
    「商南鹿茗」茶葉區域公共品牌發布會在第八屆西部茶博會上舉行戰略合作籤約儀式西部網訊(記者 石永波)10月31日,「商南鹿茗」茶葉區域公共品牌發布會在西安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為第八屆中國西部國際茶產業博覽會暨第三屆絲路陝茶文化推廣周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陝西茶葉區域品牌中又增加了一張新的地標名片
  • 我區召開「覺農·翠茗」茶葉團體標準審評會
    4月14日下午,區茶葉產業協會邀請浙江省農業農村廳、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浙江省標準化研究院、紹興市農業農村局等相關單位專家在上虞召開《覺農·翠茗茶》團體標準審評會。審評會上,區茶葉產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從項目介紹、主要工作過程、先進性說明、標準的合法性及合規性等內容進行了詳細匯報。
  • 歷經十年,彩翼兒童美術打出了「王炸」,想影響1000萬兒童
    "但我當年辦的班和其他教畫畫的不太一樣,我的課程不止教畫畫技術,也注重藝術素養的培育,這不是我說大話,這種理念在當時可是很先進的,可以說我們是第一個這麼教學的。"說起彩翼的課程產品,謝震宇露出了自信的神色。對於一個好的課程產品而言,它既要能讓家長(付費用戶)滿意,又得能讓孩子(直接用戶)接受,才能算優質。
  • 彩翼婚慶 訴說痴愛繾綣
    彩翼婚慶 訴說痴愛繾綣 2015-01-26 08:48:44 來源:品牌家紡網     當愛情經過了玫瑰巧克力,過度到將要用一隻戒指套住終身的時候,回首間
  • 太不可思議了,茂名深山中竟然隱藏著這樣的一片花海
    此言,果然不虛。粵龍山就是這樣。攝影師和記者都為這一片美麗的景色驚嘆不已。據不完全統計,該景區的古樹佔有量目前居廣東省第一,隨著進一步開發,將打造成全國佔有量第一的規模。後面的工期將陸續展開,整個景區將打造成一個集合賞花、遊樂、飲食一條街、啤酒不夜天廣場、鄉村民宿、房車露營基地、婚紗攝影基地、高涼文化特色建築、愛國主義教育基、購物廣場等綜合型遊覽勝地。
  • 杭州古茗茶葉教你泡臺灣高山茶流程(視頻)
    一般認為生長於海拔1000米以上茶園所產制的茶葉均為高山茶。臺灣以海拔2600米為上限。高山茶富有高山氣味,通常認為是高品質茶葉的象徵。   相關閱讀:春茶採購高峰來臨 薦臺灣直供高山烏龍茶 臺灣阿里山高山茶教你泡茶流程(點擊查看視頻)    今天我要介紹的是一款臺灣阿里山高山茶,該茶葉的供應商為慧聰網會員:杭州古茗茶葉有限公司。
  • 一片茶葉建造的帝國
    當賺快錢成為眼下這個物慾橫流,急功近利時代的致富捷徑,用二十多年的光陰只做一件事情,恐怕沒有多少人願意為之…… 普洱牛肉麵、烏龍纖蔬福袋、茶香雲吞湯、鳳茗豆腐、阿薩姆嫩雞、茶香荷葉排、茶鯛魚、普洱牛肉、碧螺春素蒸餃、龍井蝦仁燒麥、鐵觀音烙餅、吃茶菁、吃茶凍、蕉香紅茶慕斯……從冷熱飲到茶膳前菜、開胃飲、配菜、湯品、甜品、餐後茶
  • 一片茶葉帶來古丈苗寨無限「錢景」
    中新社湘西7月12日電 題:(中國減貧故事)一片茶葉帶來古丈苗寨無限「錢景」作者 劉曼在海拔700多米的湖南湘西古丈縣翁草村「白茶一號」茶葉基地,660畝白茶苗正吮吸著山野靈氣6月11日,航拍「白茶一號」茶葉基地。 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現在不用出去打工,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心情好就想唱歌。」在茶園工作,龍啟芳一天能賺100元(人民幣,下同),加上土地流轉等收入後,不用再為生活發愁。「兩個兒子都回村發展了,一家人在一起天天開心。」
  • 貴州小鎮深山傳出「龍吟聲」,它是什麼,專家已確定來自一種動物
    2020年本來就不是很太平,並且近期怪事還特別多,出現日本上空的不明白色球狀物,上演美國夜空的6個發光球,還有來自波蘭男子的5張飛碟照片,白色球狀物至今沒人出來承認,6個發光球現在也不確定是什麼,5張飛碟照後來雖被證實是假的,但不少人吐槽:偽造手段也太高明了。
  • 茗鋪推薦系列6 茗瓷坊茶具
    ▲茗瓷坊茶具產品展示珠海茶城的「茶」,不僅是茶葉,其中還有茶具。再好的茶沒有了承載了它的器皿,估計也就是觀賞了。▲茗瓷坊茶具茶杯產品展示區一角茶具,古代亦稱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詞最早在漢代已出現。明初號稱「吳中四傑」的畫家徐責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對飲時,他趁興寫道:「茶器晚猶設,歌壺醒不敲。」不難看出,無論是唐宋詩人,還是元明畫家,他們筆下經常可以讀到「茶具」詩句。說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