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秘境」主題探索活動由「志遠天下行」精心策劃組織,不走尋常路,堅持小眾玩法,深度挖掘臺商本地人文歷史,講述那些普通景物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第一期活動——探索崧山村古道場遺址,於8月8日下午如期並圓滿完成。十幾個人頂著烈日酷暑,歷時三小時,徒步6.5公裡山路,並在崧山村熱心人士的帶領下,深度解讀了崧山村的孫易彬故居、崧山小學、孝順塔、古道場遺址、進士第、東西花園、美峰水庫等各個著名景點和人文遺蹟,受益匪淺。在此,要特別感謝崧山村委會的精心安排,感謝孫梅香和孫詩德等人的帶隊和精彩解說,同時也要感謝孫銘陽先生的極力推薦。
接下來,「志遠天下行」還會繼續不定期組織「臺商秘境」 主題探索活動,每一期所選的地方也都不一樣。如果你也想和我們一起,探索「臺商秘境」,那就快快加進我們吧。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回顧第一期「臺商秘境」 ——探索崧山村古道場遺址的精彩過程吧:
因為要堅持小眾探秘,我們嚴格控制了報名人數,最終只有十來人有幸獲得此次免費的採風體驗名額。為避開中午的烈日酷暑,防止暴曬中暑,我們把活動時間安排在下午進行。下午兩點半,大家準時集合,開著三輛車,一行人直奔崧山村。
孫易彬故居
三點整,抵達崧山村洋厝的孫易彬故居,早已在此等候多時的故居講解員——孫梅香,熱情地迎接著我們的到來,並為我們做了精彩的解說。
洋厝歸國華僑、抗日誌士孫易彬故居建於1910年即清宣統二年,2007年被列入泉州名人故居,2012年被列入臺商區不可移動文物,2013年被授牌為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臺商區展示點。
孫易彬(1920-1988),旅菲華僑,1936年在菲律賓參加抗日活動,1938年8月回國,1939年1月轉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1月被縱隊直屬黨委記一等功,獲授「人民功臣」。1980年以正師職離休。
崧山小學
參觀完孫易彬故居,我們與講解員孫梅香在故居門前合影留念,隨後來到崧山小學,開始我們今天的徒步探索之旅。
百年僑校——崧山小學,是崧山村先賢孫祉卿於1918年創辦。這座老式的校門,因為是石構建築,一度成為危房,差點被拆掉,但在村領導的力保下,成為崧山小學最珍貴的記憶。接下來準備在旁邊設置一個留言板,打造成崧山學子們的網紅打卡點。
孝順塔
在崧山小學的後山,有一座遠近聞名的石塔,它由洋厝村一位村民選址建造,用於安放其家族親人的骨灰,因此也被村民們稱作「孝順塔」。石塔建成至今已有30年。
我們爬上這座只有一百多米高的小山頭,來到的石塔下,只見整座塔約有12米高,為磚石結構,塔身有四層,從上至下逐層收縮,第五層的塔尖似一根短小的細棒一般直指天空。登上十七級石階,看到正門兩旁刻著一副對聯,左聯「石塔千尋承雨露」,右聯「園陵十畝報春暉」,橫批「進修家族陵塔」。由於石塔唯一的鐵門上了鎖,沒有鑰匙無法進入。站在塔底往山下俯瞰,一片綠油油的梯田盡收眼底,遠山掩映的村莊顯得格外寧靜和安詳。
石階古道
繼續前行,穿過一片田園,進入樹林,意外發現一條石階古道。根據崧山村的地理位置,應該為元明清時期泉州至崇武古驛道的組成部分。孫詩德先生說,這個石階是舊時大坪通往下山村的村道,建美峰水庫時,下山村遷往霞美象林和伍厝。據孫銘陽先介紹,崧山村南北各現存一條古石階路。北面是通向五音村的「孫老爹官道」,是清代名宦孫蘭陔學生、兩廣總督徐廣縉捐建而成的。在千餘年煌煌歷史演變過程中,古道在經歷輝煌之後,又相繼隨風而逝,但留些許路痕、轍印,供後人尋覓。
從古驛道上來到山頂,到處都是奇形怪狀的石頭,往左穿過一片矮木林,只見一塊用水泥平整的地面中央,搭建了一個臺子,有人說是水井,有人說是土灶?在這荒山野嶺裡,顯得很突兀,你們覺得這個臺子是做什麼用的呢?
古道場遺址
不多久,來到海拔僅200米的大坪山,神秘莫測的崧山古道場遺址,就藏在這裡,也是我們此行重點要探索的目標。我們剛到古道場遺址,就遇到在此等候的孫詩德先生。孫詩德先生熱心研究家鄉文化,經常與孫銘陽老師、孫建輝先生等人,一同研究家鄉的人文歷史,甚至到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實地考察和求證。這次詩德先生有空陪同,特別是去大坪村參觀,因為有他在,方便了許多,非常感謝。
在崧山村,幾乎所有的村民都知道大坪山上有一座奇特的古代遺址,但無人知曉它的來龍去脈和用途。據了解,該遺址坐北朝南,恰好是正子午坐向,正對面山勢和緩,不遠處就是出海口,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山頂有數個弧形石階,層層疊疊,從高空俯瞰,整座古道場可能呈蓮花圖案,蓮花在道教和佛教中都是代表吉祥。在東側三個石階上,分別用石頭砌起三座圓形石塔,石塔頂部已經坍塌。石塔底部直徑3.32米,塔頂直徑2.2米,殘高2.4米。
現場曾立有一塊石碑,石碑正面豎刻「天官賜福」四個大字,為道教術語,舊時用於祈福消災的吉利話。背面上端刻著「元亨利貞」四個字,出自《易經》,中間是一個八卦圖案,下方刻著「神卦驅煞降禎祥」七個字,字體均為楷書。根據碑刻基本可以確認該遺址是古代道教消災祈福的道場,石塔可能是消災祈福時使用的「烽火臺」。
據了解,為保護這塊意義重大的石碑和殘存的八卦圖案,不被破壞和盜走,崧山村委會已經將其收藏起來,以便將來更好地展示和研究。
關於這三座石塔和遺址的功能和作用,近十來年,各方專家和媒體依舊爭論不休。雖然多數人認為是古道場遺址,但也有人說是風水塔。因為年代過於久遠,又沒有留存下來的文獻記載,所以還有待進一步的挖掘和論證。你們認為這處遺址是做什麼用的呢?
大坪進士第
大坪山下,便是大坪村,是崧山村三個自然村之一。大坪村有三座規模宏大的進士第和東、西花園,非常值得一看。
首先來到的是孫嶐進士第,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三進五開、出磚入石。雖然古厝內部已顯破敗,但大門外石埕還存有旗杆石夾板兩對。進士第旁為其祖父故居,門外也立有旗杆石。據了解,這兩座古厝間留有一個約50釐米寬的小巷,傳說龍脈就從此巷過,留下清代大坪孫嶐家族「祖孫雙進士,一門五舉人」「父子恩元」等佳話。
在孫嶐進士第旁,有一幢兩層樓高的番仔樓特別顯眼。是上世紀50年代,由孫玉水和孫玉山兩兄弟合建的。雖然這座番仔樓已經有六十多年的歷史,但看起來依舊保存完好,夾雜在村中閩南古厝與現代洋樓之間,顯得格外引人注目。現如今,樓裡仍住著一位86歲的老阿婆(孫玉水的兒媳),很是健談。離開時,還依依不捨與我們告別。
大坪東、西花園
大坪尚存東、西花園。19世紀初期,孫嶐曾孫孫蘭陔先建西園,19世紀中期,其子孫文圻在同一山巔建立東園。每園面積3000餘平方米,兩園並肩,坐北朝南,前牆俱用長條石沿直線豎成疏柵狀,餘牆則皆用塊石所壘成,後牆均呈半圓弧,左右四牆各作直線,兩園前部俱為居屋,各建三進雙護厝大廈一套,屋後及兩邊餘地悉寬大,都用以建書齋「詁經精室」及園林。由於歷史原因,西花園破壞比較嚴重,東花園保存則較為完善,現四周圍牆完好無損。
西花園,又稱孫蘭陔進士第,建於清嘉慶年間,距今約200餘年,由圍牆、石埕、兩列並排大厝和書齋等組成,規模宏大。孫蘭陔進士第坐南朝北,三進五開間帶護厝,抬梁穿鬥式木構架,硬山式屋頂。因年久失修,屋面已倒塌過半。因歷史原因,目前僅餘主體建築和「尋樂堂」書齋牆體。
東花園,又稱孫文圻故居,建於清鹹豐年間,距今160年左右。故居坐西北朝東南,三進五開間,抬梁穿鬥式木構架,硬山式屋頂,有東護厝,現尚有後代居住。
東花園內孫文圻故居保存完好,尚有後裔居住。
正面圍牆完好無損,筆直的條石,有明顯的手工精細打磨過。
在故居後山的花園中,尚存一方一圓兩套石制凳桌,排列有序。
如果有時間,一定要留下來,和當地村民聊聊天,你會發現,原來關於大坪村進士第及其東、西花園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2018年在大坪村口的一處水塘中,撈出了10塊明清年間的旗杆石。原來據史料記載,崧山村孫氏自明代起先後出過3名進士、8名舉人,多人在朝為官,可見其人文鼎盛。
大坪風水橋
告別了熱心的詩德先生和大坪村民,我們繼續前往下一站——美峰水庫。途經大坪村南100米外的一條小溪,又發現了一座的古石橋,傳說為大坪村的風水橋。據志遠觀察,這座古橋為石墩石樑橋,東西走向,現存三孔四墩,殘長約20米,寬約1.5米。橋面各節由四條石板鋪成,兩側立有石欄杆。在橋的對面有一座小廟,據說是為紀念先人的。這座橋是舊時崧山村通往霞美及東園,還有鰲殼寺的主要道路。關於該古橋的更多信息,留待日後再深入研究吧。
美峰水庫
引水石渠,相信很多上了年紀的人,對此印象深刻吧。解放初期,為解決崧山村土地水資源貧瘠和田地灌溉問題,特意在山上建了畜水池和引水石渠,不僅達到營造「水隨山轉、山因水活」的灌溉植被作用,更有補給生活用水的實際作用。
引水石渠的下面,就是美峰水庫。美峰水庫屬小一型水庫,集雨面積僅3.7平方公裡,總庫容204萬噸,有效庫容156萬噸,死庫容16噸,主要也是靠下雨蓄水。今年特別乾旱,已經幾個月沒下雨,整座美峰水庫乾涸見底,只剩下低洼處的幾灘水,庫底可見大片的草皮,成了許多村民放羊之處,也吸引一大批白鷺來此棲息。遠遠望去,像是一片大草原,有一種荒涼之美。
美峰水庫也是欣賞日落的絕佳之處,雖然水庫無水,但在落日餘暉下,竟也如此美好。離開美峰水庫準備返程時,我們又偶遇壯麗的晚霞,趕緊停下腳步,記錄下這難得的絢麗景色。
下期活動預告
這次行程原計劃還要去探尋美峰水庫附近的兩座明清古墓和西竺寺,以及莊內村的幾座古建築。但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只能遺憾錯過。崧山村由於歷史名人扎堆,文物古蹟聚集之地,5平方公裡的村子,已被專家們考查出的文物點就多達數十處,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探尋得完的,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慢慢發現,慢慢研究。
下期活動預告——「臺商秘境」第二期主題探索活動,我們還將繼續走進崧山村,去探索崧山村「九嶺十八寨」之西磨寨的烽火傳奇,敬請期待。
圖文:志遠天下行,轉載請註明出處,盜圖截圖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