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書房(陳正攝影)
在月球上看地球的晝夜更替(陳正攝)
逃離黑洞(陳正攝)
盛夏的長沙, 「霍金與喬治的宇宙」全沉浸式宇宙科普互動體驗展在長沙博物館舉行,此次展覽一開展,便火爆了長沙,人們紛紛前去打卡。展覽將貫穿整個暑假,持續到9月20日。
這次展覽以寬闊的國際視野,嚴謹的科學態度,炫目的藝術表達,成為受到全國關注的「長沙霍金展」現象,也吸引了國內外科學家和藝術家的目光。中國行星專家、國家天文臺研究員、火星叔叔」鄭永春,湖南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教授陳松柏,國際著名藝術家、策展人詹姆士普特南,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教授季鐵和我們一同走進「霍金展」,在這些科學家、藝術家眼中,霍金展是什麼樣子?當科學遇上藝術,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精彩?
【對話】
問題一:這場展覽為什麼這麼火爆?
霍金展在開展之初就受到了孩子們的追捧,許多成人也紛紛前去觀展。這場展覽的魅力在哪裡,為什麼這麼火爆?在科學家和藝術家眼中,從專業視角來看,這次展覽具有什麼樣的特色?
行星專家,「火星叔叔」鄭永春。(張雲峰攝)
科學家
鄭永春:用趣味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宇宙科普,在中國,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這次宇宙科普展,在長沙這麼火爆,說明湖南的科普市場潛力巨大。這次霍金展是一個破冰之旅,因為湖南之前還沒有以市場方式來運營的科普展。一個科普展,既有科普性又有藝術性和互動性,是很不容易的,這對主創人員是一個挑戰。長沙是文化之都,藝術是文化,科普也是文化,通過這次科普展,我們可以看到這麼多對宇宙感興趣的市民,霍金展是個很好的嘗試,也是個良好的開端。長沙文化產業實力很強,其實可以還考慮一下做科普產品的多元化開發。
陳松柏:中南傳媒的霍金展是體驗式的,非常直觀,讓大眾特別是少年兒童感受到了宇宙的神奇與奧妙,將高深的宇宙物理非常形象地展現給大家,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與好奇心。同時體驗式科普具有良好的互動性,能讓觀眾參與其中,一定會成為未來科普的重要方式。這次展覽的火爆證明了這一點。
著名策展人詹姆士普特南(中南會展中心供圖)
藝術家
詹姆士普特南:當大家走進這個展覽的時候就仿佛進入到了霍金先生的大腦當中,可以聽到霍金先生的聲音。在這個體驗的過程中,不同的音效融合在一起,這就是一個沉浸式的體驗過程,這對於觀展者來說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體驗。這次展覽的主題非常複雜,因為霍金先生的觀點是非常複雜的,但是這種呈現形式讓霍金先生的觀點和知識點變得易於理解。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教授季鐵
季鐵:霍金與喬治的宇宙展,是一個璀璨而宏大的藝術品,是一次全新的觀展體驗。這次展覽是一場全沉浸式的互動藝術體驗展,結合了視覺、聽覺、觸覺及肢體語言,可以多方位、多媒體、多角度觀展。它破除了常規的觀展模式,觀眾可走進作品,將觀眾作為展覽呈現的最後元素,以最終的在場性實現展覽的完成性。這個展覽結合了裝置藝術、雕塑、油畫、塗鴉、聲音藝術和多媒體交互語言,是由跨學科領域人員共同完成的一場視覺藝術聯合展。
此次展覽最大的藝術性,在於它不是一場單純的科普展,還通過藝術語言進行了視覺呈現,讓觀眾對科普知識產生理解,具有全新的「觀看視角」,並很好地在科學與藝術之間找到了平衡點。
問題二:該如何向孩子講述頭頂的宇宙?
對於孩子們來說,這是一場宇宙科學的啟蒙,他們將從這裡開始,走向真實深邃的宇宙。關於我們頭頂的星空,這次展覽告訴了孩子們什麼呢?在科學家看來,霍金展想要傳達的,不僅僅是關於宇宙和時間的科學知識,還有一種更為宏大的宇宙觀,孩子仰望星空的過程,也是孩子們對於人生觀、價值觀的重新思考的過程。
鄭永春:中國的教育一般都只學地理,不學天文,有限的天文知識都是地理老師教的,不知天文也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在古代,看到星鬥才能識別方位時間,所以樹立宇宙觀的第一個意義,是時空定位。
了解宇宙還有一個獨有的功能,就是宇宙會影響人的三觀。仰望星空時,你會發現銀河系就有幾千億個太陽,幾千億個地球,地球不過是宇宙中的一個暗淡藍點,人類更是宇宙間的塵埃,這會讓人懂得謙卑,知道人生短暫,激勵人們應該懷有夢想,做點有意義的事,相信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實現我們的夢想。
湖南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教授陳松柏
陳松柏:讓孩子了解天文學、了解宇宙,知道宇宙之浩渺、宇宙之神秘,感覺到人類、地球、太陽系乃至銀河系的渺小,可以拓寬他們的視野,激發他們探索宇宙的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推動力,宇宙科普,可以讓更多的孩子從小就立志去探索宇宙的奧秘。
問題三:當科學遇上藝術會有什麼樣的奇蹟?
科學與藝術如交織的雙螺旋,編織出人類的文明譜系。本次展覽,是一次科學與宇宙的完美碰撞,當科學遇上藝術,會產生什麼樣的奇蹟?聽聽科學家和藝術家都分別怎麼說。
科學家
鄭永春:科學給我們的感覺,似乎是機械的、枯燥的,其實科學也是美的。就像我們看巖洞、地縫,第一感覺會覺得很美,但是當你了解它們是如何形成的,你會發現不一樣的美,這就是科學之美。科學的美,需要藝術的想像來加持,但是這種藝術的想像,不能違背科學,科學與藝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陳松柏:我認為藝術是表現自然界的美,科學是揭示自然的奧秘,兩者是緊密聯繫的。在學校,學科本來就應該是交叉的,讓文科生學習理科知識,理科生學文科知識。
藝術家
季鐵:此次展覽中,科學與藝術的關係可以說是非常「曖昧」的。首先從宇宙物理科學知識,從霍金先生的重要理論出發,融入了當代藝術的實驗性和觀念性,並在多媒體交互體驗和各種技術手段的輔助下,進行了全面的思考和平衡,才有了最終的展覽現場。所以,展覽最終呈現了一定的藝術高度,而不是單純的科普展。這兩者的結合,是具有縱深意義的嘗試,當我們運用科學的精神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會讓看似天馬行空般的藝術語言,變得合情合理,會拉近觀者與作品之間的距離感。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會讓我們體會到許多無解或待解的問題,換一種角度去看去思考,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也許這就是跨界的魅力所在吧。
相關連結 和科學家一起去看展
「火星叔叔」鄭永春對展覽裡的「時空隧道」情有獨鍾。在時空裡自由穿梭,曾是少年的夢。置身「時空隧道」,鏡面和高速燈帶營造的不僅僅是視覺的衝擊,也酷炫到「眩暈」,讓人不知不覺就陷入到人在前行的錯覺裡,以至於解說在一旁不停地喊:「向前走啊,這不是自動前行的電梯。」
「現實的宇宙更加璀璨。」陳松柏在「黑洞」前停下腳步,一道圓形拱門成了「黑洞」的入口,絢爛的光影像陷入旋渦,被「黑洞」吞噬。「生動形象,我們讀書的時候,別說圖像,就是資料都難以找到。」 陳松柏感慨。
瀟湘晨報記者唐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