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匍母株選擇與預處理匐莖育苗關鍵技術
王 華
近幾年,上海市奉賢區草莓種植戶在上海周邊地區購買的草莓苗,於8月下旬至9月上旬移栽定植後,出現成批死苗現象較多,而補苗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還對草莓的生產經營產生了較大影響。究其原因:(1)「紅顏」和「章姬」草莓品種對炭疽病的抗病性較差;(2)草莓苗本身帶有炭疽病等病菌;(3)起苗時傷根、傷葉較多,易感染病害;(4)遠距離運輸造成緩苗期較長;(5)外地草莓苗對上海夏秋季節高溫、多雨天氣的適應性較差。而奉賢區本地種植戶培育的草莓苗適應性好、緩苗期短、生長勢強、成活率較高。但由於奉賢區草莓育苗面積少、常規露地育苗因早期易受低溫影響而導致草莓苗營養生長緩慢且後期大田發苗不多、管理技術落後等原因,難以滿足奉賢區當地對較大面積草莓種植的需求,然而採取草莓匍匐莖育苗,則可解決上述問題。因此,筆者將草莓匍匐莖育苗關鍵技術總結介紹如下,以期促進奉賢區草莓生產,減少異地購苗風險,突破常規育苗的技術限制,從而提高本地草莓苗的質量。
1 品種選擇
宜選擇產量高、口感好、抗病強的早熟品種,鑑於近幾年推廣的「紅顏」「章姬」不抗炭疽病,可適當引進其他抗病性強的品種,如「京凝香」「燕香」「天香」等。
2 母株選擇與預處理
在夏秋季草莓種植大棚內,預留一定數量的匍匐莖。11月中下旬,選擇髮根數量多、植株健壯以及無病毒病、炭疽病、蚜蟲等病蟲害的匍匐莖作為母株。調配藥液,處理母株傷口、根部、莖基部,以預防炭疽病等的發生。即可選用2億孢子/g木黴菌可溼性粉劑兌水稀釋 10~20 倍,或 25 g/L 咯菌腈懸浮種衣劑(適時樂)兌水稀釋500 倍,或 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凱潤)兌水稀釋 1 500 倍,將採摘的母株在藥液裡浸泡20 min 左右。
調配生根液,將經藥液處理過的母株放置在配有生根液的盆內,浸泡根部3~5 d,以促進母株生根活棵。
3 穴盤種植
選用多孔穴盤(孔深6 cm、口徑6.5 cm ×6.5cm,配置託盤)和無病菌的商品有機基質,將預處理過的母株種植在穴盤內,種植後保持基質溼潤。
4 大棚內過冬與管理
選擇沒有種植過草莓(或蔬菜)的、閒置的、與草莓大棚有一定距離的大棚,平整棚內土地,鋪一層黑色無紡布,將種植母株的穴盤整齊擺放幾排,在11 月至翌年2月,讓母株在大棚內過冬,以促進其營養生長,從而培育健壯母株。
4.1 水肥管理
草莓母株在大棚內過冬期間,採用滴灌滴水,或採用往穴盤下託盤內注水的方式進行灌水。草莓苗活棵後,早晨看草莓葉尖是否吐水,有水珠,則不灌水;無水珠,則需灌水;一般每7 d灌1次水。施肥選用複合肥或大量元素水溶肥,將肥料溶解於水,結合灌水,一個月施 1 次。
4.2 溼溫度管理
草莓母株過冬期間,在大棚內放置一個溫溼度計,溼溫度管理以控溼為主、保溫為輔。溼度控制在 60% 左右;溫度白天控制在20 ℃左右,夜間不低於6 ℃。大棚內溼溫度過高時,可利用晴好天氣的中午通風2 h 左右。
4.3 植株管理
過冬期間以促進植株營養生長為主,主要管理措施是及時摘除老葉、抽生的花序和匍匐莖,拔除染病或將死的植株,並將其帶出棚外集中處理。
4.4 病蟲害防治
蟲害主要有蚜蟲和葉蟎,需在發生初期及時防治。蚜蟲,可每667 m 2 用22%氟啶蟲胺腈懸浮劑(特福力)20 mL,或6%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艾綠士)20~30 mL,或 1.5% 苦參鹼可溶性液劑 40~46 g均勻噴霧防治;葉蟎,可每 667 m 2 用 110 g/L 乙蟎唑懸浮劑(來福祿)20~30 mL,或 43% 聯苯肼酯懸浮劑(愛卡蟎)20~30 mL,或 0.5% 藜蘆鹼可溶液劑 120~140 g 均勻噴霧防治。
病害主要是炭疽病、白粉病、灰黴病等,以預防為主。可每667 m 2 用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凱潤)20~25 mL,或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露娜森)30~40 mL,或 42.4% 唑醚·氟醯胺懸浮劑(健達)20~30 mL,或 10% 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世高)40~50 g,或 1 000 億孢子 /g 枯草芽孢桿菌可溼性粉劑(倉美)40~50 g均勻噴霧防治。
5 田間種苗繁育
2月下旬至3月上旬,將經大棚穴盤培育的健壯、無病蟲害母株移栽到大田,進行種苗繁育。
5.1 種苗田選擇
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灌溉方便、土壤肥沃的水稻田作種苗田。若選擇蔬菜地,則需在耕地時每 667 m 2 施氰氨化鈣 30 kg 進行土壤消毒[吉山花瑤]。
5.2 基肥與整地
母株移栽前15 d左右,將種苗田進行翻耕,每667 m 2 施腐熟有機肥 1~1.5 t、複合肥 25 kg 作基肥。採用高畦深溝栽培,即結合整地做畦,畦寬1.5~2 m、高 30~40 cm,畦面呈「龜背狀」,中間略高,兩邊略低;畦溝寬 25~30 cm、深 35~40cm,保持排水通暢。母株移栽前,在畦面上鋪設滴灌設施。
5.3 母株移栽
選擇晴天進行母株移栽,每畦中間移栽 1 行母株,株距 60~80 cm,每 667 m 2 移栽 600~800 株,移栽後在畦面上均勻覆蓋一層礱糠或碎稻草,以不見土為準,並灌定根水促進附著,以利於保溫保溼,避免土壤開裂或板結。
5.4 水肥管理
通過地表滴灌溼潤土壤,以促進母株生長、發棵;不宜採用溝灌、漫灌或植株表面直接噴灌的方式。一般每7 d左右滴灌1次水;遇乾旱高溫天氣,則每2~3 d滴灌1次水;遇多雨、梅雨、暴雨天氣,則需及時排水。母株匍匐莖發生期要保持土壤溼潤。前期以追施複合肥為主,到7、8月後以追施磷鉀肥為主。肥料先溶於水,結合灌水,每20 d左右追施 1 次。
5.5 除 草
要及早除草、勤除草,確保田間無雜草,避免養分被雜草消耗,或地表因雜草覆蓋,造成匍匐莖無法延伸、子苗架空,而產生死苗等現象。
5.6 植株管理
要及早去除花蕾、老葉、病葉等,以減少養分消耗,保持通風透光,促進匍匐莖抽生。匍匐莖抽生後,需及時進行引莖壓蔓,採用「放射狀」擺放匍匐莖,由中間向兩邊引莖,使幼苗均勻分布在畦面上。1棵母株保留5~10條匍匐莖,每條匍匐莖保留3~5株幼苗,並及早去除多餘匍匐莖,疏除部分細弱幼苗。當匍匐莖上長出的幼苗處於2葉1心時,及時用土壓住幼苗基部予以固定,以促進新根的產生。
5.7 病蟲害防治
若有蚜蟲、葉蟎或夜蛾發生,需及早防治。蚜蟲、葉蟎可參照過冬期間的防治方法;夜蛾需在幼蟲1~3齡時進行防治,可每667 m 2 用生物農藥20億PIB/mL 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康邦)100 mL、或6% 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艾綠士)30 mL,或 32000 IU/mg 蘇雲金桿菌可溼性粉劑 30 g,葉面、葉背均勻噴霧防治。
若有炭疽病、白粉病、灰黴病等病害發生,要以預防為主,防治藥劑參照過冬期間的防治方法,同一種藥劑的使用次數不宜超過 3 次,各種藥劑輪換使用。6月以後常出現高溫高溼天氣,應重點防治炭疽病,每10~14 d防治1次,特別是雨前、雨後需及時防治。
5.8 搭建避雨棚與加蓋遮陽網
於6月初、梅雨季前,在種苗田內搭建避雨棚,避免雨水直接淋打草莓苗。避雨棚可參考普通大棚搭建,一般棚高 2 m左右,棚頂部覆蓋薄膜,四周保持通風。到7月—8月,當白天溫度達30 ℃以上時,在避雨棚上覆蓋一層遮陽網,以減少光照直射、適當降低棚內溫度,從而有效減少炭疽病等病害的發生與流行,提高成苗率。
5.9 起 苗
在起苗前,種苗田需灌1次水,以溼潤土壤,方便起苗。選擇無病蟲害的草莓苗,帶土起苗,以減少傷根與傷葉,並進行遮陽處理。起苗後宜就近儘快移栽。